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年兜:一個遠神驅邪的狂歡節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閩南的年兜:一個遠神驅邪的狂歡節

這幾天,有時間可以靜下來,我便坐在書房裡想想這個被稱為“春天的節日”的春節,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節日?

我想,首先它是一個全民狂歡的節日,一年一度的狂歡之節。

在這個節日,到處是誘人的香味,到處是喧鬧的聲響,到處是鮮亮的色調,每個人的聽覺、視覺、嗅覺等感官功能都被調整到全年度最高閾值。

文化評論家朱大可認為這與基於飢餓、靜寂和黑暗,以貧困為標記的中國鄉村社會的感官飢餓綜合症有關。看來,在朱大可的眼裡,春節不過是一種治療心理障礙的手段。

在春節來臨之前,人們會紛紛

停止手中的營生

(尾牙),把

神靈送上天庭

(指送神),同時準備年貨,如殺雞宰鴨、蒸糕炊粿、沽酒置茶等,以供圍爐守歲之用。不只要備全,還要備足,備奇。一年到頭鮮見的可口美食,皆可琳琅上桌。

除夕之夜的圍爐守歲是春節所有風俗中最為核心的環節。

“圍爐”的說法,讓我想起南方少數民族幹欄建築中用於冬季取暖的火坑。久遠之前的春節,或許真有個溫暖的火爐,用來蒸酒煮茶、燒烤美味。這樣的夜晚是可以通宵的。在圍爐守歲時,有收入的成年人還要用紅包來慰問老人與小孩,這叫“壓歲錢”。

春節期間有諸多禁忌與規訓,如不能打破碗碟,如初一女兒不能回孃家,不掃地不倒垃圾,不洗衣不洗澡,不動刀剪,不許叫人起床;初二則被指定為女婿日,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帶丈夫孩子回來省親;初三忌拜年;初四忌出遠門等等。

春節的狂歡有

神靈缺位期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正月初四),

人團圓期

(除夕至元宵)

停止營業期

(尾牙與頭牙之間的時間,農曆十二月十六至二月初二,大約一個半月),

人團圓期

(除夕至元宵)。其中,神靈缺位期,是最重要的狂歡時間,親人團圓期是擴大的春節,停止營業期,則增加了節日籌備與收尾的時間。

春節也是一個避疫清潔的節日,如筅塵與沐身的民俗。

筅塵指的是春節之前對家宅內部與屋前屋後進行徹底大掃除。

除了擦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要準備一根長竹篙,末端綁上竹葉,用來去除高處或暗處的蛛絲與塵埃。筅塵是春節前夕最為辛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程式。如果有人家裡還未筅塵,他是斷斷不好意思讓外人到家裡作客的;沐身的民俗則指除夕之日,全家人都要進行沐浴與更換新衣。

春節也是一個驅邪鎮煞的節日。如貼對聯、貼年畫、掛燈籠、放鞭炮,都是大家公認的驅邪鎮煞之舉。南宋浙江台州詩人戴復古在《除夜》一詩中寫道,“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筵開聽頌椒。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詩中同時寫到了筅塵、送神、爆竹、守歲四種春節風俗。在這裡,我們可以得悉,儘管早在唐代,火藥便已發明,但南宋時的台州一帶,爆竹還沒有演繹成鞭炮。戴復古的詩句非常生動地描繪了爆竹在火盆中轟鳴時的情景。

在我的家鄉,曾經有一種跟鞭炮有關的民俗,那就是“攻炮城”。大致就是用竹篙高高懸起一座小小的竹編紙糊的“炮城”,“炮城”裡放滿鞭炮。參加“攻炮城”的人在竹篙下不遠處拼力往“炮城”扔鞭炮,如果誰竟能引燃“炮城”,這炮城便算被攻下,而攻下“炮城”者皆有豐厚獎品。我曾看過一篇文章稱“攻炮城”是鄭成功部將洪旭用來防止士兵過年時思念家鄉而設計的娛樂,這種說法與博餅起源的傳說很像,但卻比博餅似乎更靠譜。如果為真,這位洪旭將軍倒是有趣。

由於社會的發展,朱大可先生所謂的鄉村社會 “感官飢餓綜合症”顯然已得到一定的緩解,於是,這春節的味道終究是越來越淡了。

首稿寫於2020年1月

TAG: 春節炮城守歲節日圍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