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字”你認識,但14億人幾乎全部讀錯,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近期“蛋撻”一詞在網路上突然走紅,原因是幾乎所有人都讀錯了,而且這種一致唸錯名字的情況,在我國並非個例。可能很多人下意識會讀成“dàn tǎ”,並且認為這就是正確的發音。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你讀錯了。按照漢字的發音來說“撻”應該發四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些“字”你認識,但14億人幾乎全部讀錯,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第一:這種情況普遍出現在一些“外來商品”身上,其在國內的名字,都是透過“音譯”的方式獲得,例如“撻”,其實是英文tart的音譯字,而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只有中文會用“聲調”來區分不同的字。從一個簡單的語言,轉化到複雜的語言,本身就會一詞多意,或者多音。所以大家之所以唸錯,也可以理解為“從眾行為”,聽見別人這樣叫,自己也跟著這樣說。

這些“字”你認識,但14億人幾乎全部讀錯,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第二:這種外來商品所帶來的文化“錯誤”發展,算是入侵嗎?往小的說,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口語,並不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但是往大地看,長期的使用錯誤“發音”,會讓更多的人以為“錯誤”才是正確。就像蛋撻,其實撻只能念二聲,但是硬生生被傳遞出四聲。這種情況很多很多,大多數都是因為音譯不準確,以及民間的不斷口口相傳導致的錯誤。在小鐵看來,勉強也算是一種文化入侵,畢竟不是什麼好事情。現在小孩子,可能會覺得就應該是“四聲”。

這些“字”你認識,但14億人幾乎全部讀錯,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第三:為什麼會出現大家明明認識,卻都念錯字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漢字的“多音”導致,很多字在不同的詞、句甚至意境中表達的意思不同,所以發音不同。再者就是不同地區的“普通話”,也不相同。很多人說話帶地方口音,例如前後鼻音不分,就會導致部分字發音不正確。說得多了,反而變成“正確”的,大家能聽懂,也就不會去矯正,但這種情況正常嗎?

這些“字”你認識,但14億人幾乎全部讀錯,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雖然文化的發展需要多元化、靈活,但是小鐵認為應當遵循規則。例如蛋撻中的撻字,本身的意思和讀音都不能契合食物,所以為什麼不換一個“二聲”的字,這樣大家皆大歡喜?讀錯可能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但是在很久之後,可能國人就會將這種錯誤當成“正確”。總而言之,在教育和傳承的過程中,我們要減少外來文化的影響,海納百川,但要保證“海”永遠是主體。

(文/小鐵)

TAG: 發音蛋撻讀錯小鐵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