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學園丨關於楊澤波《“性樸說”商議》一文之討論(精華版1.1萬字)

【張晚林】楊澤波:“性樸說”商議——儒家生生倫理學對荀子研究中一個流行觀點的批評

(編按:原為摘要連結,現更為全文連結)

【張晚林】@林桂榛 楊老師論文摘要,正文還看不到,需要你迴應了。

【林桂榛】沒必要吧,也看不到全文。

孟子不是抽象性善論,是天命仁義禮智論(是聖論,聖通論),荀子不同意孟子有何不可,科學家非得同意宗教家?宗教家非得同意科學家?沒這回事!

抽象性善惡論,我認為都是後人捏造的理論,不是孟荀真義,我觀點長期如此,一直認為是自作聰明的漢儒捏造的,章句不通,古義不得。

有幾個時髦詞,“本體論承諾”或“本體論可能”,

荀卿沒有道德本體論承諾或道德本體論可能之論證,沒有道德形而上學建構,這是哪跟哪啊?

荀卿有自己的問題解說體系,有自己的科研解決方案:荀卿的精髓處,反而成了荀卿的糟糕處;荀卿對另一派的鏡子意義,反而成了對方於荀的笑料……沒辦法,立場不同故也。

【林宏星】@林桂榛

我也覺得楊老師是針對你的,可以也應該回應,學術討論嘛。我個人不接受楊老師的看法。對此,還是需要一些分析的方法的。

【林桂榛】宏星老師,羅素實際上已替我回答過了。價值論“口味的不同”,還能辯論麼?有真理麼?科研是求真(對孟荀真相求真即可),不是立場或口味爭執!

我對孟子也是求真研究,是否同意孟子立場觀點,私人口味而已,不是真理問題。

材性裡有倫理道德,荀況曰偽(false)問題,材性裡無禮義也。羅素在後面曰:“荀況子然也,愛卿不糊塗。”

【林桂榛】林桂榛|孟荀人性論的分歧與精義

我2018年上文發表後,唯一增加的見識是劉向篡改其他“善—不善”的他書例證。當然,對孟子一派天命論及修煉術的認識,我又有了更深的體悟。其他大體如故,沒有新見識了。

如果找羅素、愛因斯坦、楊振寧討論道德形而上學、道德本體論,估計他們十之八九不幹……荀卿也不幹,我眼裡的荀卿不會幹這事。《荀子》性論篇說得很清楚,什麼孟子類問題都考慮並回應過了。

要讀懂《荀子》,別“性惡”云云,其他都不看了或眼花了。要一個字一個字消化,不能被古人騙過,更不能被自己成見晃過,或故意關鍵章句迴避裝高深高明。

讀《孟子》也是如此,按羅爾斯、陳康先生說的法子去讀,虛心讀透它,瞭解古人真意。如果有分歧或模糊,再在古人說的章句上辯,我相信古人不會胡說八道(包括孟子,哪怕你不同意他),他們都有他自己的嚴密套路或立場真意。

【張晚林】@林桂榛 你是拒斥形而上學了。

【林桂榛】

我能讀出孟軻天命論的理論系統,是不是我就是或就得是宗教徒?我就得按道德天命看待別人?且其他人不這麼看就是不對?

不是也,一碼歸一碼也,科研也。如果牟公沒有讀出思孟天命論體系,那麼我認為牟公比朱子水平差一截了,朱子嗅出思孟天命體系,當然準確!

以荀況的材質材性這類“材料—功能”論的機能論、作偽論的立場,荀況會認為孟子是深度的道德幻覺、性天幻想、思維玄念;但以孟軻立場或信念,會如朱子一樣認為荀況無知無本、弱化道德,非常可怕,非常可惡

……羅素曰此乃口味問題,沒有結論。

實際上荀子斷然否定材性有±禮義(善惡),並說±禮義(善惡)在人之作為、社秩評價,此方是接近生物科學的人體質料機能研究之結論。

任何以道德價值論材性的理論或結論,都是偽問題,都是羅素說的口味偏好問題;但在某類口味者心中,某類命題就是絕對真問題、真存在、純事實。

彼此理解彼此立場,就好說話了,就容易包容理解對方了,不要就覺得自己對道德世界的哲學解釋必是唯一完美正確的。

羅素曰“口味分歧不是客觀真理的認識分歧”,沒有絕對答案。換句俗話說,就是立場先行而已。以立場去推,自然各自成體,每一個大思想家都不是吃素長大的,都有兩把刷子,荀況毛刷更是了不得,我一直頂荀況,義不容辭也。

【林桂榛

】客觀研究就得警惕價值預設,保持二分清醒。

譬如性善對而性不善不對,比如上帝愛不愛我們,這是羅素說的各自心理價值期待問題,不是事實真相問題。

科學證明人性中的善、天主中的愛,或依葫蘆畫瓢證明惡及恨,有那麼哲學輕巧嗎?因信成真,自然證成,想方設法、窮理盡詞也要語言證成與辯護。

為什麼中國科研不行,因為如羅素、陳康說的價值與事實都分不清了,缺基本學問規則與學問精神,還能獲諾貝爾獎?獲“和拼獎”倒可以,諾貝爾瓷磚可以。

我看可以頒發上帝獎,這些年大量課題就是上帝或堯舜可出面頒獎,絕對太陽系最一流科研成果。

(荀子學園2021。11。26-27)

【林桂榛】“性樸說”商議——儒家生生倫理學對荀子研究中一個流行觀點的批評(楊澤波)。PDF

【林桂榛】楊澤波老師主要批周熾成老師和我,並間接批評路德斌老師。

周熾成老師已故去,無法迴應了。作為“性樸論”的代表者之一,尤其作為最蚱猛的荀學派代表,我回應楊老師幾句:

(1)站在楊老師立場與套子的批評,肯定批評有理,推理有據,沒有問題,我不反對。

(2)

我不認為楊老師於孟子的理解是極其精準到位的,也不認為學界研究孟子的人是多數達到了孟子真實思想精神水平的

,對於孟子為何強人所難宣辯“性善”以致於如仲尼一樣不為近身弟子所理解,需要再深入孟子章句與精神,具體我就不贅了,專門書文也寫過,類似的討論發言我也有很多(編按:見作者微號孟子專欄)。

(3)

孟子以“性—天”為貫通一體且皆以仁義禮智道德視之性天仁義禮智本存有,這是道德“性天”主義的心術大法

(即荀況所批天人不分,荀況還沒點思孟禨祥神鬼主義呢),我校後的《荀子》一書當然徹底非之,其中《性論》篇更全篇如此,這是事實。

荀況不將性天原始器物與道德價值勾連附會一塊,徹頭徹尾反對羅素說的“價值與事實”混淆的精神主義傳情入色之思維,思孟撞荀況思想槍口了無疑,荀況射之。

(4)若認為我不贊成孟子四性五行內涵的性善論是極其危險或有害的(若孟軻論調,有學長即謂我是“………”云云,心態措辭惡劣,如道德法西斯),

則是非學問化的立場而已,此沒法科研討論矣;且我認為我是十足的孟子,即心法取乎孟子,科研取乎荀況。

——我一直認為孟子“四性五行”內涵(仁義禮智加聖)的道德性善論是心法心術領域問題,不是人類肉體材性器物的普世真實存有問題。

(5)

以仁義禮智為性(且源自天、賦乎命)並加聖而德目“五行”上下貫通流行,以致於宇宙萬物皆備於我(我的心識/意識/心理),此是孟軻修煉精得的意識心法,此道德心法在精神世界可取

(以此衡之,我熟悉的學人中李景林、張晚林等較近孟軻原形),但在普世地球事實世界則未必真實存在此種性天;

荀況以為人類材性資樸無禮義無善,道德仁義系偽習,此說於普世事實世界比較真實,我個人認為這個沒有什麼好解釋或詭辯的,人體器物內無道德價值,簡單科學,簡單真理。

(6)荀況《天論》涉及非思孟之天人道德混灌,荀況《性論》涉及非思孟之人性道德灌充,荀況論禮樂、論學修也涉及批思孟神秘主義糊塗賬並自大狂,

《非十二子》批評更是直率了(《解蔽》略顯筆法詭異,因涉聖裔子思),一如孟軻直率嚴厲批告子等的非道德主義戕本無道之人性論,二類立場差異煞是好看,好看極了,如此而已。

【林桂榛】2004年光明日報我文《儒學的世界性與世界性的儒學》,

就曾強調有些儒學命題不是邏輯、科學等問題,而是心意問題,也即精神問題

精神高超意念命題(如思孟的),不一定普世。

儘量準確理解古賢吧,不一定非得贊同古賢;歷史真相與立場評價,兩回事。

不贊同古人不一定不理解古人,贊同古人也不一定理解了古人。

陳康曰“物我兩分”,自己價值立場與古人價值立場保持二分清醒,不混同,不道德使命化(若宣教),盡力準確去了解歷史真貌、找出真相,這才是現代科學科研工作。

如果都價值立場化非中立,那學問沒法談,直接去宣教即可矣,誰都可以去宣教,很簡單。孟子性仁義有善說,教主之學,荀卿性資樸無善說,科研之說,無他耳。真實理解,立場包容,章句清醒,立場冷靜。

【曹景年】其實目前中國哲學的研究,說白了就是史料解讀。再直白一點就是考據,思想考據。

【林桂榛】一個歷史物件(唯一),有不同解說並都自居得了物件真相,其實多是看電影、解小說(還美曰現象學、詮釋學自居肯定有理),與嚴謹研究兩回事。

況且,象孟子、朱子、王子那些東西,

主心骨就是“情意”造論世界,又還真的得對其章句感通入情,否則一頭霧水

。如孟軻“所性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天予我也”,晃眼大字,斬釘截鐵,但中國哲學界幾乎看不懂(識字不識情也,腦子心靈不靈光也,不透徹,不修行,專家曰內在超越、體用境界也,不達則自然不識不懂,白紙黑字也看不懂);

荀況曰材性資樸無禮義,善惡非性有,系偽及或積德,亦看不懂,亦一頭霧水,又裝高深懂得,故若一幫小孩看抗美神劇嗚哩哇啦。

【林桂榛】仲尼不寫詩賦,光日夜多彈琴,晚年回魯有點時光就講點歷史名人名事名書,講點夏之十月五行、殷之陰陽乾坤、周之禮樂華章……

不料他死後沒有多久,就跑出仲尼

金木水火土天運五德

這類大么蛾子,後來又蹦出仲尼

仁義禮智聖天人五行

云云,又蹦出仲尼

無極太極天理性理

云云

,仲尼一頭霧水,不得安死,曰我的心……

一群仲尼弟子互掐,仲尼死後再隔140年左右,孟軻搬出聖裔子思並掛家牌接曰“我知仲尼之聖心”,荀況傍著同代並有實際交情的聖裔子順並不掛家牌岔曰“你懂什麼仲尼學”,又是一陣互掐,後儒看了掐句記錄(譬如荀子的記錄,譬如孟書的記錄)之後莫名其妙,竟然多數看不懂矣,於是胡解八切、謠言四起……

【楊萬江】@楊澤波

性樸說的錯誤在於性樸說不符合荀子關於“性”的概念,它不能解釋“生之所以然者”。

荀子只是說,“性,本始材樸”,但人們“生而離其樸”後,人的材質就被架構在人心支配人的材質去謀利或為善為惡的目標上去了,也就不再樸素了。而人性,是指一個現實的人“生之所以然者”,是對人如此這般的生存和行為構成解釋的一種可解釋性。只有人心支配人的材質和能力去謀利這一特性,才是人的根本特性,也才能解釋人的所作所為。人並非只是一堆材質而已,材質如何不能解釋人的行為及其善惡。

【林桂榛】@楊萬江 性樸說的錯誤在於性樸說不符合荀子關於“性”的概念——

楊萬江老師沒讀懂荀子論性,似是而非,形式主義。用荀子“生之所以然者”句反對荀子性樸論,有趣。

不承認荀子“材性資樸”章句及完整契合的“材性資樸、作偽善惡”之性論義理,繼續“性惡”論並麵糰餃子於“資樸/性樸”,搞鐐銬哲智之語言跳舞。

就楊澤波老師立場而言,本有論玄想,當然荀況錯誤,告子錯誤,朱子正確,耶穌正確。

照本有論的邏輯,當然性惡也正確,性惡性善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故漢儒揉成法砣玩起天平曰“性善惡混”。這種立場主義孟荀研究,實沒什麼意思,

或覺於道德建構有益(孟子性善),或覺於法制建構有益(荀子性惡),其實此覺於真相無益

,各自糊塗賬耳,即邏輯條理不算錯,但歷史真相糊塗賬。

關於“生之所以然謂性”,轉兩則相關討論如下:

名學家伍非百【原文訛作伍百非】《荀子正名解》則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者,謂之‘性’。性有二義,用名同而指實異。前者謂生理之自然,所謂‘生之謂性’者也。後者謂感應發動處,即孟子之所謂‘端’。”[21]“生之所以然”是解“生”之“所以”以“性”這詞而已,是說理以“性”;‘生之和所生’,是說感應自然的具體之性,故後文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等……

【林桂榛】

荀況言“資樸”狀態之概念(〇禮義,〇道德)是就材與性合言的,因為世無脫離材的本性/生性/效能……

孟軻辯不贏周遭人經驗世界質疑他性善論時,也機智地說“乃若其情(人性的情況)則可以為善,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即言材可以為善,斯可見性善也,

此是活脫脫窮鍋露底後玩理論跳馬,邏輯概念跨越之詭辯高手。

一如水就下一般比喻德行之下行(如孔子),孟軻辯論時情急中非得比喻性本善或性無不奔流向善,撐杆跳高也,志氣巨人,修辭高手,佩服也。

信念就是信念,直接說明,別非得裝扮成普世真相/真理,孟子志氣聳立永不餒,整天與時儒辯論並闢楊墨云云,連媳婦也顧不上了

。孟子國家招標課題經費多,沒媳婦照顧他也僱得起傭人買得起車隊,浩浩蕩蕩出行;國家經費亂髮勞務費養人不造冊報告審計,此般於今乃違規操作,該判刑矣,時代變化了,不再戰國了。

(荀子學園2021。12。23)

【林桂榛】

詳看楊老師大作,楊老師大作裡現在承認孟子以仁義禮智為性(我一直強調這一點,古賢其實早知道),我非常高興,回到點子上了,這是扭轉抽象性善論而回歸孟子真實措辭與思維的光明大道!

另外,北大鄭開教授今年刊發的新論文也回到孟子“(於肉性)君子不謂性”章句而注意是孟軻心法問題,這也是思孟儒學認識之光明大路!此類申旨,我反覆聒噪過,不贅。

認識真實的孟子,沒有其他道路,老老實實把章句讀透,把精神領悟透,沒有什麼哲學八卦、形上本體、超越本體,能理解能說清的,幾句孟子原話就可說清。

認識荀況也一樣,先把章句吃透,把章句釐清,不玩概念八卦、哲學跳馬。

歷史真相之學問,不要怕別人譏笑,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馬腳驢蹄,遲早要露。

【楊澤波】桂榛兄此前的諸貼子,我認真拜讀了,深有啟發,但也有一些不同理解。

昨晚開始一直在想我們爭議的焦點是什麼,反反覆覆閱讀桂榛兄的貼子後,找到了一個字眼,這就是“清零”,從而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裡。

揣磨這個字眼的用意,桂榛兄似乎是說,荀子的真正用意是“將人性±禮義或人性善惡徹底歸零”,故而立出性樸之說。這一用心打掉了孟子對人性的幻想,將人性論迴歸到正確的道路上。這是荀子學理非常重要的貢獻,也是桂榛兄多年努力的方向。如今我寫文章,以孟子為立場,不承認荀子這一貢獻,反而對其多有批評,這是桂榛兄無法理解和接受的。這個問題當分兩個層面分析。

第一,荀子是不是“將人性正負禮義或善惡徹底歸零”了?對此我沒有不同意見。

荀子就是這個用意,就是將人性完全洗白,徹底“歸零”,正所謂“本始材樸”是也。桂榛兄這方面的努力我非常瞭解,不存異議。

第二,荀子這樣做是不是正確?學界高揚“性樸”的做法是不是正確?桂榛兄對此明顯持贊成態度,認為這是荀子的大貢獻,可惜人們既不瞭解荀子,也不瞭解他多年的努力,弟撰寫的此拙文即是例項,深感無奈。

我對此的看法完全不同,在我看來,荀子將人性徹底“歸零”,定為“性樸”,是一個絕大的錯誤。

要回答這個問題,又必須回到孟子。

孟子創立性善論是對孔子仁的思想的重大發展。孟子為了說明人性為善,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概念,這就是“才”,又叫“端倪”。

他認為人生而有善端,擴而充之,即可成聖成賢。雖然孟子在這裡有一個疏忽,他不明白人的道德根據雖然必須有“才”,但道德根據主要還是來自後天的教化和積習。儘管有此缺失,但這不能成為否認“才”的理由,確立人性生而有一個“才”,生而有善端,是非常重要的。

為此我將性善的根源歸為兩個方面,一是生而即有的“才”,我將其稱為 “生長傾向”。二是這種傾向後天受社會生活影響,不斷教化和積習而形成的結晶物,我稱為“倫理心境”。

一言以蔽之,仁也好,良心也罷,不過是建基於生長傾向基礎上的倫理心境而已。如果這種理解沒有原則過失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人生而有“才”,有“生長傾向”,就不能將人性“歸零”。這就是拙文反覆申明的那個命題:“人性原本就不是樸的”。

荀子的問題就在這裡。

桂榛兄說,荀子“將人性正負禮義或善惡徹底歸零”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我的看法剛好相反,認為這恰恰是荀子思想的巨大漏洞。

近數十年來,我們受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比較喜歡荀子,正說明唯物心態的淺薄,不能明白唯心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這種高揚唯物,輕視唯心的做法這些年有了很大的轉變,但遠不徹底。目前關於性樸的爭論,其實是這種思想方式檢討不夠徹底的表現。

歸納言之,因為荀子有“本始材樸”的明確表述,將一切“歸零”,有人希望將其人性理論界定為“性樸說”,這完全可以理解

(當然,我本人並不這樣做,而是堅持傳統的說法,稱其為性惡論,只是強調荀子對惡有特殊的規定)。

但這並不能說明荀子之高明,反倒顯現出其思想的侷限,不是校正了孟子之誤,而是從孔子、孟子思想的倒退。

這個問題的表現在荀子,根子則在孟子,看上去是能否將荀子人性理論定性為性樸,實則是能否對人性有一個全面理解的問題。學界一些同仁未能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以為非,而以為是,這種趨勢目前有越來越強的苗頭,這是我不得不堅決反對,不得不引為警覺的。

【林桂榛】謝謝楊老師的迴應,我也補充幾點看法:

(1)一般原理上,斷言性樸論(性無禮義論)屬於錯誤,這個無法討論,因為這是價值信念問題。

這個我很清楚,我就認為孟子性論無可辯論,只能同意與不同意,誰能辯論駁倒孟子信念,絕對沒門的事

。孟子辯論後曲認於告子麼?那還是道德信念教主孟軻嗎?不可能!

(2)至於荀子究竟認為人性裡有禮義否、有善惡否、性惡亂否、性資樸否、性善惡混否、性樸/惡/不善/本惡/亦善等五味六氣雜陳否,這個可以章句學討論的,此不涉及誰的價值立場,只涉及具體章句學問,立場辯護與語言詭辯於此無效,詭辯遲早要淺草露馬蹄。

(3)

哲學上我個人是羅素哲學,這也是無可討論的哲學正規化立場,即價值觀念不注入事物實體的立場

。人性無禮義,人類材性本無什麼道德與非道德(±道德即善與惡),這是典型的羅素學,德效騫與王恩洋論說荀子著些荀子內道了。羅素不贊同基督教世界觀,其中國粉絲張申府(岱年公胞兄)曰這也若羅素之宗教,即反對宗教也是宗教,即求真相之科研亦若宗教,羅素真若荀況轉世也,王恩洋曰有這樣的先進哲學。

(4)

真正的孟荀,一定無可性天論相容,不可能攪和,故得包容立場,各走價值主義路線與科學主義路線

……這是我一直一再所強調的,也一直一再主張恢復真正的孟子、荀子之思想精神真相,不要膚淺瞎攪和,讀古寫作不要自作聰明、睿智未有而瞎攪和,越來越糊塗迷瞪於古人古史。

(5)

孟子學說的心骨,表面是哲學性價值人性論若“性善”論抽象命題云云(哲學界法眼多如此著魔),但實質或本質是孟子性天仁義禮智聖之論是感通是信念是宗教而已

,這個我比楊老師孟子學還孟子學,還孟子純粹與孟子雄武。(不過,我讚賞的羅素曰:我不同意宗教世界觀,價值信念與事物器體二分也。)

(6)

我堅決捍衛孟子是性善論,他是地道的因堅信性天有仁義禮智並聖心通天知性的性善論者,不知人性因天命而本有仁義禮智(故孟曰知性以知天),此孟曰“不知性,戕仁義”之大斥

……孟學恰是被一些經學陋儒給敗壞的,簡單的孟書章句、高明的孟軻精神都讀不懂,賊孟之學,壞孟之道也。

(另提醒注意:歪曲孟子比不同意孟子更惡劣,孟派不要表面站隊分對錯與友敵,要寬容不苟同的價值立場,更要真宗孟學防止內奸歪曲搞非赤化,我D向來強調修正主義內奸最危險,而非陣營堡壘之外敵最危險,荀派友好提個醒,宜捍衛孟派純潔。)

【林桂榛】再扯幾句:

(1)先秦至漢初,自居儒的儒內辯異,就材性有無仁義類(軻曰四性之德,況曰禮義也,今籠曰道德雲),一曰性有禮義故謂善,一曰性無禮義故曰資樸,此二針鋒相對,辯論主流也。

(2)以董子為關鍵分界線或過渡線,漢初之後的漢儒就人性抽象辯善惡,主流意見是善惡混雜。

(3)唐宋以後,道學為中心的中古儒就人性有無天理辯理性氣性……

(4)近代學了西方哲學後,今儒喜就人性有無道德本體、倫理形上辯善惡之本與端……

(5)最近性樸論猖獗,周熾成、路德斌、林桂榛起鬨,林宏星似乎附和隨聲,楊澤波、張晚林等力闢周路林。

——2500年,大概就如此如此,實沒有多少乾貨可寫。

【楊澤波】我的看法,上午那個迴應貼子已經基本講明瞭。本來不準備再講什麼的,但下午看了大家的貼子,覺得好像還有個問題不夠明白,希望再說幾句,向大家討教。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討論的性善和性惡,究竟是信仰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如果是信仰問題,那當然可以各說各的,就像有人信上帝,有人不信上帝,這沒有辦法討論,各持自己的立場就行了。

儒家講性善因為和天聯絡在一塊,自然有信仰的成分,這是大家都認可的。

但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我堅信,性善性惡一定不純是一個信仰問題,而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

如果連這個問題都歸於信仰而不再討論了,那還要哲學幹什麼?哲學的使命就是要追根問底,放著這樣一個重要問題不去深究,以各人可以有不同的立場而放任自流,我覺得是欠妥的。

一些朋友不相信性善論,說小孩子根本就不是性善。

我不知道這些朋友為什麼會有這種看法。果如此,那如何理解孟子說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我可能比較固執,一直堅持認為,人生下來一定不是一張白紙,不是西方所說白板,一定包含生長的傾向性。

這種傾向性帶有很強的自然性,嚴格說來還不具有社會屬性,但它就是人之所以有善性的最原初的底子。

這種傾向性的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保證人成為自己,二是可以保證人作為一個類能夠有效地綿延。

如果人生下來頭腦中什麼都沒有,完全為零,那我們怎麼解釋人從來不擔心長著長著會突然變成了豬,變成了樹?怎麼解釋人生下就具有的各種愛親情,而這些是根本不需要教的?怎麼解釋在人類發展如此長久的歷史中,它是怎麼自己生存綿延的?在我看來,這些都由生長傾向決定,

而這就是性善的根基。孟子的偉大之處,就是看到了這種情況,並把它稱為“才”。

當然,孟子也有不足,他把人的道德根據完全歸給了天生,歸給了“才”,這是他的思想侷限。我們雖然不能苛責前賢,但這個問題必須清楚看到。

人的道德根據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和智性思維對內心的影響,這就是我說的倫理心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倫理心境與荀子所說的“偽”並無不同,因為它們都是人為努力的結果。

但是,按照這種說法,孟子和荀子好像又沒有不同了。其實不然。

荀子看到了偽的重要,但他不瞭解偽的結果一定具有先在性,因為有先在性,所以得到它的方法一定是逆覺體證。

我反覆讀荀子的書,看不出他有這方面的論述。這也是我寫《先在性和逆覺性的缺失》那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

孟子就不同了。孟子雖然不瞭解道德根據主要來自後天而其結果又具有先在性的道理,但他講良心,講良知,非常好地凸顯了道德根據的這種先在性,這一點錯誤都沒有的。

孟子強調的道德根據的這種先在性非常重要,其後象山講“體悟本心”,陽明講“吾性自足”,無不由此而來。桂榛兄說陽明學是荀子,我不瞭解這種說法的具體背景,但僅這個判斷而言,我是萬萬不敢苟同的。

陽明心學一定要強調良知是先在的,這是他整個學說的根基。荀子怎麼會和陽明一樣呢?

難道就因為他講一個“偽”嗎?講“偽”沒有問題,也有重要貢獻,但這個“偽”是不是先在的?要不要講逆覺體證?恐怕這才是問題根本。

能不能發現人的道德根據的這種先在性,是一個價值度很高的學理問題,非常不容易,要有很強的悟性才行。孟子很了不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充分把握住了這一點。

我說孟子思想是對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發展,而不是倒退,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

荀子就差出很多了,雖然他的學說概念明確,條理清楚,特別在是政治方面提出很多有價值的主張,彌補了孟子一系的不足,

但他並沒有充分看到“偽”作為道德根據一定是先在的,也正因為如此,他無法體會到道德根據內在的動能,不得不將希望寄託於外部的禮法之上。

從歷史序列看,孟子已經很好地把握了道德根據的先在性,在其之後的荀子不僅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反而對孟子提出批評,不僅使自己的理論存在內在缺陷,無法解決由知到行的動力問題,

而且導致儒家老師帶出法家學生的悲劇,幾乎滅了自家的門,這怎麼能說荀子是進步,是先進呢?

【林桂榛】@楊澤波 謝謝楊老師詳細的論說!我能理解楊老師,以楊老師立場與體系當然如此。

不過,楊老師未必理解了荀子,因為荀子認為禮義或道德與原始肉體材性沒有包含/隸屬關係(我章句校勘後的荀說),禮義或道德不是性生而是偽生,也即是肉體材性機能下人之知慮作偽觸及社會偏險悖亂(惡)或正理平治(善)之是非標準問題,《性惡》篇反覆論說得很清楚很清楚,特別是製陶制器那些章句,這個問題以前我反覆聒噪過。

——讀者是否準確理解並贊同荀子論“正常材性—正負禮義”,那是讀者的事,荀卿對道德善惡實質與道德生成乃至德性涵養有自己系統論述、周密解釋,以荀子的立場與方式。

另外,所有認為肉體材性與生本有±道德

(無論抽象囊括意義的純善或純惡或善惡混或善惡半或善惡幾成),

都屬於“價值與事實”不分的非科學認識,都屬於羅素批黑格爾說的“價值與形而上學關聯一體”,也即荀卿所批判的指材性以有禮義之價值人性論。

故而,無論以孟子揉仿楊墨而造就的通天言德的所性“仁義禮智”四性固有顯心之性善論,還是楊老師自認為是正面道德哲學(形而上學/本體論)極其圓滿圓融的孟式性善論,

在羅素與荀況看都是“幽隱”之說(僻違不同類又能閉約成一體,絕對高手也),不是宗教也是玄學,即羅素曰在“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傳情入色抱有“器物有道德價值”之信念哲學。

材性本資樸,作偽涉善惡

”,荀卿大義,十字說完;“

仁義禮智聖,心性天命通

”,孟軻大義,十字說完。或“

材性資樸,作偽善惡

”、“

仁義禮智,性天聖通

”,各八字說完!——

說穿了,孟荀的分歧,楊老師與我的分歧,無非是人類“材性裡有無禮義之屬(道德)”而已,孟軻因堅信天命所性仁義禮智,且可心知性以及聖通天,故曰肯定有,荀況曰實無,就這麼簡單。立場之爭也,回到最初我說的“沒有什麼好辯的”。

(荀子學園 2021。12。24)

【周啟榮】我認為楊老師與林老師爭論的是信仰問題,不是歷史問題,不是學術研究的問題。

【林桂榛】我把我白天寫好但沒發出的一個總結段子補出來:

我總結一下:(1)孟/荀各自什麼人性論觀,一層事,先秦真相的問題。(2)後人尤當今讀者學人各自什麼人性觀,一層事,後人/今人立場的問題。(3)後人尤當今讀者學人各自對孟/荀的人性觀何種認識,一層事,讀書理解的問題。

故而,

有三個層面的人性論,自己觀念,古人觀念,自己於古人觀念的認識之觀念——這三層未必=,常多≠。

至於歷史上的孟荀之間,更未必二者=,否則不會歷史上告孟掐以及荀孟掐,不只活掐,簡直死糾。

如果孟/荀人性觀歷史真相研究的分歧,變成了自己人性觀的分歧,那就是個人立場差異的分歧而已,所謂孟/荀不過對號入座或扯大旗或發炮彈揚炮灰而已。

至於孟荀是怎樣的人性觀分歧,可以研究存疑討論,且沒必要自作多情、越廚代庖把自己立場=物件;而且讀者所奉自己立場差異分歧沒必要討論,若是口味差異,莫能強求統一。

三個人性論層面,

我個人:自己奉行±道德與人性無關的私人立場;孟/荀人性論歷史真相……(先假設絕對真相不詳待考);個人認識的孟子是性於仁義禮智之性善論,荀子是材性資樸無禮義不善論。

——我林某立場()吻合自己解讀的荀子(性〇禮義論),不符合自己解讀的孟子(性正禮義論);至於自己解讀的正〇孟荀()是否真的符合歷史中的孟荀真相(),此可具體爭辯,但處的立場則沒必要討論,也無需大家勉強曲己湊同。

至於好孟的孟派讀者學人,在、、三層面是什麼內容,尤其是否符合,以及是否真的就是=,此一樣要於進行嚴密精準的章句學研究。

別把自己成見立場的貿然等於自己釋讀孟荀的,又將等於歷史真相的,實未必與前後等同。若真的三連通,則不僅是代表孟荀,也代表自己,自己意見就是孟或荀意見,若英魂附體、聖賢同我。

學問的要害就是學問於物件的研究,個人立場贊同不贊同物件立場並不代表歷史學問精準本身。

是否自作多情、傳情入色誤讀、歪曲、邪說,才是學問科研之大害,也即與之間才是科研要害。是私人立場問題,不統一很正常,你見青山不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此,包容,共存。

【姚海濤】張克賓 姚海濤|荀子長短簡論

摘:……

今日言統合孟荀,總體上說是有道理的。

如何統合,還是要回到孔子、回到郭店簡,堅持仁內義外,並由人性問題為中心轉為以情感問題為中心。

【林桂榛】孟荀統合是個偽問題,孟荀之間即上面周老師所說的哲學立場分歧,不可能孟荀誰屈服於誰,讀者別閹割孟荀以為己撮合。

孟子的根本理論問題是心法心術世界

(當然如羅素曰他們絕對不承認,他們認為就是客觀宇宙事實世界),

荀子的根本問題是器物機能世界與社會機理世界,尚且知道心法心術的宇宙分際

(不搞心即宇宙,若羅欽順曰禪道之法當客觀世界真理)。

道不同不相為謀,價值世界信念與科學式科研兩回事

(科學研究要證偽質疑法,而非哲學信念自己概念體系證成法),沒有什麼討論可統一的。不怕自居自己最真理正確最有道德倫理,只要寬容比自由更重要就可(即不搞手腳打壓異己),這就是多樣的思想世界、人物世界之繁榮共存。

(荀子學園 2021。12。25)

TAG: 孟子荀子道德荀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