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龜山塔

歷盡苦難滄桑 終復昔日容顏

驅車2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銀屏鎮錐山村,村委會就設在了龜山塔的山腳下。龜山塔是在2017年修繕完工,主要是恢復已經倒塌的上三層,同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下面四層建築進行維修。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龜山塔始建於明代中期,此為修繕前。 錢茂松 攝

原來這是一座歷盡了苦難和滄桑的古塔。在1958年、1963年、1987年,它曾3次遭遇雷擊,損壞嚴重。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修繕後的龜山塔。

到了山頂,古塔呈現眼前。塔頂如蓋,塔剎如瓶,顏色似鐵,別具一格。最上面三層因重新修繕,顏色比下面四層新得多。一座碑立於寶塔之前,印有“龜山塔”字樣,為巢湖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村子裡的老人們更喜歡叫它“錐子”,就像一個尖錐直插天際。

從碑文可知,龜山塔始建於明代中期,為六角七層磚石結構,高約35米,塔內有石階可登。近旁有濡須寺(現已譭棄)。塔所在地也是周圍的最高點,北面可俯視濡須河,水網交錯,村莊林立。因地勢很高,已作為濡須河航道的一個標誌物。

站在這座山上遠眺,一大片黃燦燦的稻田盡收眼底。合福高鐵與巢無高速公路猶如兩條巨龍,穿越東龜山和七寶山,騰飛兩關,蜿蜒遠行。

而此處的濡須口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有著很深的歷史背景,而且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三國時期,這裡還是巢湖河網地區,是曹魏與孫吳角逐爭鋒的古戰場。當年曹操與孫權為爭奪江淮,都在此築城設關、建柵佈陣,進行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激烈爭戰。當年叱吒風雲、拼鬥廝殺的場面,如今已是良田沃野、稻香魚肥、人和物豐的魚米之鄉了。

振湖塔

巢湖北岸挺崢嶸 古往今來鍾正氣

在肥東長臨河鎮的糧倉文創園內,可以看到一座古塔矗立在巢湖岸邊,這座塔就是振湖塔。始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六角七層密簷式磚塔,高約40米,每層闢六扇窗戶,均嵌入鐵鑄佛像。為六家畈吳氏家族之風水寶塔。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塔最上層頂端繪有仙鶴,凌空欲飛,蒼勁有姿。寶塔每層周角上均繫有銅鈴,每當風吹,銅鈴叮噹作響,頗有一股空靈、思古的幽情。塔內建螺旋階梯,緣梯而上,可縱覽巢湖周邊的湖光山色。

塔上有12處石刻題詞,其中10處系吳人所題。塔門東向,兩側有長聯一幅,乃吳毓芬長子吳兆眉所題,“一柱挺崢嶸,結構增輝,所期真宰膺靈,古往今來鍾正氣;八維扶磊呵,廛闞既庶,溯自前人相宅,湖山俯仰動遐思”。第一道門上方嵌石匾一塊,刻“雲路同登”4個大字,乃吳燮泰所題。

關於修建振湖塔的目的,民間傳說有三:一說作為辨認六家畈方位和巢湖航行標誌;二說以鎮湖蛟,防止湖水氾濫;三說吳氏為文運而建。不管吳氏建塔目的是“鎮湖蛟”還是“興文運”,都蘊含著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經歷百年的風雨,這座巢湖北岸的寶塔更顯氣吞山河之勢。而常年獨守湖岸,倒也像極了一個孤獨的勇士。

文峰塔

姥山尖一尖 廬州出狀元

與振湖塔遙遙相對的,正是位於中廟姥山島上的姥山塔,又稱文峰塔。姥山從遠處看,像一座小谷堆,少了山的氣勢,這才有了古時諺語:姥山不尖勢不足,合肥狀元難得出。

姥山塔位於巢湖姥山島之頂,塔高7層51米,135級,塔基和塔身全用青磚壘砌而成,塔體呈八角形,飛簷翹角,造型優美,塔內藏有25幅匾額和802尊磚雕佛像。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姥山是廬州的“水口”,人傑地靈之地,代代出文官武將,但卻唯獨沒有出過狀元。據《巢湖志》等記載,此塔初建於明代崇禎年間,當時流傳“姥山尖一尖,廬州出狀元”的民謠,廬州知府嚴爾圭為應證此謠,主建該塔層,但工程至四層時停工。清代光緒年間,洋務派首領、合肥人李鴻章倡議續建,工程由閒居在家的淮軍名將吳毓芬負責。建成後,李鴻章題“文光射鬥”,並作《姥山塔碑記》刻於石。

姥山塔內保留李鴻章、李瀚章、李鶴章及首任臺灣巡撫、“銘字營”劉銘傳,“盛字營”周盛波,“樹字營”張樹聲,“華字營”吳毓芬,“慶字營”吳長慶等20餘通淮軍將領題刻。因此,有人稱:一塔之內,移步看遍,如同重溫半部晚清史。

有心之人細讀李鴻章撰寫的《姥山塔碑文記》,可知他續建姥山塔的寓意。李鴻章認為,像姥山這樣的名山,可惜“山名不見史策”。他懷著對焦姥湖神尊敬的心態,用續建姥山塔,擴大姥山的影響力。此外,碑文中也提到,李鴻章因眷戀故鄉情懷續建姥山塔。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沿著塔內樓梯盤旋而上可至塔頂,依窗遠眺,可以飽覽巢湖風光。萬頃波濤,船帆如織,遠山嵐影,如夢如幻,宛如一幅“一出桃源路,中流別有天”的畫卷。

鼓山塔

“旗鼓相當”如臨仙而居

除了3處古塔,我們還尋訪了合肥另外兩座仿古塔,它們外形和古塔無異,只是均建於當代,但由於造型優美,地理位置優越,已成為標誌性建築、文化地標。

一座就是聳立於鼓山山頂,位於城市邊緣的鼓山塔。塔高超46。8米,建築風格與明代古塔頗為相似,明七暗八層,樓閣式建築。佛塔八角正簷翹角,塔內樓梯盤旋而上。塔剎為4噸重的黃銅鑄造而成。塔內有一面直徑超2米的巨型大鼓和一座重量超過1。5噸重的大鐘。晨鐘暮鼓,響徹雲霄。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要說這座塔,得從這鼓山說起。人們常說,巢湖境內有兩座聳立的山,一座名曰“旗山”,另一座名曰“鼓山”,傳說“旗鼓相當”就出自於此。兩山之間是秦末扶楚滅秦的功臣范增故居所在地。

鼓山林間梵音嫋嫋,清潤塵心。遍山青松蒼翠,古柏參天,鬱鬱蔥蔥。鼓山塔聳立於山頂,在它腳下,縹緲的霧氣一縷縷地瀰漫于山嶺之間。在初冬的早晨,遙望這座寶塔,如臨仙境。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整個鼓山綠意盎然,驅車於石林之間,宛若穿梭於綠野仙蹤的秘境之中。唯一的山道兩旁古木參天,每一棵青翠松柏粗壯的枝幹都在訴說著這座山的深厚底蘊。冬日裡,和風暖陽之時,不妨登頂鼓山塔,可將這巢湖八百里風景盡收眼底。

振風塔

徽園之內觀長江之濱古塔

另一處仿古塔則位於徽園內,它就是振風塔。對,就是你知道的那座振風塔,原塔位於安慶市,長江之濱,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塔,而徽園的這座“振風塔”則是將它縮小了1/2,搬到了咱合肥。如果你去不了安慶,週末來徽園轉一轉,便可一睹振風塔的模樣。

振風塔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精心設計,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

合肥這五座塔,究竟有什麼故事……

原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石結構,圓錐形體,自底向頂按比例縮小,高達60。86米,在全國108座磚石塔中,排名第2位,僅次於河北開元寺磚石塔。相傳,它的建造目的是為了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因為在明朝以前,安慶文風凋敝,當地沒有出過狀元和名人,一些星象學家仔細檢視安慶地形之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長江之水帶走了安慶的文風,使得文采難以在此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會使文采東流。此種說法雖無任何科學依據,但有趣的是,塔修建好以後,境內文風昌盛,才人輩出。明清兩代,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狀元趙文楷和書法大師鄧石如等。

合肥的這座“振風塔”位於徽園安慶園的皖江文化博物館之後,建於1999年,當時由安慶市建造後移交給合肥市相關部門。皖江文化是以潛山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發祥地。館內主要展出薛家崗、凌家灘等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古文物遺產以及一些藝術作品。在這座小小的園內,可以覽盡地域特色文化,成為安徽的“世界之窗”。

- End -

TAG: 巢湖鼓山龜山古塔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