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蘇州園林獅子林西南角的長廊轉彎處,有一座造型別致的半亭,名叫扇亭,形狀如同一把開啟的摺扇,無論房簷、地面、漏窗、石桌、坐凳皆為扇形,視覺上既柔和、又有雅趣。

扇亭所處地勢較高,視野開闊,東北面是園林池塘,池中有島,岸邊垂柳依依,樓閣花木由遠及近,層次分明,是觀景的絕佳去處。亭外一副抱柱楹聯,道出此地景緻:

相逢柳色還青眼

坐聽松聲起碧濤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其中“青眼”即“青睞”,有個成語叫做“青睞有加”,是喜歡、重視的意思。典故出自三國後期魏晉詩人、“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

阮籍一生蔑視禮教,見到凡俗之輩,或是熱衷功利的人,皆對之以白眼的;而遇見知音,或是同樣不拘禮教的人,則眼珠在正中,即以青眼相對,表示欣賞。

您聽聽,這傢伙要是放到現在,避不了得捱揍。可既然人家這麼有個性,那自然是有資本的,倒不是因為家裡有礦,也不是因為做了多大的官,而是因為的確有才、有人欣賞。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阮籍的父親是阮瑀,“建安七子”之一,曾經輔佐曹操南征。阮籍勤奮好學,天賦極佳,開創了五言詩這種文學手法,一時才名遠播。

不過,阮籍生性清高,不願攀附當時司馬氏的權勢。權勢滔天的司馬昭很想拉攏他,於是派人去阮籍家裡提親,想招他女兒為媳。

阮籍不想結這門親,但又不能得罪司馬昭,於是每回提親的人一來,他就端著酒罈把自己灌醉,來人根本開不了口,只好回稟司馬昭,司馬昭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還有一次,司馬昭找他研讀典籍,阮籍漫不經心地說很喜歡山東東平的風土人情,司馬昭立即就讓他到東平做官。他到了當地衙門,發現衙門各個辦公場所被層層牆壁隔開,人員彼此溝通不便、效率極低。

阮籍於是下令,拆了所有牆壁,辦公環境一下變得寬敞透明,眾人彼此監督,上班也不敢渾水摸魚了,辦事效率大增。很像現在的一站式行政服務大廳。

做完這些,阮籍在東平又待了十來天,就辭官回鄉了。李白曾作詩讚道: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判竹十餘日,一朝化風清。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1。 梅雅情亦真

扇亭前後是以詠梅為特色的建築,北面有“問梅閣”,東面則是“文天祥詩碑亭”。

“問梅閣”周邊植有一片紅梅、綠梅,當中鋪地也以梅花點綴。這裡曾有一株古梅名曰“臥龍”,元代獅子林初創者天如禪師有詩云:“林下禪關盡日開,放人來看臥龍梅。山童莫厭門庭鬧,不是愛閒人不來。”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問梅”之名,首先還是與獅子林作為寺廟園林的淵源有關,《五燈會元》卷三記載了這樣一則禪宗公案:

馬祖道一禪師曾對弟子法常說“即心即佛”,法常悟道後去大梅山做了住持,稱大梅法常禪師。馬祖擔心他悟見不明,有違傳道,就派人問他領悟了什麼佛理。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法常說:“馬祖大師教會我即心即佛。”來人說:“師父就是讓我來告訴你,佛法可變,非心非佛。”法常面不改色說:“這老漢又來迷惑人,不知要到幾時。他說他的‘非心非佛’,我只悟我的‘即心即佛’。”

大梅法常貴在能夠明心見性,從自心自性的感悟出發,領略到我即是佛的禪悟,而不再受外在觀念的束縛,從而達到自我覺醒,把握生命本源的境界。馬祖道一禪師得知之後,也微笑著對座下弟子們說:“大眾,梅子熟了。”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問梅閣”內的桌椅皆是梅花造型,花窗、地面都雕刻著梅花圖案,室內屏風上也畫有臘梅。閣上則有匾額,上書“綺窗春訊”,此匾與閣名聯絡在一起,讓人又自然而然想到唐代王維的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剛剛從故鄉來,應當瞭解故鄉的事。想問問,您來的那天,我家花窗前的那株臘梅,開放了嗎?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遊子出走半生,已不復少年,儘管思鄉心切,本該是迫不及待,全情傾訴,可面對故鄉來人,卻有著“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心情。

然而雖已歷盡滄桑,人卻還未世故、仍葆初心,於是他把對故鄉親人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的思念,凝成一句“獨問寒梅”。這一問,生出無窮遐想,透出無限關情;這一問,思緒超然,“淡絕妙絕”。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扇亭東面的“文天祥詩碑亭”,珍藏著一方歷史名碑,是由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並手書的

《梅花詩》

碑,碑高1。5米,寬0。7米,詩作為:

靜虛群動息,身雅一心清。

春色憑誰記,梅花插座瓶。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就讓那些是非紛擾的念頭都安靜平息下來吧,自身做到正直高雅,為人就能清澈如水。就好比憑誰能記取春色,無需待到桃李芬芳,插在座瓶中的這一枝梅花,就已足夠。

這是文天祥就義前最後一首詩。文天祥在率眾抗敵,直至後來被俘囚禁期間,寫下很多慷慨之作。但他赴難前的這首《梅花詩》,反而恬淡超然,意味雋永。詩人借梅詠懷,置生死於度外,讀罷令人只覺一股凜然正氣浩然於天地之間。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2。 風月是故人

從“文天祥詩碑亭”繼續向東,就來到獅子林出口處,在這兒能看到一幢“立雪堂”,原是獅林禪寺和尚們修習傳法的法堂,堂名也是由禪宗傳道的典故而來。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菩提達摩在嵩山一個石洞內面壁九年,世人視為傳奇。一位名叫神光的和尚知道了,翻山越嶺前來拜謁,可達摩只是面壁靜坐,並不理會。神光於是就在洞外站著,也不知過了多少天。

這一日天降大雪,紛揚了一夜,神光依舊不動,雪花蓋住了他的衣服、頭臉,積雪掩埋到他的小腿,使他成了個“雪人”。天亮後,達摩看到洞口立著的“雪人”,才開口說:“你站在雪中,想求什麼?”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神光說:“望大師慈悲,開甘露之門,廣度眾生。”達摩說;“諸佛無上妙法,需曠劫精勤,行難行之路,忍難忍之事,如此尚無法得到。我觀你以輕慢之心,卻想得真乘,實乃徒勞無益。”

神光隨即從行路背囊中取出用於劈砍荊棘的柴刀,喀嚓一聲,砍下了一隻胳膊!

不知道的,還以為神光聽到自己被拒絕,惱羞成怒,想要取刀行兇呢!那您就太小看神光了。真正的狠人,最狠的人,並不是對別人狠,是對自己狠吶!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達摩一看,行,比我還狠,就問:“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自斷手臂,想求什麼呢?”神光說:“我心不安,請師父為我安心。”達摩說:“把心帶來,我自替你安。”神光說:“我盡力尋思,心卻了不可得。”達摩說:“我已經為你安心了。”

神光聽後,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拜達摩為師。達摩為他改名“慧可”,傳“楞枷經”四卷,袈裟一襲,完成了第一次傳燈過程,慧可也成為中國禪宗二祖。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立雪堂”上也掛有一副對聯:

蒼松翠竹真佳客

明月清風是故人

款署“乙丑春日重書明代唐解元舊聯京兆鄧雲鄉”。看過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話應該知道,唐解元也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了。不過唐伯虎這副對聯其實也是集元代胡天遊

《絕句》

中的兩句:

獨酌何須問主賓,興來魚鳥亦相親。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此聯所表達的志趣,與唐代學者元結在《丐論》中的意境頗為相通:“

古人鄉無君子,則與雲山為友;裡無君子,則與松竹為友;座無君子,則與琴酒為友。

蒼松翠竹、明月清風都是自然景色,所以本意是指人要懂得欣賞自然,倘若能隨時與自然融合相得,就能讓自己常常忘卻俗情、超脫塵累了。

不過其中也包含一種看待人際關係的超脫心態:你分你的賓主,我待我的君子,你有觥籌交錯,我有詩酒相和;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各自安好,兩不相擾。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時常寄情自然,偶爾超脫塵累

TAG: 阮籍神光達摩法常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