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提筆忘字嗎?《妙墨中國心》讓書法活過來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龔衛鋒 實習生 張熹瓏

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用筆寫字的機會大大減少,書法藝術也逐漸淡出實用生活。書法沒落了嗎?最近在浙江衛視播出的《妙墨中國心》反其道而行,搭建起了傳統藝術和當代大眾間的橋樑。節目中,由書法名家名師、人文歷史學家、愛好書法的影視演員組成“解墨團”,帶領觀眾鑑賞書法、認識書法史,並透過音樂、朗誦、舞蹈、戲曲等藝術形式呈現書法的人文價值。

近日,《妙墨中國心》進入收官階段,節目總製片人張曉暉和導演周路莎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採訪,還原這檔書法綜藝的製作過程,並分享讓文化綜藝不再曲高和寡的經驗。

你會提筆忘字嗎?《妙墨中國心》讓書法活過來

A 源起

書法綜藝,做足功課打造文化精品

為什麼要首創一檔書法綜藝?張曉暉提到兩點原因催生《妙墨中國心》:一是浙江的人文歷史,“自古以來就跟書法聯絡密切,名家輩出,包括書法類大獎‘蘭亭獎’也源自浙江蘭亭。浙江有書法情結。”二是今年全國範圍內文娛領域綜合治理的大背景下,“創新、創優的文化精品類節目是市場需求”。

周路莎指出,這檔節目策劃之初沒有可參考案例,導演組幾乎沒人精通書法:“書法屬於感性型題材,各美其美、眾口難調,導演組經常開玩笑說它像一門玄學。”為此,節目組成立了專家團。張曉暉說:“我們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書法家協會、西泠印社成為節目的學術顧問單位,給節目增添乾貨,給予學術支援。”

你會提筆忘字嗎?《妙墨中國心》讓書法活過來

導演組翻查海量歷史資料與文獻,邀請了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博士把關文案,斟酌字句、論證史實。周路莎說:“我們這次做的事情比做以往綜藝節目都要複雜,因為內容非常學術化。在克服學術困難的過程中,導演組也在掃盲和成長。”

為了做好前期功課,周路莎有針對性地看了不少書法展覽。她說:“在一個書法專業學生的展覽中,學生會把書法寫在亞克力燈箱上,透過光影藝術打造出奇特的效果。我們將這些創新元素運用到節目中,如用投影呈現草書《古詩四帖》。”

周路莎發現,不同名家的書法展各有特色,有的展覽洋溢著草書的氣魄感和延綿感,有的展覽則對書法作品進行體系化梳理,“你能透過書法展覽以及背後故事、代表人物看到書法的不同側面。”

B 意義

書法美育,教觀眾感受書法之美

從鑑賞層面看,不少人常有看不懂書法的困惑。為此,《妙墨中國心》創新提出“書法美育”概念。張曉暉解讀道:“美育,就是告訴觀眾如何欣賞作品。節目中,我們除了讓書法老師現場講解,還設計了讓現場觀眾臨摹、老師點評的環節,藉此拉近書法和觀眾的距離。”例如,首期節目中,針對《蘭亭集序》21個不同的“之”字,在老師講解、演示後,現場觀眾一起動筆書寫,再讓老師點評。張曉暉提到:“透過這種現場強化互動設計,能夠從基礎入門層面告訴大家,書法的美到底在哪裡,也給觀眾帶來硬核的知識點。”

你會提筆忘字嗎?《妙墨中國心》讓書法活過來

“我們很重視書法美育的互動性,不針對單一階層,所以節目參與者的覆蓋面很廣。”周路莎透露,受邀人員有專家、學生、演員等,他們有對書法一竅不通的“小白”,也有寫得一手好字的業餘愛好者,“讓不同人群彙集在一起對話、演示,呈現不同人群對書法的不同理解,這既是一種無門檻的交流,也展現出我們社會的多面性。”

節目理念也與不少名家一拍即合。張曉暉提到,第一期節目嘉賓陳振濂老師最感興趣的方向就是書法美育,王冬齡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嘗試各種方式推廣書法。張曉暉透露,在後續將播出的特別篇中,還有很多位來自美院、書協的名家名師,帶領觀眾品書法之美。

C 路徑

入古出新,讓書法“放下身段”

如何平衡書法的專業性和普及性,讓看似“高冷”的書法藝術“放下身段”,成為節目製作的最大難點。摸索後,導演組找到開啟連線書法與大眾的鑰匙——入古出新。

周路莎提到,“入古出新”既能用在書法上,也可以用在製作書法節目上:“從內容出發要‘入古’,所以首先從最基本的‘五體’入手。對於大眾來說,大家最開始接觸書法,也是基於篆、隸、草、行、楷這五體。”在“入古”理念指導下,《妙墨中國心》從五體入手劃分了五期節目,以故事和人物作為載體切入每期節目,再深入到書法藝術理念的呈現。周路莎認為,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能有效降低學習書法的入門門檻,幫助觀眾接受書法文化的薰陶。

在選擇故事上,節目採用“半生半熟”的策略,即選擇耳熟能詳的故事和比較生僻的故事互相搭配,既有王羲之這種家喻戶曉的大書法家,也有像李陽冰這樣連生卒年都不詳的“冷門”人物。周路莎說:“這樣可以增強大眾對書法內容乾貨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他們會發現有些內容是瞭解的,但也能夠學到很多不知道的內容。”

你會提筆忘字嗎?《妙墨中國心》讓書法活過來

在“出新”方面,節目裡也透過很多不同的舞臺嘗試,讓紙面上靜態的書法“活”過來。張曉暉提到,以“篆書篇”為例,節目採用影像形式設計了一個“篆”的迷宮,把篆書發展歷史中的關鍵人物、重要節點、主要事蹟放置其中,以故事形式帶出篆書歷史;在“隸書篇”,節目又有不同嘗試,情景劇《隸的自白》裡,隸書化身為一個孩子,以第一人稱自述出生以來的每個“高光”事件和時刻;在“行書篇”中,國家話劇院演員吳樾以獨白朗誦的方式演繹《祭侄文稿》,讓觀眾感受到顏真卿的胸懷大志和滿腔悲憤。此外,在每期的固定小動畫裡,採用了中國風的皮影戲形式。周路莎說:“藉助生動的動畫片,一方面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和趣味感,另一方面也是緊扣中華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每期節目都設定了“妙墨小課堂”環節。周路莎介紹,這個環節選擇的都是“福”“美”“妙”等常用漢字,透過最簡單的教學,告訴觀眾怎麼寫好字,“讓大家發現提筆並不難,甚至是看完節目後有提筆的衝動,這也是我們的初心”。

D 模式

第二現場,打破鑑賞書法的門檻

《妙墨中國心》打破了空間限定,打造出三個維度的空間。周路莎說:“一個是演播廳,一個是西湖畔的妙墨賞習屋,還有一個是實地尋訪的外景,比如,西安碑林、紹興蘭亭等。”在她看來,三個空間呈現了書法的多面性,“既有廟堂的莊嚴,也有人間煙火的百態,同時也有跨越千年、古今對話的場景既視感”。

你會提筆忘字嗎?《妙墨中國心》讓書法活過來

其中,第二現場“妙墨賞習屋”是書法愛好者以墨會友的所在地。在“妙墨賞習屋”,大眾能夠提出有關書法的問題,觀賞經典書法名家作品,與志同道合者交流、學習書法的解讀。談及妙墨賞習屋,周路莎指出此舉意在打破大眾鑑賞書法的門檻:“傳統的書法展覽會在正式的博物館、美術館展出,面向的群體和傳播渠道相對有限。節目組希望藉助搭建妙墨賞習屋,將書法展覽搬到日常生活中,跟大眾親密接觸。”她透露,自開張以來,節目組把參與節目的各個書法家的作品放到妙墨賞習屋裡供遊客鑑賞、打卡,“目前人群流量非常不錯,大家都覺得生活裡多了這樣一種文化的伴隨。”

值得一提的是,妙墨賞習屋的所在位置曾經是杭州書畫社的所在地。周路莎談到,在此處搭建妙墨賞習屋,也承載了文化傳承的概念。

E 傳播

喚醒認知,讓觀眾不再提筆忘字

節目多形式的互動拉近了觀眾與書法的距離。“內部測試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人提筆忘字,連常用字都寫不出來,比如,我們幾乎沒人能寫出打噴嚏的‘嚏’。”周路莎提到,提筆忘字現象成為開啟節目與大眾溝通的橋樑,“捫心自問,作為一箇中國人,怎麼能不寫好中國字?”書法是中國漢字的一種載體,而節目理念便圍繞“做好中國人,寫好中國字,講好中國故事”展開。周路莎希望藉助這種形式能夠傳遞“以筆書心”的理念,在內容創作中讓更多人打心底裡真正喜歡上提筆寫字。

你會提筆忘字嗎?《妙墨中國心》讓書法活過來

《妙墨中國心》每一期“揮墨時刻”都能讓觀眾眼前一亮。例如,第三期“篆書篇”,觀眾在牆上找到自己的姓氏,用書寫呈現華夏文明代代相傳的底蘊;第四期“隸書篇”,“尋墨團”在竹簡上提筆書寫,呈現“家書抵萬金”的厚重情感。張曉暉解釋道,每一期的互動內容都是結合節目主題而定,她舉例道:“楷書一期圍繞楷書的楷模精神展開,我們邀請了線上線下的觀眾同書楷模精神。”

“我們的節目呈現的只是九牛一毛。在我看來,其實《妙墨中國心》是我們深入書法領域的開始。浩瀚的書法知識海洋裡,可以選擇的內容真的太多了。我們從這樣的一個切口進去以後,慢慢再輸出更多深層的知識點,這是我們對未來的一個願景。”周路莎很欣慰,大家在看完每期節目之後都能學會一些竅門,對他們的書法入門和認識也產生了一定的幫助。根據目前的播出反饋,周路莎坦言:“我覺得我們交的答卷還算不錯。”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圖片 | 節目組提供

責編 | 邵梓恆

TAG: 書法周路節目觀眾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