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這次上海書展最吸引我的,是它為工具書開闢的專題展覽廳,插架萬軸,琳琅滿目,大略呈現了近七十年來我國該領域的編纂出版成績。說來慚愧,直到碩士二年級,我才因撰寫論文之需而留心這類圖書。《文史工具書概述》(趙國璋等著)、《校讎廣義》(程千帆等著)等書指導我,遇到哪些問題可以查檢哪些文獻,從而避免對“百度”、“知網”及資料庫的過度依賴。可惜的是,儘管工具書對讀書治學不可或缺,學校卻未設定相關課程,老師也少傳授相關心得,以致一些學生直到畢業也沒有充分重視和利用。我成為圖書編輯之後,在工作中也發現一些原本藉助工具書就可避免的疏誤。比如“親朋卒至”之“卒”,作者以為“同‘萃’”,意為“聚集”;其實應作“突然”解,音cù,又作“猝”,《世說新語》有“暴雨卒至”、“使者卒至”。再如“溟漲無端倪”,作者釋“溟”為“海”,則“溟漲”似謂海漲;其實“溟漲”分別指“溟海”和“漲海”,二者均為古籍所記海名(見《十洲記》《梁書·海南諸國列傳》等)。有位作者在引文“弟一流”之“弟”後括注:“應為第”,似說“弟”為“第”之誤;其實“弟”正為“第”之初文,《說文解字》即以“弟一”、“弟二”排序……如果勤於並善於利用工具書,不難減少上述臆說通假、望文生義、以今律古等問題。我甚至認為,一部賅備精核、檢索便利的工具書,足以“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其價值不知勝於多少“重大課題成果”。比如我社出版的《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朱保炯等編),方便了多少明清文史學者!

言歸正傳。

在工具書尤其是詞典中,“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的《漢語大詞典》久負盛譽

,其內容之豐贍(漢字二萬多個,詞語三十七萬餘條,《訂補》新收及訂正條目達三萬餘),幾可謂“沒有查不到,只有想不到”,能夠掃除文獻閱讀中的多數障礙。該書第二版編纂工程已經啟動(第一冊徵求意見稿80%以上詞條均有修訂),計劃於2025年完成。這次書展公佈了第二版的部分底稿,我駐足觀看良久,只見每頁紙上,滿面塗改,丹黃燦然,訂補篇幅幾與原稿相侔,一如學者江藍生所說的“百衲袍”。底稿旁邊是《編纂手冊》《引書格式》《工作用表》,足見通盤規劃之全與精,讓我心中頓生敬意!愛惜名譽和字紙的古人,“恆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懼蒙塵於叩缶,顧取笑乎鳴玉”(陸機《文賦》),所以有“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之誡(顏之推《顏氏家訓》),又有“文字頻改,工夫自出”之勸(呂本中《童蒙詩訓》)。如果所有的作者、編輯都以這種嚴謹負責的精神對待作品,“災梨禍棗”之誚,庶可免乎?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編纂修訂稿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編纂手冊》《引書格式》《工作用表》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老版本《辭源》《新華字典》等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工具書專櫃

我在本社攤位值了兩天班,切身感受到人們的不同閱讀需求:有人一見繁體豎排就搖頭,有人非要此種不可;有人喜歡簡約淡雅,有人熱衷圖文並茂;有人執著古色古香,有人只要白話翻譯;有人希望字大行疏,有人更重價格實惠……有趣的是,大概因為前陣子報道的華為公司產品取名多自《山海經》(所謂“幾乎把整本《山海經》都註冊了”),不少讀者就專為此書而來,一時有供不應求之窘。這番經歷能幫助我在編輯工作中更多地考慮讀者因素。雖然連續站立六個小時深感疲憊,心中卻有一種服務的快樂。唯獨一位讀者的質疑出人意料,他手持《中國史綱》(張蔭麟著,收入《蓬萊閣典藏系列》)發出“三連”:“這書不是已經出濫了嗎?怎麼還出啊?浪費社會資源!”我只是笑笑,沒有回答。我心裡相信,是否“浪費社會資源”,不取決於同類書籍的多寡,而取決於編校質量及讀者評價的高低。“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正是我社一向秉持的出版理念,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陸續推出的《蓬萊閣叢書》(收書五十餘種,各附名家導讀)至今仍能改版重印的根本原因。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1999年版《中國史綱》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2019年版《中國史綱》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有位衣著樸實的靦腆小哥,手持茶杯來到我社攤位,一口氣買下5280元的《宋拓淳化閣帖》,並對我說,他從事高危性質的天然氣行業,同時對圖書很感興趣。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小編逛書展丨一份底稿的震撼和一個讀者的質疑

TAG: 工具書有人編纂讀者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