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2020年9月9日《莆田僑鄉時報》莆田非遺04版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東沙油紙燈籠:古法工藝 百年傳承

“搖曳高門又換新,紅綃走馬貼金銀。依然對映秦時月,未照兼程趕路人。”這種用細竹絲作骨架,以紗葛或油紙蒙骨,燃燭其中,透光其外的傳統燈籠,隨著電燈的普及,已退出人們的起居日常,但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仍輝映人間,魅力長存。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東沙村油紙燈籠,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它集繪畫、書法等藝術與扎、制、編、糊等工藝於一體,應用於莆田傳統民俗各個方面,代表地方民俗整體禮制規範和特殊文化內涵,極具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從天地燈、宮廟燈、照明燈到結婚燈、壽燈,每個簡單的圖案和色彩,或來自遙遠的民間傳說,或蘊涵著設計者的巧思,傳遞著美好的願景。

2018年,東沙村油紙燈籠製作技藝被列入莆田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圖之妙

68歲的蔡起德是油紙燈籠製作技藝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城廂區東海鎮東沙村,甫一見面,熱情的他就手拿天地燈,如數家珍,介紹起古法燈籠蘊含的巧思與古老的傳說。

老蔡指著油紙燈上傳承自清季的傳統圖案說,燈籠上的七色妙在各有寓意,藍指藍天,綠指綠地,黑指黑鐵,白指白銀,紅指紅銅,紫指紫砂,黃指黃金。繪畫的龍有講究,必須是正面龍,為皇帝繪的是五爪龍,為莆田人家繪的是四爪龍,為仙遊人家繪的是三爪龍。畫成三爪,是因為木蘭溪的蛟龍成精作浪,貽害人間,被張公砍掉了一爪。繪的龍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龍頭下圓形“福”字代金,龍角代木,水浪指水,龍周龍鱗指火,龍肚指土。不畫水浪,為的是突出龍身。龍身及太陰太陽,喻指福祿壽,傳承的都是舊時風範。太陽代表“福”,綠色龍身代表“祿”,蜿蜒不斷的百團圖案指“壽”。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 給燈籠寫上姓氏 許武/攝

天地燈的產生有個傳說。話說明朝年間,興化府有個知府小姐芳華正茂,有隻蛟龍成精化作書生戲她。小姐孕肚顯懷,母親認定是妖怪作孽,請來道士收伏它,卻無濟於事。隨後請來梅峰寺的和尚來收伏妖怪。這日,和尚來到府衙,令收起小姐閨房內一切物品,僅留下門口掛著的一盞燈籠,靜候蛟龍現身,即持劍作法。蛟龍扮作書生來到小姐閨房,一進去心中一凜,道士日日施法祭祀它都不怕,今天感覺特別怪,看來無處逃也!小姐桌上一端方硯忘收起來,蛟龍一見硯中有水,趕緊借水遁形,欲逃出去。和尚施法,將硯甩在燈籠上,蛟龍動彈不得,就附在燈上,留下形影。小姐將燈收起,安心待產。後寡居生下兒子,與父母一道撫養。18年後,兒子高中進士還鄉祭祖。兒子問母親他阿爹是誰,在哪,母親不敢講,叫兒子問阿公(爺爺)。阿公拿出藏了18年的燈籠,說燈籠上的龍即他老爹,隨即講述了來龍去脈。兒子說燈上龍既是阿爹,就得祭拜。朝廷賜封官職的聖旨到後,兒子當官前行祭祖儀式。於是高懸燈籠於天地間,祭起燈籠。傳因朝廷春節放假時間為臘月十六至正月初二,正值上下年尾牙、頭牙日。兒子休沐還家後仍懸燈祭祖。莆仙民間本就有做頭牙尾牙的習俗。於是,老百姓們紛紛仿效,訂製畫龍的燈籠祭拜,並稱燈籠為“天地燈”,說祭拜了可以生男孩,男孩長大還能中進士。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 筆+印,意“必應”

因了這個傳說,古法燈籠上除了畫龍,還畫旗(諧音:祈)、球(諧音:求)、筆(諧音:必)、印(諧音:應),大旗、繡球、毛筆、官印,合在一起即“祈求必應”,帶著吉祥而希冀的寓意。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 旗+球,意“祈求”

想不到小小的天地燈僅外觀就聽得人入迷,真是妙處橫生!

老蔡還說,應用於莆田傳統民俗各個方面的油紙燈籠,不同場合制式不同、內涵各異,各有嚴格的禮制內容和豐富的民間傳說。各樣燈分別有各樣的設計寓意與故事。

藝之巧

在莆仙方言中,“燈”“丁”同音,“竹”“德”同音,竹子做的燈籠代表“財丁興旺”,“德澤綿長”,在莆田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歡。這種具濃厚地域性色彩的手工藝,做工巧,寓意吉。

老蔡從9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做油紙燈籠,已熟稔掌握莆田各式古式燈籠製法,熟知工藝流程,以及製作過程的各個關鍵秘訣、特殊配方和火候時機,對各個燈式、各個圖案、不同色彩的文化內涵瞭然於胸。經過不斷探索,他的油紙燈籠製法自成體系。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 左:大燈

右:活靈活現的龍

老蔡介紹起他家這項非遺技藝製作及傳承情況。

老蔡家的油紙燈籠技藝傳至他手裡已四代,算上他兒子和孫子,已是六代相傳,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六代人一直堅守傳統,按古法手工製作。

這種純手工的莆田古式油紙燈籠製作過程繁鎖,艱辛不言而喻。前期先對燈籠竹坯進行捏型修整,再在成型的燈籠上糊上烤焙紙,刷上一層面粉糊後,在晾乾的的燈胚烤焙紙上描畫、上色,然後寫字、刷桐油,讓燈籠防水又防風,且牢固、古樸、美觀,最後安上燈籠座,即將小圓木片燈腳上的鐵絲從燈籠的底部拉穿過頂部,加上鐵絲、插蠟燭的燈臺、提手的小竹棍。

講起傳承譜系,老蔡特地談起他爺爺的創新之舉。他爺爺蔡家福原從醫,有學問,對父輩做的燈籠不滿意,說燈胚拿來他自己做,紙裱好,字寫好點,桐油呢,自己煮。煮法有十幾種,他摸索一下能煮五六種。自煮的桐油不賣,以口訣方式傳給下一代。

傳到蔡起德,他不藏私,還以祖傳口訣教人煮桐油。老蔡補充說,桐油刷過的燈籠再刷上清油,起碼能多存放3年。一次市博物館的遊館長指著館裡頭老蔡製作的的燈籠問,一盞燈籠能用幾年?老蔡說能用15年,說得在場的人都不信燈籠能這麼耐用。老蔡說了他的訣竅,刷桐油必須用打棉店的衫線刷才行,先捻好,再滾、擦,均勻刷過。媽祖城、莆田學院都向他訂購燈籠,特別耐用呢。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 蔡起德介紹古式燈籠

耐用可不是單靠這一程式,就說用材。從購買燈籠竹坯起就得特別用心,老蔡親自騎車去笏石鎮老店買,挑手式好,齊整、用材好的。如細竹用永春產的為佳。顏色材料也買好的,人家用大紅,便宜的,他買貴的,硃紅的。烤焙紙上文具店挑好的買。漿糊自制,用麵粉、蘆膠粉等,老鼠、蟑螂不來咬。燈籠座也挑好的。

材料好是前提。做成啥樣則應需而作。

老蔡做的燈可以做得很小巧,如“天地燈”,寫上“財丁貴發”等吉祥語。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 燈籠上寫著吉祥語

老蔡做的燈也可以做得很大。他做過的古法燈籠最大的直徑達3。14米,1。9米高,他稱之為“燈母”。那是上世紀80年代,靈川鎮青山村高地一宮廟重灌開光,老蔡將捏型修整好的燈胚立於天井,站在天井底寫大字,刷桐油。燈大,人小,筆粗,頗有點氣勢!

傳統油紙燈籠描畫的步驟尤為重要,老蔡把中國龍等神話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著色時更是將七種顏色配合得十分巧妙。小小的燈籠蘊含了豐富的內容,既體現“五行融合”等傳統文化,又表達了“福祿壽”“雙喜臨門”“添財添丁”等美好祝願。

老蔡還介紹道,如今仍堅持用古法制作油紙燈籠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更多簡化的步驟,帶來更快的製作效率、更低廉的價格。因賺錢不多,以前這一帶有七八戶做燈,現在只剩他一家了。祖先留下的古法技藝,還好他們傳承下來了。

傳承千年文化韻味的東沙油紙燈籠是怎樣“出籠”的?

▲ 蔡起德和家人趕製燈籠 許武/攝

參觀老蔡家的燈籠房,只見兩層舊居或懸掛或堆放著各式各樣的油紙燈籠和燈胚。有天地燈,姓燈,宮廟燈……老蔡指著樓梯口一堆橢圓形的燈胚特意介紹,這是製作照明燈的,自清代以來,東海人走船,下南洋,都用照明燈,如印尼無手電筒時,還從故鄉帶去這種照明燈。有兩盞印著“銭中園莊餠”字樣的大燈特別引人注目,老蔡說,這原是南洋那邊預定的,但他們更喜歡老蔡的手寫體制作,認為更顯鄉土特色。

因老蔡製作的燈籠美觀牢固,十里八鄉甚至惠安、國外南洋一帶的顧客都會慕名來訂購。很多地方的宮廟也會上門訂購,包括湄洲島媽祖祖廟、上英宮、上興宮等。年關時結婚的、房屋下樁的、喬遷的,還有正月媽祖出遊用的媽祖燈、菩薩燈,元宵各個宮廟都使用油紙燈籠。那時老蔡一家就特別忙碌。他們,忙碌的是燈,是希望!

習俗延續,薪火相傳!一項非遺,古法工藝,百年傳承,帶著人間煙火氣,伴隨著老蔡一家一盞盞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燈籠的走村入戶,進城市,下南洋,帶來的是熱熱鬧鬧團團圓圓輝煌似錦的人生熱望!歲月不居,逐夢不止!

TAG: 燈籠油紙莆田製作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