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大家好,我是鷹哥,說到烽煙四起,雄才輩出的三國年代,觀眾朋友們的腦海裡應該都會出現關羽、張飛、呂布、趙雲等大將的身影,他們馳騁沙場,攻城略地,盔甲上沾滿敵將鮮血,觀眾們的腦海裡應該也都會出現,他們在影視劇中的威武形象。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這一些盔甲其實混雜了現代遊戲和歐洲盔甲的風格,跟歷史上三國時期的盔甲差距很大,像這種造型參考的也都是歐洲盔甲,三國時期是絕不可能出現這種盔甲風格,我們經常看到國內一些影視作品對盔甲的考究遠遠不夠,這也導致人們對三國時期盔甲的樣式認知是模糊的,那麼盔甲在三國時期是什麼樣的呢?它與影視作品中的樣貌又有什麼差別?今天鷹哥就帶大家回到三國時代,近距離鑑賞大將們威武的雄姿。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目前對古代盔甲樣貌的考究主要依靠以下三點,一是從地裡刨出來實物,二是參考雕塑影象,三是看文獻記載,三國時期距離現代較遠,而且戰亂頻繁,導致出土文物並不多,但我們可以聯絡到兩漢和南北朝時期對三國時期的盔甲進行估測,因為在古代,兵器甲冑的變革不會很頻繁,三國只是兩漢過渡到南北朝之間的一個小插曲,其盔甲風格上承兩漢,下接南北朝,風格差異也會比較小,根據上述三點證據,能確定樣貌的鎧甲有以下幾種,分別是儒鎧、黑光鎧、明光鎧、筒袖鎧、盆領鐵鎧和兩擋鎧。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先來聊主帥和諸侯們所穿的儒鎧,根據文獻記載,儒鎧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存在,到東晉時期,還被廣泛運用,且相貌並沒有發生改變,可以推斷屬於兩者中間的三國時期,應該同樣使用儒鎧,為什麼要叫他儒鎧呢?因為其穿戴方式是模仿儒服的形式,依據當時的周禮,儒服需要在兩肩側面繫帶保證不會脫落,如凱正式把布料換成甲料,所以得名儒鎧,有的如凱在肩部增加兩段護甲,可以防禦側上方的攻擊,而在右肩連線胸前鎧甲的地方還有一個繫帶,這種設計屬於右衽式,在秦朝時期大臣們的衣服多為Y字領,就是左邊一片布壓住右邊一片布,得名右衽式,因為在此之前左衽式多為外夷和故去之人的穿法,為了區分,秦朝將右衽式作為當時正統的穿著方式,之後出土的秦兵馬俑,他們身上的盔甲就屬於右衽式,崇尚儒家思想的漢代,將這一穿著特點用在儒服身上,所以由儒服發展而來的儒鎧,同樣沿襲了這一穿著方式,之後出土的西漢齊王墓,裡面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儒鎧。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設計師在關鍵地方用金屬線綴上金片銀片作為裝飾,算是高檔貨,也因此推斷,這種鎧甲屬於當時一方主帥或諸侯所穿,劉備、孫權等一方勢力領頭人均有可能穿此鎧甲,而為了分辨敵我金銀片位置的分佈,也可以進行改變,比如漢朝三國東晉時期的儒鎧樣貌雖像,但金銀甲片的位置都大不相同。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同樣為貴族鎧甲的還有上乘品之中的上乘品黑光鎧和明光鎧,這兩種鎧甲共同的特點就是防禦力極高,價格極其昂貴,不同的是,黑光鎧屬於高等級的魚鱗甲多為高階將領所穿,而明光鎧雖然料子也是魚鱗甲,但在胸部背部還加入防護板,較為沉重,多為衝鋒將領所穿,魚鱗甲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魚鱗甲的構造和排列既保護了自身,活動還不怎麼受限,這是工匠們模仿魚鱗製作的魚鱗甲,在防箭射、槍扎等尖銳利器時魚鱗甲堅硬、傾斜的甲面可使箭頭和槍尖劃過,因此防護率很高,而明光鎧在魚鱗甲的基礎上,在甲外側還加入兩個橢圓形的防護鋼板,因為兩塊鋼板被打磨的相當光滑,如果兩軍交鋒時正好陽光明媚的話可能會晃的對面睜不開眼吧。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同樣為貴族鎧甲,為什麼劉備要穿儒鎧不穿這兩種鎧甲呢?因為明光鎧和黑光鎧重於儒鎧,劉備不經常領軍打仗,穿著沉重的鎧甲很不協調,而且這一兩種鎧甲的造價也比一般儒鎧要高得多,就算劉備手裡有幾件也都會分給二弟三弟穿,自己可捨不得,而財大氣粗的曹老闆就不一樣了,曹植曾在《上先帝賜鎧表》上記著曹老闆送他明光鎧黑光鎧各一套,把曹植高興的趕緊寫本書,以曹植的家世和見識,還能因為得到這兩套鎧甲而高興的蹦起來,可見黑光鎧和明光鎧造價之高,早期的劉備肯定負擔不起,到了後期,蜀漢經濟慢慢發展起來,劉備如果還有興趣,倒是可以搞一套過過癮,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說完貴族們的鎧甲,我們再來說說普通士兵的鎧甲,筒袖鎧和盆領鐵鎧,之所以把這兩個和在一起說是因為諸葛亮改良了筒袖鎧拉近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在商朝時期,流行一種武器名叫戈,很像現在的鐮刀,只是刀刃比鐮刀要短,這種武器風靡一時,因為無論上挑還是橫劈,基本都能一擊制敵,很多將士都被割斷了脖子,到了三國時期,戈進化成大家所熟知的戟,它是長矛與戈的合成體,為了應對這一武器盆領鐵鎧就誕生了,除了基本的肩甲和胸甲以外,盆領鐵鎧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衣領部配有鐵盆,加上長矛的保護,讓脖頸以上部分幾乎無懈可擊,根據文獻記載,這種盔甲就曾救過一位大將的命,這一名將軍就是馬超。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曹老闆的手下閻行曾於馬超對決,在此戰中,閻行舉刀直接砍中了馬超的脖頸部位,但因為有鐵盆的保護,馬超才躲過死劫,除了脖頸以外,盆領鐵鎧在腿部也有全方位的保護,是當時除了黑光鎧和明光鎧以外,防禦力最高的鎧甲,但防禦力高的同時,也有弊端,就是重量,全身都被包裹嚴嚴實實的盆領鐵鎧的重量不適合遠行,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大軍出征一走就是幾百裡還都是步行,如果人人穿著盆領鐵鎧,恐怕還沒到地方,士兵就累得走不動道了,因此,相對輕便的筒袖鎧就出現了,聽名字就知道筒袖鎧主要保護的地方就是上臂和腋下,鎧甲的兩袖呈筒形包圍上臂對胳膊保護較好,也可以避免向儒鎧那種只在雙肩安置片狀護手,舉手導致腋下中箭的弊端,而且此甲用料也為魚鱗甲。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據史料記載,筒袖鎧的防禦力連弓弩都射不穿,但此甲也有一些很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最麻煩的是他不能直接套頭,他的衣領必須有開襟,為了降低重量,鐵甲內部都設計的很狹小,如果像盆領鐵鎧那樣加入鐵盆,士兵的頭很難伸出去,在人手一把長戟和長矛的三國時期,戰場無情,你護不住脖子,等於沒了性命,因此諸葛亮改良了筒袖鎧將套頭穿的方式改為開襟穿法,為了保留輕便的優勢,諸葛亮並沒有在衣襟上加入鐵盆,而是提高衣領加長帽子,讓脖頸處不再暴露出來,雖然防禦力依舊不如盆領鐵鎧,但此次改良也加大了筒袖鎧的應用面,甚至曹魏後期的主要將領都身穿改良後的筒袖鎧,可見筒袖鎧在當時的風靡程度。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最後一個兩當鎧可以說是貧民鎧,劉備早期創業手下計程車兵就穿的這個,為什麼這麼說呢?兩當鎧造價便宜,跟前面所有鎧甲比起來,他是最輕便的一個,劉備早期經常率軍逃難,手下士兵穿著輕便的兩當鎧,價效比最高,鎧甲的構造非常簡單,其一當胸其一當背,故名兩當鎧,有點像廚師,圍在身上的圍裙,只不過背後也加了一面罷了,前後兩面甲冑用皮帶在兩肩處扣接,左右兩肋間可扣也可不扣,此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只不過那時叫前身甲只有正面一面甲冑。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兩當鎧在南北朝隋唐流行開後,慢慢變成宮廷武官與侍衛的禮儀服裝,在三國時期,兩當鎧多為騎兵所穿,而且趙雲當年單騎救主時,很可能也是穿的兩當鎧,當時為了突破虎豹騎的重圍,趙雲不能把後主暴露在外,最好的辦法就是揣在懷裡,用甲擋住,前面出現的所有鎧甲,幾乎都是緊貼身體後主雖小,但還是塞不進去,唯有可以自由鬆緊的兩當鎧可以,因為兩當鎧在肩頭系的帶子是可調長度的,兩肋補不繫繩也可以放寬胸甲與身體之間的距離,這種甲冑的設計也被拿去作為現代孕婦裝的參考,兩當鎧因為非常輕便寬大,在當時被經常用來做第二層防護,即裡面穿袖筒鎧或盆領鐵鎧,外面再套一層兩當鎧,跟馬甲一樣,如果把他們的防禦力做一個排名由強到弱的順序便是明光鎧、黑光鎧、盆領鐵鎧、袖筒鎧、儒鎧、兩當鎧。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其實只要稍微深入瞭解一下,現代人做出這些鎧甲的模具並不難,當今影視作品卻這點辛苦都不願付出,敷衍了事的態度可見一斑,在這裡,鷹哥就必須表揚一下吳宇森導演的《赤壁》這一作品了,《赤壁》已經走過了十年,而在這十年當中,三國題材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卻少有能夠在服裝還原度上與之抗衡,其中不光服裝還原度高,軍營、居室、陣法上吳宇森導演也是細細研究過的,其中的雁行陣、圓陣、八卦陣基本都還原的很到位,雖然裡面有些雷人的臺詞,但就衝著這份對歷史尊重的態度,鷹哥也要為吳導點個贊!

三國將領穿什麼鎧甲?別再被影視劇誤導了

那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如果喜歡請記得順手點贊關注一下,感激不盡,如果覺得文章某方面有誤可以在評論區討論,再見

TAG: 鎧甲兩當盆領盔甲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