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易經》是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的

文史|《易經》是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的

文史|《易經》是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的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有人說它夏商時就已出現,周代形成系統,所以,後人又把它稱為《周易》,簡稱《易》。其實,《易經》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遠古人留下的東西。當時人用蓍草和長短草棍擺出不同的形狀,用來表達對周圍事物與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看法。

古人善卜,凡事,尤其是國之大事,必進行卜測。人類早期這一獨特的巫術文化,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傳承著,直到今天還影響著我們的社會。但當時人們的所思、所想,及其事情的真實內涵,今天已無法考證和知曉了。

古人好古非今,傳說伏羲“觀物取象”始作八卦;又有說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易傳》。史書說孔子翻來覆去地讀《周易》,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後來人們用“韋(皮條)編三絕”來形容讀書勤奮。其實這些都是附會之說。不過是為了抬高《易經》的地位,故意編造的神奇說辭。

文史|《易經》是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的

周易

細究今日存世的《易經》,可以看出其非一人一時之作,它是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的。從時間上看,《易經》成書應是殷商甲骨占卜以後的事。《論語·述而》說:“加我數年(讓我多活幾年),五十以學《易經》,可以無大過也。”按字面解釋,孔子說“五十以學《易經》”有兩層含義:一是“五十知天命”學《易經》,不會被迷惑;二是知天命又學卜術,不會犯大過錯。但對孔子學《易經》,歷來學界存有質疑。《論語》有的版本就沒有學《易經》的字樣。孔子信天命,但不講怪、力、亂、神。孔子教人讀《詩》《書》《春秋》,可沒見他教過《易經》。《孟子》書裡說《詩》《書》,也沒說過《易經》。

《易經》說到底不過是一部卜卦之書,雖然其中有些談天說地和論說儒理的東西,可檢視幾千年的歷史,但人們更多的是用它來算命卜卦。

後世的術士,古時稱為數家,也就是打卦算命的人,他們擅長數術。所謂數術,就是用星象、五行、占卜等推測人事吉凶。術士用生辰八字等數字推導說事,用《易經》俗稱的數術談天說命。數目是他們演繹卦象的手段。術士卦書說的陰陽五行,充斥了大量讖緯迷信的東西。他們憑著一張嘴,雲山霧罩,神奇詭秘地去蒙人。這些都是騙錢斂財的手段。說得更直接點,算命是欺騙愚蠢人的鬼說。凡事神秘化了,就必然是蒙人的。卜卦要是能算出吉凶禍福來,歷史和人生就可以改寫了。

歸根結底,《易經》是一部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史書,而且是一本很實用的筮書。文史學者劉大傑(1904—1977,我國著名文史學家、作家、翻譯家)說:“在功能與性質上,卜辭與《易經》大略相同,它們在古代都擔負了決吉凶,問休咎(指吉凶,善惡。《尚書·洪範》說:箕子曾為周武王陳說五行陰陽休咎報應的事)的任務。所不同的是卜辭的方法與體例。卜辭用的是龜,稱為卜;《易經》用的是草,稱為筮。在組織方面《易經》有一套完整的形式,結構複雜,在神秘的外衣下,反映出樸素的辯證思想。從占卜方面看來,《易經》比較卜辭,是進步得多了。”

文史|《易經》是如何從巫術變成經典的

周易

溯本求源,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多元化的東西,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歷史上許多東西不能用對錯來評說,它們往往是相伴和相向而行的東西,有些甚至會在歷史的傳承中一直存續下去。考證和解讀事情原委,對人們認識歷史,汲取有益營養會有幫助。但過度的解讀和放大一些東西則是有害無益的,對《易經》的解讀也是這樣。

戰國末期,陰陽說和道學盛行,受此影響,儒家對《易經》作了種種新的解釋,他們把數目演示的巫術,變成了數目的哲學,用數目說陰陽萬物,這便是所謂的《易傳》。按文體來說,傳不同於“注”,它不是解釋原文的字句,而是推演卦爻辭的意旨。在這裡,推斷演義是一種完全主觀的行為,與據實解釋不一樣。

到漢代時,《易經》被列為儒經之首。究其原因,一是《易經》起始年代較早,以歷史排序居首。另一方面,從政治上說,儒家撰寫的《易傳》講陰陽天地君臣父子這一套,與漢武帝講的道統相契合,《易經》又變成了一部傳道的書。據此,到漢代《易經》被舉到了諸經之首。

韓愈在《進學解》講儒家經典時說到《易》,僅用了四個字:“《易》奇而法。”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說打卦算命的《易》取卦象於一切事物,許多時候說得撲朔迷離的;二是說《易》按陰陽之術來辯說道理,它有一定的規律。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大都是後人附會的東西,反映了儒家的一些哲學道理。陰陽是古人看世界的方法,那時,一切都用陰陽來劃界和區分。大到天地、日月、晝夜、男女,微至腑臟、氣血,概莫如此。《易經》之術原本應是出之於陰陽之說。《易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但儒家對《易經》的解釋,並不是從卦爻辭裡探究出來的,而是那些作傳的人把自己的說法附會到卦爻辭上面。朱自清(1898—1948,中國著名作家)說:“這些新解釋並非在忠實的確切的解釋卦爻辭,其實倒是藉著卦爻辭發揮他們的哲學。”

經過這樣梳理過後,《易經》的歷史定位會比較清晰些。儒家尊奉的《易經》,其實是一個混合物。《易經·繫辭上》說:“陰陽不測之謂神。”是說陰陽變化莫測,微妙難識,故而稱之為“神”。《易經》裡面有儒說,也有大量的鬼說。原本質樸的陰陽和五行之說,後來被玄虛的鬼神之說異化了。

有人說,陰陽和五行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構架,這種提法好像少了點什麼。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王權和皇權一直居統治地位,而天命論是他們維護其統治的命根子。他們用天命來包裝自己,又用天命論來嚇唬和欺騙老百姓。陰陽、五行,以至讖緯迷信都被裹挾了進來。統治者用這些東西,規範天時人事,道德行止,還用法律和經典固定下來。算命卜卦之所以到現在還如此風行,應該與此有關。

作者:郭新慶

TAG: 易經陰陽爻辭孔子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