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東漢銅鏡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東漢銅鏡鑑定畢竟是一種眼學,是對比、淘汰、排列,當經驗夠用的時候,買進真東西的把握就會大一些。而當收藏的經驗不夠,遇到一件東漢銅鏡無法用你的經驗和知識去解讀的東西,你又認為機會不等人,一旦錯過就沒有了,那麼你就不能不進行一次博弈了,這種博弈的結果往往就是打眼。很多人就是這樣,可以不懂,但不能不買,買回去再翻書、找人看,發現買錯了就扔床底下了。

在業內,漢鏡收藏的數量和質量往往能體現出一個銅鏡藏家的收藏水平。漢代銅鏡圖案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圖案題材上出現了神獸鏡和畫像鏡,前者多是神仙與靈獸,後者多是名人和歷史故事,比如伍子胥、范蠡等人物的畫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銘文書體豐富、文字繁雜,而且能夠清晰地反映出篆書向隸書的演變過程,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字發展史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漢代的銘文鏡和規矩鏡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漢代銘文鏡的內容和風格與漢代人的思想有直接關係,或者說,鏡銘反映出了漢代人的精神世界。另外,漢鏡的鏡背上那些帶有故事情節、人物景緻的圖案內容,堪稱工藝與文化的結合。

解讀東漢銅鏡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以漢鏡的數量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商周時代青銅器的鑄造,採用的是陶範法。這種方法無論是鑄小件或大件銅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對一些器型和雕鏤複雜的器物,可先分鑄,再合鑄。春秋戰國時,發明了失蠟鑄造法,使青銅器鑄造工藝上了一個臺階。後人作假的青銅器,多不採用陶範法。不同的鑄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徵,這是鑑定青銅器的主要依據。

解讀東漢銅鏡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銅鏡也是中國青銅器鑄造史的一個延續和獨特風景。我國夏、商、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器時代”,然而到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逐漸衰落,被更先進的生產力代表鐵器所取代,但青銅鏡的製造和使用並沒有衰落,相反,卻出現了的繁榮和發展。可以說,古銅鏡在青銅文化的大家族中自成體系的,或者說是青銅文化的延續。歷代銅鏡的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無不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映當時的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高價銅鏡不只是看其年代,還要看該物是否屬於那個時代的精品。2006年秋正是銅鏡市場遇冷時期,一面隋唐的“放日圓形瑞獸鏡”在一場拍賣會上以44萬元,成為全場高價。在影響的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此鏡紋飾和銘文均為唐代早期鏡中所罕見,工藝精湛。

在古玩市場上,凡帶銘文的青銅器,銘文字數越多,其價值越高,有銘之器的價格往往高於無銘之器價格幾倍以上,故作偽者常在青銅器上作偽銘。從銘文辨偽,主要從掌握銘文字型的風格特徵入手。1、青銅器銘文字型風格特徵,青銅器銘文字型的風格與各個時代銘文形成的方法密切相關。從商代至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一般是鑄字,即先在內模的表面或在外範的內壁刻出突起的陽文,鑄成的銘文呈底寬面窄,而戰國時期的銘文是用工具直接在青銅器壁上鏨刻的,銘文字口呈V字行,字型纖細而頎長。商代青銅器上銘文字數很少,字型近似甲骨文,字大,筆道粗,端莊工整。西周銘文字型規範端正,兩端平齊,結體自然,橫平豎直。春秋早中期,銘文字型痩長,剛勁,縱橫成行,也有肥體的。戰國時期,銘文字型痩長,筆道纖細,字口淺。漢代銘文多為隸書,呈長方形。

解讀東漢銅鏡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中國古銅鏡的發展源遠流長,每一面銅鏡彷彿都折射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內涵。銅鏡起源於齊家文化,在鑄造工藝技術發展成熟的西周和春秋時期,銅鏡的數量和質量了迅速提升。

東漢銅鏡收藏以及保值增值決定於東漢銅鏡真與偽,識別真偽又是一個知識性非常強的專 業,可以業餘愛好,但是如果進入專 業收藏,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功,專 業的收藏投資不適合於全民大眾,由於近些年極少數所謂專家的宣傳誤導,有意無意的把廣大的愛好者引向了收藏的錯誤路徑,錯誤的收藏觀念又進一步刺激了市場假冒東漢銅鏡的泛濫。當人們慢慢認識到上當受騙以後,不得不遠離古玩而改變投資取向。買假賣假造成的誠信危機,對古玩業界的衝擊很大,如果業界再次重建誠信,則需要幾年的市場培養恢復過程。

TAG: 銘文銅鏡青銅器字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