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祈禱很靈,第二次蘇軾卻不願,為何?

蘇軾蘇轍兄弟在潁州探望歐陽修,住了二十多天,繼續坐船往杭州去。

這天,到了泗州。這地方,在潁州正東,古城在如今江蘇盱眙境內。

唐代西域高僧僧伽在此傳道,圓寂之後,被當地百姓視為神靈,建塔紀念。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僧伽塔遭遇水火損壞,澄觀和尚籌資重建,韓愈寫詩記錄此事,替澄觀揚名,希望有更多人學習他的精神。

悠悠兩百多年過去,蘇軾第二次到了泗州。

第一次來時,心情很鬱悶。先是妻子王弗去世,不久父親蘇洵也駕鶴西歸,朝廷派船送兩人靈柩回鄉,到得這裡,卻遇打頭之風,三天不能行船。有人告訴蘇軾,僧伽很靈,你向他求助,必然如願。

第一次祈禱很靈,第二次蘇軾卻不願,為何?

(蘇軾王弗劇照)

蘇軾寫道,當時,“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僧伽顯靈,風頭轉向,船速飛快,到了龜山,一個早晨就跑了很遠。

但這次,他的心境已變。雖然還只有三十多歲,卻已飽受新舊兩黨傾軋的折磨。

送父親和老婆回家時,只是單純的傷心,現在呢,被貶往杭州,卻有壯志難酬,人生道路難以把握的飄零之感。

他說: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若使人人禱輒遂,告物應須日千變。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當年他祈禱之後,終於順風順水,但從上游過來的人,難道不因此遇了打頭風?這邊犁田的希望快下點雨,那邊還沒有收完稻穀的那些人,卻只希望繼續晴下去。如果神仙個個都要滿足,一天之內不得風雲突變?你們個個都臨時抱佛腳,就算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難以搞定那麼多正好相反的需求啊。

誒呀,不得了,這詩寫出來,充滿哲理,但在蘇軾,其實只有一種心思:

很多事,固然要去爭,爭不到,也就隨便吧,盡人事,聽天意,一切隨緣算了。

說起來,人們受到打擊之時,往往都會像蘇軾這樣想,可過了不久呢,卻又會鼓起勇氣,繼續前行,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用流行的話說,成年人的字典裡,沒有容易二字啊。

TAG: 蘇軾僧伽澄觀王弗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