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前言

春秋過後,齊桓公成為五霸之一,晚年他病逝在床,齊國諸位王子謀取權威,齊國內政混亂不堪

。楚軍背上的稻草因齊桓公病逝而空,楚軍從楚地出發,來到戰國列候中分一杯羹。

中原列候恐懼楚國軍隊,憂憤交加,列候之中,唯有宋襄公的爵位在齊桓公之下

據《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弔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宋襄公仰慕齊桓公已久,隨後打著仁義的名號,號令諸侯,與他一同伐楚。宋國和楚國在黃河岸邊約定一站分雌雄。

這場戰鬥一觸即發,帶著齊桓公仁義之名的宋襄公,能否將楚國蠻夷擊敗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諸侯聚集,奔赴楚地

楚國來到中原,宋襄公提出對策,召集諸侯來到中原。楚王得知後,將宋襄公視為心腹大患,意欲除之而後快

;齊桓公一直以來都是宋襄公的榜樣,多年前齊桓公曾經克服齊國內亂,彼時的齊桓公就是憑藉著一顆仁義之心,而這份仁義也成為了宋襄公的法寶。

宋襄公對在座的諸侯稱道,楚國軍隊來犯,中原之圖即將不保,宋襄公將以仁義之旗與楚軍和

談。

諸侯們知道宋襄公不過想稱霸中原,其仁義之心,不過是個幌子罷了。宋襄公的這份仁義,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宋襄公雖然將諸侯聚集到了一起,但是沒有幾個諸侯願意同其一起克楚。

宋襄公不以為然,諸侯們的態度他早有準備,雖然諸侯不支援他,但是宋襄公本著言出必行的原則,到了與楚軍會盟之地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這份仁義之心隨著宋襄公一同來到了楚地,宋襄公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甚至沒有帶幾個兵馬,只是輕裝出行,來到了楚地

。楚王並沒有仁義的概念,但是楚王知道戰機如何把握,宋襄公帶著輕便的裝備來到了楚地,宋國之內無主,這正是楚王的大好機會。

楚王開始率兵伐宋,想要一戰將宋襄公這塊絆腳石踢走,楚軍自楚地摸著夜路,緩緩前行。

宋襄公在路上一邊看著風景,一邊回憶起了謀士的建議,謀士曾經對宋襄公說道,楚軍兵馬強悍,不如多帶一些兵馬以防不備

。想到這裡宋襄公輕蔑一笑,這不過是謀士的臆斷罷了,馬上就要到了楚地,宋襄公的心情十分愉悅。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楚軍圍城,將軍守城

商丘是宋國的都城,此時楚國的軍隊已經來到了商丘,城池四面佈滿了楚軍,在將官的指揮下,楚軍開始進攻

;宋都之中,百姓四處逃竄,回到家中後緊閉門窗,宋都內的大將軍目夷爬上城門,將一眾宋國將士集結到一起。宋襄公不在城中,無人發號施令,這個時候只能憑藉大將軍來守城了。目夷看著城外烏泱泱的楚軍,

他知道如果不進行放手,幾天之內,宋國城池將陷落,於是開始組織宋國軍隊的防守,刀光劍影,宋國進行著頑強的反抗,楚軍圍城好幾個月宋都仍安然無恙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幾個月之後,宋襄公悻悻的回到了宋國,楚國果真是蠻夷之邦,把中原地區的仁義二字棄之不顧,宋襄公回到都城後就對謀士大聲道歉

。楚國的乘虛而入,將宋襄公心目中的仁義踐踏成碎片;宋襄公仍然不以國事為重,宋都百姓受驚嚇數月,宋襄公以為小事一樁,而楚軍將仁義棄之不顧,卻是使得宋襄公憤慨不已。

宋襄公隨即準備伺機報復,但據將士提供的情報,楚國的軍隊是宋國的好幾倍。所以宋襄公將矛頭對準了楚國下的附屬小國,宋襄公欲發兵攻擊鄭國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鄭國北伐,楚軍解圍

在宋襄公出兵之前,他的謀士又一次提醒他,楚國的軍隊不是宋國可以抗衡的,如果圍攻鄭國,楚國來解圍,宋國不敵,身為國君必然有生命危險

。小不忍則亂大謀,之前王上奔赴楚地,宋都何嘗不是被楚國包圍,將士頑抗之下才堪堪保住楚國都城。之前就因王上未能參考建議而置宋都與水火之中。這次希望王上可記得上次的經驗,宋襄公憤怒的告訴謀士,

楚國踐踏仁義乃是不將天子之令放在眼中,怎麼可顧及宋國之安危而不顧禮信?宋國的軍隊在宋襄公的命令下,浩浩蕩蕩的包圍了鄭國的國都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鄭國的國君果然如同謀士所料,向楚國求救,楚國對於戰局有著十足的把握

。宋國的軍隊在楚國面前連連退卻,片刻之間就不見蹤影,宋襄公的這次挑釁,雖然沒有成功洩憤,但是使得楚王燃起了怒火,楚國使節來到宋國,提出與宋襄公在黃河岸邊一絕死戰。

宋襄公號集諸侯,要他們同自己一起包圍中原。諸侯們沒有一個願意到前線做炮灰,一番爭論後宋襄公帶著宋國的軍隊來到了黃河岸邊,等待楚國發兵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渡河戰機,襄公拒絕

在黃河沿岸,宋襄公帶著仁義之師,等候楚國軍隊,楚國軍隊涉水而來

。宋襄公的謀士發現了戰機,楚軍渡河之時,正是宋國發兵的大好機會,此時出兵,宋軍獲勝機率極大。宋襄公卻以為仁義之師,要使得對方輸的心服口服。

謀士卻提出了宋襄公的痛點

,上次楚國偷襲宋國都城,豈不是也是在偷襲,宋軍此時以牙還牙,有何不可?

宋襄公不喜反怒,上次被楚國偷襲的陰影還在他的腦子裡久久不散,此時的宋襄公更是面子掛不住,要將仁義進行到底

宋襄公以仁義會師楚軍,謀士再三勸誡如耳旁風,戰場中箭馬革裹屍

楚國將士爬上了岸邊,此時渾身的衣服都在滴水,但無暇顧及開始擺陣;謀士又對宋襄公提出,楚軍陣營尚未擺好,宋軍若是趁虛而入,也是大好的戰機,宋襄公不以為然

。待楚軍擺好了陣營,兩方軍隊交戰,宋襄公帶頭衝入了戰場,一輪激戰過後。一支箭矢從天空射出,射到了宋襄公大腿上,國君中箭後宋國軍心大亂,本來就很吃力的面對楚軍,再加上國君中箭,

宋軍連連後退,被楚軍逼迫到只剩下少數兵馬。幾個勇猛的將士帶著宋襄公突圍,馬不停蹄的逃跑後,宋襄公回到了宋都

結語

宋襄公躺在宋都的病床上,醫師正在為他治療腿上,此時的宋襄公仍嘟嘟囔囔,楚軍無仁,將我周禮之天意與不顧,雖勝而不 恥

。一旁的謀士止不住的搖頭嘆氣了,如此愚昧的仁義,宋國無望爭霸群雄了,而宋襄公確實不負眾望,幾個月後腿傷發作,宋襄公帶著仁義上了神界。

據《淮南子》:“古之伐 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稱霸之心,戰國列位諸侯皆有之,宋襄公不考慮時局,不研究戰術,愚蠢至此,這種自掘墳墓式的仁義正是宋國輸與楚國的原因

參考文獻

《淮南子》

《禪真逸史》

TAG: 宋襄公楚國宋國仁義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