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有時參觀遊覽,會有不盡滄桑的感覺縈繞心頭。我的故鄉有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武氏墓群石刻”,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全石結構。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制精巧,建築氣派宏大,是我國儲存最為完整的東漢石刻藝術珍品。石刻坐落於縣城南20公里的武翟山村,當年武氏一族幾代人在朝中擔任侍郎之職,足見其時武氏一族的顯赫。可是現在到村中尋訪,卻早已沒有一個武氏後人了。當地的人沒有誰知道,文獻中也沒有任何記載,武氏一族是遷移去了什麼地方,還是餘脈斷絕了。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可以看出,當年幾代擔任朝中高官的武氏家族,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歷經幾十年製作這些畫像埋在墓室之中,是為了讓富貴的生活永世流傳,是為了給後人留下奪目的歷史,後代銘記先輩的輝煌。但是,歷史卻沒有像武氏族人的願望那樣發展,武氏先人恐怕怎麼也沒有想到,今天他們的墓地上,連一個供奉香火的後人都沒有了。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就在我們村的西頭,就是著名的孔子七十二賢之一的冉子的祠和他的墓,祠前的兩棵古柏樹十人才能合抱,傳說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既然祠堂和墓地都建在這裡,儲存又這樣完好,他的後代也應有人生活在這裡。可是,在我的故鄉方圓幾十裡以內,現在沒有一家姓冉的,更沒有一個冉子的後人。想當年,冉家不遠百里送叔侄兩代五個孩子去孔子那裡讀書,家族就一定是殷實富貴的。冉子又因為成為孔子的高徒,在此設壇授學,書香綿延,冉家是何等的榮耀和輝煌啊。可是今天,面對這一處僅僅作為歷史文物存在的古蹟,想象著消失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冉氏家族,不免讓人唏噓扼腕。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我還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介紹的是山西榆次的常家莊園。清康熙年間,常家的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活動,贏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成為晉商中的一支勁旅,開始大規模地營造住宅大院。常萬已在車輛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展;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后街”。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經過二百餘年的修築,常氏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街兩側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樓臺亭閣,相映成輝,雕樑畫棟,蔚為壯觀。共佔地一百餘畝,樓房40餘幢,房屋1500餘間,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常氏宅院的建設規模當時稱為三晉民居建築之首。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可是,就是這樣輝煌宏大的建築群,而且距今僅僅一百多年的歷史,當年人丁繁盛的常家,竟然也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了。如今的常家莊園裡,竟然沒有一個常家的後人了。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面對這一個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無比的人物和家族,我想起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諺語,也想起孟子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的斷語。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聖人的話和百姓的諺語,其實說的是一個意思。不論多麼有本事的人,不論到達了多麼高的權位,不論掙下了多麼大的家業,也不論擁有了多麼顯赫的名聲,想千秋萬代地傳下去都是枉然,因為,歷史過不了多久就會重新洗牌,重新安排生活的次序。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想到了這些,就不免為今天生活中那些千方百計貪汙受賄,千方百計買房置地,想著讓家業永遠流傳下去的人悲哀。也因此想提醒那些因為暫時的窮困和逆境而喪失鬥志、心灰意冷的人,不要屈服於暫時的困境,也不要懷疑歷史的公正。

魯先聖文化散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壹點號 魯先聖

TAG: 常家武氏後人冉子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