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所有方言中,街都讀“該”或“嘎”?看了這些古詩,絕非巧合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1955年,我國確定將現代標準漢語名稱由“國語”改成“普通話”,而推行普通話的好處,就是可以消除方言隔閡,有利於大家開展社交活動。

為何所有方言中,街都讀“該”或“嘎”?看了這些古詩,絕非巧合

不過,方言常常因為其趣味性而成為熱門話題。我國自古以來便地大物博,遼闊的土地、複雜的地理環境,給方言的多樣發展提供了絕佳條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之後他立馬下令“書同文,車同軌”,就是為了讓天下人溝通無障礙。

漢語方言可以大致分為10種:官話方言、晉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吳方言、徽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但這僅僅是粗略的分法,舉個例子,“湘方言”,也就是湖南話,在湖南境內又有多種細分型別,新湘語的代表是長沙話,老湘語的代表是雙峰話。

為何所有方言中,街都讀“該”或“嘎”?看了這些古詩,絕非巧合

長沙人第一次聽到雙峰話,多半有種聽外國語言的錯覺。這是因為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而語音差異是最容易被直觀感受到的。不過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說“街”這個字在方言中的語音差異就非常小,因為幾乎所有方言中的“街”都會被讀成“該”或者“嘎”。

像粵語、客家話、西北的蘭銀官話區就會把街讀成“該”,東北的黑龍江省也有不少縣城方言習慣讀“該”,安徽、湖北、江西、雲南多地同步,雲貴川西南官話同gai,四川話(西南官話)裡多種細分方言仍然如此。

為何所有方言中,街都讀“該”或“嘎”?看了這些古詩,絕非巧合

而分佈於浙江、江蘇等地的吳語則有不少把“街”讀成“嘎”的情況,典型的例子就有寧波話、溫州話、南通話等。吳語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的古音因素,可以推測,江浙地區的人們把“街”讀成“嘎”,是受本土古語影響。

總的來說,讀“該”的情況比讀“嘎”的多一些,至於“街”的突變讀音“jiē”我們暫且不做分析。其實看一些古詩就能發現,“街”字的方言讀音“該”很可能是古漢語遺留下來的痕跡:

為何所有方言中,街都讀“該”或“嘎”?看了這些古詩,絕非巧合

“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夏日出東北,陵天經中街”;“畏暑經旬不涉街,蠖軒孤坐壁生苔”;“輦路薰風起綠槐,都人凝望滿天街”——我們試著把這些詩句裡的“街”讀音從“jiē”換成“該gāi”,上下兩句會押韻得多,這絕不僅僅是巧合。

為何所有方言中,街都讀“該”或“嘎”?看了這些古詩,絕非巧合

“該gāi”的古音讀法從古至今都存在,並且得到了大部分保留。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小編猜測,很可能因為街道本身就是人群的聚集地,南來北往的人們問路,保持同樣的讀音會更加方便。因此,“街”雖然也出現了古音分化情況,但仍然在方言中保持高度一致。

TAG: 方言官話讀音吳語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