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vid”:“v3323dowvib”,“img”:“http://puui。qpic。cn/vpic/0/v3323dowvib。png/0”,“desc”:“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宵節的徹夜燈火是延綿千載的全民浪漫,所以古人將這一天稱之為“燈節”。在今天,依舊有不少城市在舉行蘊含地方特色的盛大燈會,延續著“燈火裡的中國”。青年文化學者侯印國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雖然光電技術日新月異,不少全新的科技花燈爭奇鬥豔,但回溯典籍與詩詞,穿越千年燈火,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古人在元宵燈會上的“工匠精神”依然帶給我們震撼。

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

清代《昇平樂事圖冊》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大美元宵觀燈始於金陵,還跟“廁所女神”有關

你知道元宵跟南京的關係嗎?侯印國告訴記者,元宵燈會成為全民習俗始於唐代,但早在南朝時期,南京城就已經開始在正月十五日這天張燈結綵。根據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來看,當時荊楚一帶正月十五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但這一天的主要紀念方式卻是祭門、登高和迎紫姑神,並沒有與燈會相關的習俗。祭門的方式是將一根楊柳枝插在門上,樹枝自然所指的方向便是祭祀的方位,要準備插著筷子的豆粥和其他飲食貢品來祭祀。

紫姑信仰在古代極為普遍,她被視為是“管理廁所的女神”。傳說她於正月十五這天在廁所逝世,人們往往在這一天傍晚以迎接紫姑的名義舉行占卜祈福。紫姑神有很多原型,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的元宵節,大文豪蘇東坡就曾宣稱自己迎接到一位紫姑,並且進行了深入交流,這位女神生前是唐代一位叫何媚的可憐的女性,她懇請蘇東坡把自己的身世寫下來,這就是《子姑神記》。

清代的小說《儒林外史》說南京“哪怕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六朝繁華、魏晉風流,確實在這座南朝都城留下深刻印跡。最早的元宵燈會雛形就出現在南京。梁簡文帝《列燈賦》描述“何解凍之嘉月,值蓂莢之盡開”的時節列燈觀賞。

《列燈賦》還描述了一千五百年前南京(當時叫建康)燈會的情景,文辭非常優美:“草含春而動色,雲飛採而輕來。南油俱滿,西漆爭然。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九微間吐,百枝交布。聚類炎洲,跡同大榭。競紅橤之晨舒,蔑丹螢之昏騖。蘭膏馥氣,芬炷擎心。寒生色淺,露染光沉。”

侯印國給出了一段相當詩意的描述——斜陽西落,夜色來臨,此時的南京城燈火星羅棋佈,照耀大地彷彿成為傳說中光火照人的仙山炎洲。點點燈火如同清晨舒展的豔麗花蕊,暗夜中的螢火與之相較,自然黯然失色。燈火中添加了種種珍貴香料,薰染出馥郁的芬芳香氣。夜色漸深,寒意漸濃,露珠緩緩在草葉上滾動,此時燈火依舊輝煌,顆顆露珠上都倒影著燈火的光影。

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

唐周昉《人物卷》臺北故宮博物院,呈現唐代元宵節婦女兒童遊戲花燈的情形

唐代元宵燈會成風俗,“詩詞大會”可見盛況

那麼“燈節”這一傳統怎麼來的呢?侯印國說,燃燈祈福最早起源於佛教,在漢代西域佛教徒便有十五日燃燈紀念佛陀光明神變的儀式,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碰撞融合,最終形成正月十五日列燈的風俗。

據《隋書·音樂志》,隋朝時長安城為了接待萬國來朝的使節,端門和建國門之間有綿延八里的戲棚,通宵達旦進行表演。夜間的演出也必然伴隨著徹夜的燈火。但這一活動主要是為了接待外國使節,因而範圍僅僅侷限在長安城內一小塊地方,也不面向普通百姓。

宵禁的制度一直到宋代宋仁宗時才被徹底取消,從唐代開始,元宵節可以不用遵守宵禁,稱之為放夜,暫時弛禁,准許百姓夜行。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元宵燈會在民間普及開來。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認為唐睿宗李旦先天二年(713)的元宵節,李旦下令開放宵禁,隨後的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元宵節“放夜”才成為定例,不過武則天時期蘇味道著名的《正月十五夜》已經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元宵放夜比李旦、李隆基父子要早,很可能是始於武則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一句尤其膾炙人口,與後來宋代周邦彥的“風銷絳蠟,露澠紅蓮,燈市光相射”“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等堪稱元宵最佳詩詞名句。

唐代元宵燈會最盛的城市自然當屬長安與洛陽,正所謂“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張祜《正月十五夜燈》)、“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其他城市也不乏壯觀燈會,其中成都最有規模。從初唐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的詩句來看,成都元宵燈會之璀璨輝煌可見一斑。詩句中的“開芳宴”是始於唐代的一種浪漫習俗,夫妻之間宴飲賞樂,以示相親相愛,這又為元宵節平添一份浪漫。

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

南宋 馬遠《華燈侍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夢迴大宋風華,燈山燈海慶元宵

宋代的元宵燈會聲勢極為浩大,兩宋之際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曾詳細回憶了北宋末年汴梁城的元宵節,我們透過文字可以夢迴大宋風華。侯印國譯註本《東京夢華錄》(三秦出版社2021年)中提及——從臘月的冬至起,開封府就已經開始在皇宮前搭建山棚,山棚的立木正對著宣德門樓。一到元宵節,遊人蜂擁而至,御街上人頭攢動。御街兩側的長廊下,是五花八門的表演,奇術異能,歌舞百戲,各家的攤子緊挨在一起,鱗次櫛比。音樂聲和喧譁聲,十幾裡以外都聽得到。在這裡,你能看到表演擊丸、蹴踘、踏索、上竿的,還能看到很多知名藝人的絕活,奇巧百端,每一樣都讓人耳目一新。

到了正月初七,各地使臣紛紛離開京城,京城裡的燈山就開始上彩。用各色錦繡絹緞紮起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別騎著獅子和白象。兩座菩薩彩像的每個手掌的手指,噴射出五道水柱,與此同時,手掌還能搖動,製作非常精巧。在燈山的最高處設有一個木製的大水櫃,先用轆轤絞水,把水從地面抽到水櫃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把水從水櫃裡傾倒出來,從外面看就好像瀑布飛流直下。

大相國寺各色燈燭競相點燃,光彩耀眼奪目,通宵達旦不停歇。其他的佛寺道觀,也都允許百姓徹夜燒香。各個坊巷和馬行街上的那些香藥鋪席、茶坊、酒肆,也都置備有自己的燈火,燈燭各有新意,爭奇鬥豔。在燈火方面最超群出眾的,要數蓮花王家香鋪,這家鋪子還會請道士表演打花鈸、和尚表演對椎鼓,路過的遊人無不駐足觀賞。

北宋末年汴梁的燈會是古代元宵燈會的最高峰,金盈之《醉翁談錄》中列舉的燈就有燈球、燈槊、絹燈籠、日月燈、詩牌絹燈、鏡燈、字燈、馬騎燈、鳳燈、水燈、硫璃燈、影燈、棘盆燈等十多種名目。南宋時首都杭州的燈會雖然不能超過北宋,但也很有特色,勝在“家家燈火,處處管絃”,例如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清河坊蔣檢閱家“奇茶異湯,隨索隨應,點月色大泡燈,光輝滿屋,過者莫不駐足而觀。”

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

清 佚名《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正月觀燈》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燈市可“淘寶”,煙火表演“講故事”

明清時期元宵燈會逐漸定型,相較於兩宋,人們不再通宵達旦,往往二更天就結束,煙花的普及帶來喧鬧的喜慶。《帝京景物略》卷二提及,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初建南都,盛為綵樓,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日。”雖然明初一年只有春節冬至兩個假期,但永樂七年(1409)元宵節也開始放假,假期足足有十天之多,明代中後期又改為五日。

相比於唐宋時元宵節燈火下盛行各種娛樂百戲表演,明代的“燈市”呈現出別樣的熱鬧。劉侗《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的北京,“燈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燈也。市在東華門,東亙二里。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蠻閩貊之珍異、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稱九市開場,貨隨隊分,人不得顧,車不能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也。”

白天是市場,晚上是燈會,各地的奇異特產、歷代的珍貴古董乃至各種生活用品都匯聚於此,人山人海。此時元宵節還會進行盛大的煙火表演,煙花名目繁多,“煙火則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層至五,其所藏械:壽帶、葡萄架、珍珠簾、長明塔等”。最歡樂的還是遊人,如唐伯虎《元宵》詩所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侯印國說,古人的熱鬧雖然無法身臨其境,但我們可以透過影象感受當時的節日氛圍,例如《上元燈綵圖》就生動了描述了當時南京秦淮河燈會的繁勝情景。

侯印國還提及,清代元宵節也施放煙花爆竹,煙花製作工藝更加精巧,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煙火花炮之制,京師極盡工巧。有錦盒一具內裝成數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盡妝顏之妙。”煙花點燃後,能夠先後燃放出不同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的花炮名目有盒子、花盆、煙火杆子、線穿牡丹、水澆蓮、金盤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八角子、炮打襄陽城、匣炮、天地燈等近二十種名目。“富室豪門,爭相購買,銀花火樹,光彩照人,車馬喧闐,笙歌聒耳。”

穿越千年燈火,浪漫古人把元宵節過成情人節

清代《昇平樂事圖冊》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元宵節裡最歡樂的無疑是小孩子們,他們拿著各色小彩燈嬉戲打鬧,直到二更天以後才慢慢喧笑而散。我們可以在《昇平樂事圖冊》等明清圖畫中看到不少在元宵節喧鬧的兒童。屬於中國人的詩意元宵,真令人神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TAG: 燈會元宵元宵節燈火侯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