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安人:“成己”與“成人”的儒家智慧

儒家智慧之“成己”與“成人”的辯證關係,即成己後成人,又成人又成己,二者相輔相成,即所謂“修己以安人”。

儒家認為,每一個體都有自身的價值,所謂“人人有貴於己者”,則是對主體內在價值的肯定。即“修己以安人”的思想體現。所以儒家提出了“成已”和“成已”之說。“成己”與“成人”相對。所謂“成人”,是指迎合他人以獲得外在的讚譽,其評價標準存在於他人,個體的行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為轉移。“成己”,指自我的完善,其目標在於實現自我的內在價值。

修己以安人:“成己”與“成人”的儒家智慧

作為主體,自我不僅具有內在的價值,而且蘊含著完成和完善自我能力。儒家所理解的 “成已”,主要是德性上的自我實現。

在儒家看來,無論是外在的道德實踐,還是內在的德性涵養,自我都起著主導的作用。主體是否遵循倫理規範,是否按仁道原則來塑造自己,都取決於自主的選擇及自身的努力,而非依存於外部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儒家強調求諸己,而反對求諸人,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體現的就是這個道理。

修己以安人:“成己”與“成人”的儒家智慧

儒家經典《大學》進一步以自我為本位,強調從君王到普通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的上述看法,從道德涵養的目標和道德實踐、德性培養的方式上,對個體的價值作了雙重肯定。

在儒家看來,自我的完善並不具有排他的性質,相反,根據人道的原則,個體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也應當尊重他人自我實現的意願,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就表明了這一點。如上價值原則往往被更簡要地概括為成己而成人:一方面,自我的實現是成人的前提;另一方面主體又不能停留於成己,而應由已及人。後者的某種意義上構成了自我完善的更深刻的內容;正是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自我的德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完成。

修己以安人:“成己”與“成人”的儒家智慧

“成己”與“成人”的聯絡,意味著使個體超越自身而指向群體的認同。儒家認為,成已的目的為安人,孔子便已提出“修已以安人”的主張。“修己”即自我的涵養,“安人”則是對社會整體的穩定和發展做出貢獻。道德關係上的自我完善,最終是為了實現廣義的社會價值。

修己以安人:“成己”與“成人”的儒家智慧

群體認同的更深刻的意蘊,是一種責任意識。按儒家之見,作為主體,自我不僅以個體的方式存在,而且總是群體中的一員,並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人固然應當“獨善其身”,但更應“兼善天下”。在成己而成人、修己以安人等主張中,已內在地蘊含了這一要求。正是在這種責任意識的孕育下,逐漸形成了范仲淹所講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傳統。“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對拒斥自我中心主義、提升自我德性、穩定社會促進發展、強化民族的凝聚力,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TAG: 成己自我儒家成人修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