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比德 以璧禮天——玉璧到底是幹啥用的?

以玉比德 以璧禮天——玉璧到底是幹啥用的?

玉璧·網圖·侵刪

玉璧,多為扁圓形內有圓孔狀,是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的一種,自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至清代均有存在。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自然崇拜的產物。“禮神者,必象其類”,古人會將所崇拜的物件用玉做出相應的形象來祭祀:對雲崇拜而產生的勾雲紋玉飾,對生產工具崇拜而產生的祭祀用玉斧,對動物崇拜而做的玉龍、虎等,而對天的崇拜用圓形的玉璧來表現。這種原始的對天的崇拜,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敬天祭天、天人合一的思想。擬天而做的玉璧,把對天的崇敬之情寄託在玉璧上。由於古人對天的長期崇拜,作為天的化身的玉璧才會一直存在,這正是玉璧綿延近萬年的原因。

以玉比德 以璧禮天——玉璧到底是幹啥用的?

玉璧在新石器時代主要用途是祭祀,使用者是巫師;商周時期祭祀功能減弱,逐漸發展出佩戴功能,但使用者仍為少數高官貴族;春秋戰國時期陪葬用途逐漸出現,至漢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唐之後,玉璧發展走向大眾,主要以裝飾、玩賞為主,民間開始流行起來;到近代,玉璧的禮儀、祭祀等功能基本消失,主要作為裝飾、玩賞用品。

玉璧自新石器時代誕生始,就承載著祭天地、禮神祇的職能,其宗教功能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皇家舉行每年一度的天壇祭祀禮儀之中。《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從中我們可知,天子在祭祀時,以璧禮天。

陪葬玉器在漢代達到一個高潮,喪葬也成為漢代玉器主要功能之一。玉璧陪葬用途與祭祀用途,都源於“玉可通神”的思想,西漢後期人們還認為以玉斂屍可以使屍體不腐。東漢鄭玄注《周禮》記載:“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蓋取象方明神之也”。滄博二樓歷史展廳中陳列的兩件玉璧——碧玉谷紋璧、蒲紋璧正是出土於西漢南皮侯墓中的陪葬品。

因為將玉視作“君子”的美好德行的象徵,玉璧具有了比德的用途,以及衍生出來的佩戴和階級劃分的作用。《禮記》記載孔子認為:“君子比德於玉焉”。玉具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種美好品德,“故君子貴之也”。《禮記·玉藻》雲:“古之君子必佩玉”。佩飾玉以掛在腰間和胸前為主,後來發展為組玉佩,通常系璧來規範其構造。

TAG: 玉璧祭祀崇拜君子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