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丨盧鷺:察遠照邇,博採精究——《君子文化》評介

本文發表於《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9期頁152-154

作者盧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

“君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道德理想,已經深入到國人的文化血液當中。我們在日常的俗語格言中經常提到“君子”,但對於“君子”的具體內涵,以及它的來源、演變,乃至對當前的社會現實有何積極意義,又似有千頭萬緒,難以給出一個透徹的解答。王雲路教授主編《君子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一書秉承會古通今的理念,彙編了傳世先秦典籍中對於“君子”的種種記載、評論和想象,可謂掇其精華、探其元賾,對這一重要文化符號的發展流變和當代啟示作了集中闡釋。對於希望瞭解“君子”形象之淵藪、體察先秦時期思想道德與文化觀念的讀者,它不僅是一部內容豐富、校勘細緻的資料整合,還指引了進一步閱讀和思考的門徑。全書在編採和解讀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主編:王雲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裒叢集書,包羅眾象

《君子文化》摘編的材料整體上分為“六藝類”和“諸子類”兩大部分,前者包括《周易》《尚書》《逸周書》《詩經》《儀禮》《周禮》《禮記》《大戴禮記》《左傳》《國語》《公羊傳》《穀梁傳》,後者則收錄了先秦諸子的代表論著,如《論語》《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分門別類,對上述文獻中和“君子”相關的討論作了介紹和輯錄,基本覆蓋了“君子”概念在先秦典籍裡的源頭與分野,由點及面,展現了“君子”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立體、多元的形象。

書中在介紹不同文獻中的“君子”形象時,十分注重它們之間的對比參照、相互映發,以幫助讀者更清楚地瞭解“君子”在不同學術傳統或思想流派之間的異同。例如“儒家”一章中,特有“孔子、孟子、荀子君子觀之比較”一節,指出三者有明顯的共通之處,例如都主張透過自主的學習來達到君子的境界,而三者又各有側重——如在指稱上,《論語》中的君子包括四類,即有德者、有位者、德位並存者、孔子本人。四類中又以德行為主要標準,《孟子》和《荀子》則進一步淡化了“位”的因素。又如在內涵上,孔子認為君子德行的核心特質是仁、義、禮三者兼具而以“仁”為主導,孟子將之進一步推演為“仁義禮智”四端,著重向內發掘人超越自身的可能性,荀子則偏重“禮”,主張從外部施加約束,敦促人剋制非分的慾望。儒家以外的諸子也談論“君子”,以道家為例,《君子文化》書中將其與儒家的理念相對比,指出二者有共通的一面:“君子”在儒、道文獻中都可以指地位高貴或德行高尚的人,但兩家的理念差異也很明顯:道家並不稱許儒家傳統中以“仁義”為最高理想的君子,如《莊子·田子方》說:“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道家更推崇的是不爭、無為、自謙、主靜的君子形象,譬如《莊子·山木》中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又如《莊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對比之下,更能凸顯儒道兩家不同的理想旨趣。

《君子文化》一書全面地整理了先秦不同典籍中對“君子”的論述,比較了彼此的異同關係,從而展現了“君子”的豐富內涵和歷史變遷,適宜讀者按圖索驥,有針對性地對這一議題再做進一步閱讀和探討。

採錄精當,解說準確

閱讀古代典籍之前,應當對文字形成之時的歷史語境和語言特點有所把握。當遇到費解的字句時,應當尋求可靠註疏的幫助——這一點很容易被普通讀者所忽視,若不特別留心,就可能導致讀書時不得要領,甚至於偏信一些聳人耳目卻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新解”,造成誤讀。因此,紮實的文獻學、語言學根柢是正確理解古代典籍的前提,也是《君子文化》編寫的一大特色。該書在摘編每一部典籍之前,均先以“簡介”梳理其文獻源流、介紹有影響力的註疏材料、指出存在爭議的學術史問題;在解讀經典時,也先參考重要的古代註疏和近現代文史哲研究成果,不作沒有根據的任意闡發,如解釋《儀禮·士相見禮》中“君子”的涵義時,書中援引鄭玄注、賈公彥疏等材料為依據,以說明“君子”的具體內涵在不同語境下的差異。這種客觀、求實的做法起到了正本清源、授人以漁的作用,凡希望初步探究“君子”文化淵藪、瞭解先秦典籍與思想的讀者,都可以借為津樑。

《君子文化》還有一個做法值得引起讀者注意。在資料摘編部分,書中不僅蒐集了直接提及“君子”的材料,還特別注意到許多與之相關的概念,如“聖人”“賢者”“士”“小人”等,因為“君子”的概念並非孤立地存在,它經常與這些意義相近或相反的概念被同時討論,透過彼此映照對比,從而更準確地凸顯“君子”的特性,例如“小人”時常被用來反襯“君子”,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等,可以看出先秦時代的“小人”是“君子”的對立面,就其品格方面而言,“小人”的特點是氣度狹窄、缺乏修養、目光短淺,“君子”反之,則具有坦蕩、獨立、好義等品質。又如,在道家的觀念中,“君子”在和“小人”對舉時是被尊崇的形象,但與“神人”“聖人”等概念並列時,“君子”又居於次一等的地位,如《莊子·天人》說:“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以一個層層遞減的序列,凸顯了道家與儒家不同的理想追求。書中透過這樣的正反對比,像多稜鏡般折射出“君子”形象在先秦時代的不同側面,對於理解這一文化理想的豐富意蘊很有啟發。

源流並理,鑑往知來

從內容的安排上,《君子文化》一書體現了溝通古今、立足當代的理念。書中每一專論之下,先簡要介紹這部典籍的產生和傳承情況,再集中分析其中對“君子”的述論,比較各家之間的異同,而後闡發其中“君子”形象的當代啟示,最後摘錄書中相關的段落,整理為方便讀者使用的文獻彙編。此外,全書末尾的附錄部分還對海內外的相關研究作了綜述,將相關論著編訂為目錄。這一安排設計,既能夠方便讀者汲取“君子”文化的源頭活水,瞭解它的發展接受脈絡,又有助於這一古典文化傳統在當代的延展和繼承。

從研究視角來看,《君子文化》有一個尤其突出的特點,即注重考察文獻的不同歷史層次和詞義的古今差別,用發展的眼光理解“君子”的內涵。例如書中指出,《詩經》的《大雅》《小雅》主要創作於西周時期,因此其中的“君子”一般是就社會地位而言,和道德水平沒有必然聯絡,而《國風》多為春秋時期民歌,“君子”的貴族色彩就明顯淡化,更著重描寫其美德和儀容,還可以用作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又如書中總序部分指出,“君子”的形象是在先秦諸子的論述中被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在造字之初,“君”字從“尹”從“口”,“尹”與“治”同義。所謂“君子”,是對上層統治者、管理者的尊稱。由於統治階層的“君子”壟斷了接受教育的條件,久而久之,又被賦予了才德方面的寄望。到了春秋時期,孔子既繼承了這一文化傳統,又對其作了極大的發展:他更強調人格修養對於“君子”的重要性,而地位、財富方面的卑下貧乏並不能改變“君子”的本心,如《論語·學而》所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如孟子、荀子,又各自對“君子”的理念作了側重不同的闡發,此外,道、法、墨等諸家,也對儒家的“君子”有所接受或批評。在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下,“君子”的內涵也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和完整。

書中對“君子”一詞的歷史變化作了細緻的分析和展示,也啟發了讀者對於“君子”文化內涵的當代思考:“君子”起初為貴族階層專有,後來隨著社會制度的發展變遷,這一概念逐漸與身份地位脫鉤,成為了平民也可以追慕嚮往的一個道德文化理想。從這一歷史發展趨勢中,可以窺見“君子”文化的當代啟示:時至今日,物質文明得到了極大豐富,追求平等公正成為了社會共識,正可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成為“君子”不再是少數人壟斷的特權,而應該作為一種才德、人格上的普遍理想。如《禮記·曲禮上》所說:“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閱讀古代典籍時,正宜反躬自省、勉力精進,透過繼承傳統文化的血脈,實現對現實侷限的超越。

最後,《君子文化》一書在編著上也存在可以改進的空間,以下聊述幾點,未必有當,僅供著者與讀者參考。

1。“資料摘編”部分,比較全面地採錄了先秦典籍中與“君子”相關的論述,但大多未作註釋、解說,對一般的閱讀使用者來說可能存在一定難度。尤其對於和現代漢語意義有別的詞句,應當在摘編部分作簡要解說。

2。每章的“簡介”和“資料摘編”之間似可加強聯絡,如對於在“簡介”中有所討論的內容,可以在摘編部分用腳註、短評等形式予以提示。此外,有部分材料在論述部分作了重點關注,卻未見於“摘編”,如書中提及《孟子·告子下》中曹交與孟子關於“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問答,在孟子相關的章節內並未摘錄,似應作補充。

3。附錄“君子研究論著目錄”對國內外的著作、期刊、學位論文、論文集當中涉及“君子”的成果做了整理,方便讀者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但由於“君子”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命題,相關的研究論著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覆蓋了語言學、文獻學、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種層面,如能在附錄中根據不同學科對相關成果進行分類,則更有利於讀者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研究。

4。附錄的“國外研究論著目錄”部分,對於國內研究者很有幫助,但有部分資訊可以進一步補充完善。舉例而言,其中收錄Wm。 Theodore de Bary(漢名狄培理、狄百瑞)的著作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已有中譯本《儒家的困境》(黃水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Jiyuan Yu(餘紀元)的著作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也有中譯本《德性之鏡: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林航譯,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如能在附錄中補充說明有漢譯本的論著、有漢文名的漢學家(包括以外文署名的華人學者),則對於使用者更為便利。

總體而言,《君子文化》是一部收錄全面、校勘精細、解說準確的資料整合,書中對每一部典籍的傳承歷史作了簡明扼要的梳理,對每一種學說體系中的“君子”觀念進行了精當的辨析,尤其體現出紮實的文獻學、語言學根基,為君子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本。

註釋:

參見《君子文化》,第305~317、48、305頁。

參見《君子文化》,第351~354、359~362頁。

《儀禮·士相見禮》:“凡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則請退可也。夜侍坐,問夜,膳葷,請退可也。”鄭玄注:“君子,謂卿大夫及國中賢者也。”賈公彥疏:“鄭雲‘君子,謂卿大夫’者,禮之通例。大夫得稱君子,亦得稱貴人,而士賤不得也。知‘及國中賢者’者,《鄉射禮》雲:‘徵唯所欲,以告於鄉先生君子可也。’鄭雲:‘鄉先生,鄉大夫致仕者,君子,有大德行不仕者。’則《曲禮》雲‘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是也。”見《君子文化》第65頁。

《論語·為政》。

《論語·里仁》。

《論語·雍也》。

《論語·述而》。

現代漢語中的“小人”一般指道德品質上陰險卑鄙的人,與先秦時代的“小人”含義有別。

參見《君子文化·總序》“二、先秦諸子集體塑造了‘君子’形象”,第3~22頁。

參考文獻:

1。 錢念孫:《君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光明日報》2014年6月13日01版。

2。 王國雨:《君子的轉身:論中華君子人格的早期嬗變》,《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3。 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版。

4。 楊伯峻:《孟子譯註》,中華書局1988年版。

5。 張舜清:《儒家君子文化中的平等意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TAG: 君子文化典籍讀者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