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我們常聽佛門人士自稱自己是“出家人”,一些不修佛,或者是禪修資歷尚淺的佛門弟子,對於“出家”這個詞可能不甚瞭解。其實這個詞彙,也有著非常特別的出處。

相傳諸佛出世,第一功德就是講經教學。過去我曾在佛家經論上看到相關記載,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離開了自己的家庭。他示現的用意是能看出,家是煩惱的淵源,出家,就是為了放下“煩惱障”,表這個意思。

然而很多時候,世人雖心喜佛法,但又因為諸多原因而難以割捨與世俗的聯絡,達不到灑脫出家的程度,那麼對於這些心繫佛門三寶的世俗人而言,學佛當真是要出家才能放下煩惱,修得正果嗎?其實並非如此。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我的鄰居,就是一位獨自在家習佛的禪修者,他平時就好專研一些佛法方面的功課,閒來無事之際,也會隻身前往廟宇。除燒香禮佛以外,他也熱衷於感受僧侶修行的氛圍,希望透過與僧人交流溝通的方式,來為自己解決關於學佛過程中的阻礙。

我曾經就和他探討過“學佛要不要出家”這個話題,對此鄰居表示:

學佛並不像世人所想那般,只有剃度為僧,坐守廟堂,才算脫離紅塵,才能修成正果。佛門弟子有佛門弟子的修行方式,世俗弟子同樣也有世俗弟子修行的門路,讓自己達到修佛學佛的目的。

他說過,其實人們在家學佛也未嘗不可,只要能夠做到這四點,其實和廟堂內學佛並無差異,甚至比寺院還要殊勝,一定會對自己產生積極的作用,大家不妨借鑑一下吧。

01

將信仰落實於生活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鄰居跟我說過,他雖然不能像普通的佛門弟子一般,每時每刻都在廟堂之內打坐誦經,但是自己在工作閒暇之際,也會在家禪定,每天都試圖向佛祖靠近,在不斷反省深思中,精進自己的修行。

平日裡,自己也會將佛門的清規戒律銘記於心,佛門食宿有規範,那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謹遵佛門的規定,常吃一些齋菜,作息也會時常規範。

再者佛門有三毒,即貪嗔痴,那麼自己一樣也會每天告誡自己,不與他人生仇恨怨念,恪除心中的貪念、妄念,為自己惜福積德。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其實佛就是一種信仰,對它心存敬重,不一定非得有形式上的守舊和儀表上的規範,它影響的是自己精神世界與行為舉止,能夠將信仰轉化為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這本身也是一種學佛的效果。

如果因為“偏執”於形式上的信仰,弄得自己諸事不順,結下諸多違願,背棄了應盡的職責,那麼這種信仰就如浮萍一般虛無縹緲,難給自己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既是世俗之人,那就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沒必要學出家人的形式。縱使身無袈裟,也能佛光普照,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內心有佛,走到哪裡都可以結下深厚的佛緣,比起那些內心無佛,卻在廟堂之內禮佛供佛的惺惺作態,這樣反而更加彰顯自己對佛的敬仰和虔誠。

以下內容為付費內容

02

將修行落實於當下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鄰居跟我說,自己之所以可以透過自我修行的方式,在佛法造詣上有所小成,主要是自己能夠遵照佛門的“自覺精神”,將修行落實於當下。

所謂“自覺精神”,其實就是指能夠對自己有正確合理的正知定位,能夠發本心的對自己的義務負責到底。

鄰居表示,學佛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有道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難以成河川”。因為知道學佛究竟有多麼艱難,所以自己工作再忙,也會騰出時間來修行,來完善自身。

很多人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在佛身上學到知識,在佛法中感受禪機,而是為了給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消遣的物件。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他們學佛態度散漫,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能今日會對佛法的深奧豐富而感到欣喜,明日就對學佛的枯燥乏味而感到憎惡。

他們熱衷於給自己的慵懶找藉口,今日不學,明日再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明日時時有,明日何其多,自己不努力去修行,那麼即便佛法再淺顯易懂,自己也照樣會學個空,未結佛緣,也就註定難成無上佛道了。

所以說,學佛之人必須要懂得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時間,要戒除所有修行道路上的雜念阻礙,讓自身在修行一事上清明自覺,清淨無染。

比起那些在廟堂之內偷閒混世的“僧人”,唯有學佛之心堅如磐石的自律者,哪怕身在世俗塵埃之中,也一樣能夠學有所成,終得圓滿。

03

將佛法融化於世間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鄰居說,現在很多學佛之人,他們學佛信佛,完全就是迷信,妄信,因為他們連佛教的基本宗旨都弄不清道不明。

若對佛不能正知,正解,正信,那每日在佛前打坐誦經,一口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究竟還有何意義?

如今的人,對佛和佛法其實都有著很大的誤解,甚至哪怕是一些學佛有些時日的修行者,也不一定就瞭解得足夠全面。

比方說,在如今這個一切講究科學的時代裡,依舊還有一些迂腐無知的人認為,佛就是無所不能的神,佛法就是佛留在人世間的神通。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他們堅信,只要自己能夠每天拜佛禮佛,就能得到佛菩薩的感召,自己的願望就可以得以靈驗,只要自己每天認真在廟堂內誦經修持佛法,就能獲取如佛陀般的神通。

為此,他們不遠萬里去廟堂內求經取道,甚至不惜斷絕外界聯絡,甘願剃度為僧,做一個“出家人”。這種想法和行為,屬實令人忍俊不禁。

佛法是為何物?是佛菩薩智慧學識的外物表現,是為了讓人們領悟真理哲學時,有一個介質可以參照。

佛是為何人?是覺悟者,是智慧之集大成者,他們從不追奪利,也沒有所謂的無上神通,他們由凡人覺悟而來,是以普渡芸芸眾生為己任的大賢。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學佛,其實說到底就是要從佛法中,從佛菩薩身上,學到他們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宣揚內心的淡泊,寬宏、博愛、仁慈等等。

因此,世俗弟子修佛,出不出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佛門的核心理念銘記於心。他人有難,自己可以拔刀相助;別人傷害自己,自己能夠寬恕他人之過,化干戈為玉帛,做到這般,才是將佛法融化於世間的正確做法和學佛的終極目的。

04

將個人融化於大眾

將個人融化於大眾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誡學佛者,做人要像佛陀一樣,需對大眾懷有慈悲感恩之心。

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能遊離於王權富貴之中,也能行走於平民百姓之間,他對眾生皆無分別心,一視同仁,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盡皆如此,正因為有如此大慈大悲的心腸,所以他才能廣結眾生緣,在眾生的加持下,於雙菩提樹前飛昇成佛。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鄰居表示,學佛最最忌諱的就是個人主義,但現實中,很多廟堂內的禪修人,卻忽視了這一點,他們自認為自己修佛修得一些皮毛,於是持才自傲,在眾生面前顯擺。

在這些人眼裡,人是有高低貴賤之分,對待不同的人,他們的態度也是天差地別,這其實就是違背了佛教的博愛理念,是最損人慧命善根的行為。

要知道,眾生皆是未來佛,佛陀在未成佛之前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因而即便日後得道成佛,也一樣不能忘根忘本,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化超度眾生。

故此,在家學佛之人需要明白的是,生活中善緣也好,違緣也罷,面對眾生,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有任何偏差區別,這是在行持佛教的根本理念,同樣也是為自己結下善因,積德積福。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佛做到這四點,比寺院還殊勝

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在靈山,而靈山就是屹立在我們心中。

心中有佛,哪裡都是禪修的清淨之地,心有多大,靈山就有多大,好好修行,好好修心,哪怕不處廟堂之上,也一樣可以結下無上佛緣。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TAG: 學佛自己佛法修行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