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年北小年怎麼來的?有啥不同?小年“3做3不做”,有啥說法?

南小年北小年怎麼來的?有啥不同?小年“3做3不做”,有啥說法?

原創出品,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中國的有很多傳統習俗,而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前後的習俗講究也就特別多。

按傳統的說法,從小年開始就進入“年忙”了,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順口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雖然現在這些習俗都從簡了,但是基本上也還是按照這個流程去做的。今天就是小年,那麼我們就從小年說起。

南小年北小年怎麼來的?有啥不同?小年“3做3不做”,有啥說法?

一、小年的由來

小年又稱祭灶節,顧思思義,因為這個節日與民間傳說中的灶王爺有關。

傳說灶王爺本是一個俊俏的公子,但娶妻以後性情大變,變得好吃懶做,遊手好閒,最後和妻子分開後開始沿街乞討。

有一次,他乞討就討到了前妻的家中,見到前妻後他感到羞愧萬分,於是一頭鑽進了灶臺,被大火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他既然感到羞愧,說明已有悔過之心,便把他封為灶神,讓他來掌管民間的灶火,並且規定在每年小年這天,讓他到天庭彙報各家百姓的善惡,然後玉帝再施以獎懲。

於是,人們為了表示對灶王爺的尊重,也希望灶王爺上天稟報的時候能多給自己說好話,於是就有了小年祭灶神的民俗。

但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地域廣闊,自然在民俗上也會有一定差異,於是就有了南小年和北小年之分。

南小年北小年怎麼來的?有啥不同?小年“3做3不做”,有啥說法?

二、南小年和北小年

古人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意思是官家過小年一般都是臘月二十三這天,而百姓家的則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通常是在臘月二十五。

在古代南宋以前,都城都建在北方,因此北方地區往往是受官方的影響,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因為遠離政治中心,因此便遵從了百姓家的習俗,小年便定為臘月二十四;而像一些沿湖的居民,仍然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則定在了臘月二十五。

像北方講究吃餃子,南方講究吃湯圓一樣,小年的習俗南北也有不同。北方的小年講究吃糖瓜,蒸饃來祭拜灶神。而南方則會吃年糕,寓意為“年年高”,代表一年會比一年好。

南小年北小年怎麼來的?有啥不同?小年“3做3不做”,有啥說法?

三、3做、3不做

對於小年還有一些傳統的習俗,比如說最常見的就是小年要做3件事:

第一是洗澡更衣。

按照風俗,到小年這天大家要沐浴更衣,寓意著乾淨整潔,身心健康,從此無病無災。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更新灶王爺。

傳說灶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彙報了,而在民間則要換掉舊的灶王爺的肖像,再換上新的,同時灶臺上也要放一些新的貢品。以祈禱灶王爺在新的一年裡繼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第三件事就是放糖。

祭拜灶王爺時通常會放上一些糖,因為吃完糖後就會特別甜,然後就會對玉帝說很多好話。

同樣還有3不做:

一是不宰殺。過去講究在小年這天不宜在家裡殺雞宰牛等。

二是不要在灶臺上搗蒜。因為蒜的味道會比較重,在灶臺上搗蒜會使灶王爺心情不愉快。

三是忌送餅和送膜。尤其在北方,餅和饃都被認為是祭灶的用品,所以是不能拿來送禮給人吃的。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習俗並沒有什麼科學的依據,所以也就漸漸地廢除了。不過,像吃糖瓜、剪窗花等作為一種節日的喜慶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按照傳統,今天是北小年,你吃糖瓜了嗎?

南小年北小年怎麼來的?有啥不同?小年“3做3不做”,有啥說法?

TAG: 小年灶王爺臘月糖瓜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