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都喜歡在詩經中為兒女找一個好名字,民國時期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的名字就來自於詩經之中。

《詩經·大雅·思齊》:

“大姒嗣徽音,則百思南”;

《詩經·商頌·那》:

“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而時至今日,一大波詩經取名的熱潮經久不散,各種“燕婉”,“牧荑”等瑪麗蘇女主名字風靡網路,倒是讓原本晦澀難懂的詩經著實火了一把。

不過,如果只是將詩經單純當做一個流量時代的大IP,網紅打卡似地隨著這股熱潮狂歡,未免流於膚淺。

詩經,無論是其文字所蘊含的美感,還是內裡的深意,都需要我們細細品讀。

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讀其文,聽其律,觀其畫,詩經的美,美不勝收。

文字最初的感動

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意思就是,《詩經》裡305首詩篇,無一不是真誠的、質樸的、美好的。

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近人梁啟超也說:

“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

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的確,《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直受到歷代讀書人的尊崇,經歷兩千多年,早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對文字的感動,往往源自最初的美感,詩詞中的那一份恬靜和淡然,滿滿是人間的煙火味。

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最早的《詩經》其實並不成書,它是一首首流傳在華夏各地的民歌,由周代的采詩官從民間各地採集而來,後經孔子逐篇整理,刪刪減減,去其糟粕之後,才餘此“詩三百”。

這些來自民間的詩歌,寫盡了生活的點點滴滴,感情的跌跌蕩蕩,人生的起起伏伏。

當我們擁有了更加豐富的人生閱歷,讀詩不僅僅是讀詩,更是讀心,讀人之時,哪怕與千百年前這社會有了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變化,我們也多少能夠感同身受。

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所以那些《詩經》中讀起來已經有些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字句,都從活生生的人生際遇中來;

那些無名的歌者,都曾經跟我們一樣活過、愛過、悲傷過、歡樂過。

我們的感動源於此,也唯有感動,才能體會生活的真實。

幾千年前的低吟

詩經,就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流行歌曲,是最樸實最真摯的歌唱,充滿了愛、怨、幸福、痛苦、希望。

因為年代久遠,那古老的唱法早已經無法復原,令人遺憾。

思成,徽因……為什麼從民國到現在,都喜歡從詩經中取名?

TAG: 詩經感動讀詩難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