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請問,在“贈君一法決狐疑”中,哪個是入聲字?(古典詩詞格律)?

感覺有蠻久沒回答詩歌方面的問題了,都是閒扯七里八里的東西。

這個問題其實挺好回答的,找出句子中幾個入聲字,寫在下面就可以了。

這句詩中,“一、法、決”三個字都是入聲字。

好了,那些只要答案,不喜歡看來龍去脈的同學可以關閉了。

我這次先把答案寫了,後面再寫如何分辨入聲字,看不看隨便你們。

省得你們老是說我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入聲字標出來了,但是你下次還會問這種問題嗎?

作為一個講格律專欄的人來說,這樣回答問題肯定是不夠的。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在專欄裡也講過入聲字,這裡還是就這句詩來講一下,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到底為什麼要、又該如何區分入聲字。

只有掌握了方法,學會自己解決並且不斷運用,詩詞格律知識才能真正地長到腦子裡,在創作的時候就“下筆如有神”。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入聲字的概念

古詩詞的用韻和我們今天不一樣。

元朝佔領中原,將原來的官話,驅趕到了南方成為方言。中原元明清官話和唐宋時期官話就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南宋末年的《平水韻》成為唐音宋調的音韻標準,我們今天遵從的新韻,是依據普通話發音來判斷髮音的高低和韻母。

《平水韻》將漢字發音分為“平上去入”四個音調,普通話就是“一二三四”聲,這個大家都知道。

古話中的“平”分為“陰平、陽平”,對應現在的“一、二”聲,比如“飛”就是“陰平”,“肥”就是陽平。而“上”聲對應現在的“三”聲,比如“匪”,“去”聲對應“四”聲,比如“廢”。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實際上“平上去”三聲就已經對應了我們今天所有的發音,“入”聲原本就不是以音調高低劃分的,而是以發音短、促、狹來區分的。

在後來入主中原的北方話沒有這個概念。

原來的那些入聲字就根據音調“一二三四”聲自動進入了“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

實際上就是把入聲字的概念去掉了,所有的字都按照音調來劃分,只有“平上去”三個聲調了——這就是“入派三聲”。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現代人不能區分入聲字的問題。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我們為什麼要區分入聲字呢?

還是因為格律。

格律詩的規則是使用平仄劃分漢字音調之後組成格式,其中平聲就是“平”,而“上入去”都是“仄”聲。到了今天,我們使用新韻的話,自然發“一二”聲的就是“平”,發“三四”聲的就是“仄”。

入聲字有“一二”聲發音的字,但是在古韻中屬於仄聲字,這就會造成一些格律詩在古韻中合格,而到了新韻中就不合格了。

所以,入聲字是學習格律詩的難點。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如果你不學習格律詩,這個概念可以說完全沒有意義。

所以但凡對入聲字有疑問的人,一定是在學習格律詩創作——只有這些人才會發現古詩中平仄格式和今天讀音不同的地方。

搞清了整個問題的來源和產生問題的人,那麼我們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判斷入聲字了。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我們如何快速判斷入聲字

首先,任何一個發音的字都有可能是入聲字,這是因為“入派三聲”的規則。

其次,入聲字的發音是急促的,每當看到這樣的字,帶有爆破音,尾音急速下沉這些發音的字,我們就要特別小心,心存懷疑。

第三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前面說到有這方面疑問的人必然是學習格律詩的人。那麼這一點就是充分利用格律詩平仄規則來確認入聲字。

這三點,結合起來,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個七七八八。然後再拿出終極法寶,查韻書。

經過這樣一套流程,想忘都忘不了了。下次再遇見這個字,自然就能很快判斷出這個位置的平仄。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例子判斷

就拿這句詩來說,“贈君一法決狐疑”。這句詩中的入聲字,要如何判斷?

我們為什麼要判斷入聲字?如果純粹只是為了知道,那麼查表不就得了?上面說了,我們要知道哪些字是入聲字,其實是為了搞清楚平仄,進一步搞清楚整句詩的平仄規則。

這句詩我們用現在的普通話讀出來,“仄平平仄平平平”,學習過格律知識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這句子的平仄問題在哪。

一個律句的基本原則是“相替”,我們看到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確實是相替前進的,所以這是個律句。格式是平起平收格式,原始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但是我們也知道格律詩中有一個大忌,那就是“三平尾”。

所以,我們就有充分地理由懷疑這個句子的第五個字的古今發音不一致,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字,入仄聲韻——因為一個成熟的格律詩人,絕對不會犯這種錯誤。

第五個字是“決”,在新韻中發第二聲,但是根據上面的判斷和這個字的發音(急促),這個字肯定是個入聲字。

只有這樣,律句平仄才合理。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傻辦法和經驗積累法

這個律句,我們也只需要判斷出這個“決”字是入聲字就完成了平仄格律的驗證,才能夠在首句成立的情況下推出整首詩的平仄格式,並進行驗對。

而“一”、“法”這兩個字是入聲字,對於我而言,則是來源於在讀其他格律詩時候的積累,並不能從這句詩裡面反映出來。

“法”字“三”聲,本來就是仄聲字,而“一”字在新韻中“一”聲,容易被判斷為陰平。不過在第三位置,可平可仄,對律句不造成影響,所以僅僅在這個句子中,是無法確定為仄聲字的。

當然,它們的發音都是“短而急促”的,不過沒有關鍵平仄位置的輔助確認,不能下定論。因為入聲字的辨認是為了搞懂格律,所以在不影響格律的時候,是不是入聲字,問題並不關鍵。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不過詩讀得多,總有可能在其他格律詩的關鍵位置碰到這種和今天發音平仄不一致的情況,到時候再確定,或者查韻書核對就是了。

總之,對入聲字的判斷,查韻書是傻辦法,但是絕對靠譜。依靠經驗積累是好辦法,但是需要對格律爛熟,多方映證。

其實這句詩還不典型。

像上次講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是個典型的在四位置上的“節”字是入聲字,發仄聲,才保證了律句的平仄相替。

這樣的就更容易判斷了。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最後,附上白居易這首《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全詩: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四支”部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挺有意思的,大概是元稹對一些事情產生了疑問,白居易對他說,你管他個茄子,等著吧,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如何判斷一句詩中的入聲字?

TAG: 入聲平仄格律詩發音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