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從明洪武二年開始,明清兩朝朝廷都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為皇家制作極為精美的瓷器,皇帝們心心念念這裡,卻從未駐足這裡,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想要

瞭解景德鎮制瓷的好奇心

,乾隆八年,皇帝命督陶官

唐英繪製《陶冶圖冊》

,同時要配寫圖說。嘉慶道光年間,

王致誠又繪有《陶冶圖卷》

「秘方級」圖卷

《陶冶圖冊》著重介紹制瓷工序和工藝本身,極大地滿足了皇帝想要了解制瓷業的心理,但皇帝們的好奇心也在慢慢擴大,嘉慶道光年間,皇帝對制瓷業的好奇心已經不限於制瓷本身了,還關注

御窯廠的整體情況和製陶的外部環境

,因此,《陶冶圖卷》就誕生了。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這本圖卷在中國人眼裡是制瓷流程,

在西方人眼裡卻是“秘方”

,自中國瓷器開始外銷以來,西方人投入大量的金錢用於購買中國瓷器,途中的運輸成本及風險極大,中國瓷器的昂貴令西方人垂涎,他們千方百計想自己製造出猶如中國瓷器的

“白色黃金”

,甚至找來鍊金術士用“果汁”、寶石等材質“煉瓷”,他們想出的辦法和理論可謂是超乎了你的想象,充滿了腦洞。

但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所得到的效果肯定也是不靠譜的,百思不得其解的西方人於是決定派人來中國一探究竟,這些高鼻樑深眼窩的外國人大都有著一個充滿文人氣息的中國名字,這樣他們能更好的融入中國的人情社會,有這麼一個外國傳教士(清代來中國的西方傳教士並不以真正的傳教為目的),

他叫殷弘緒,真名叫“佩裡·昂特雷科萊”

他進獻給康熙帝葡萄酒,喝高了的康熙帝就給人家在制瓷相關部門安插了一個職位,在這期間他先後給歐洲耶穌會教父寫了兩封信,間隔十年,

記載著中國瓷器的製作秘密配比和原材料,怎麼揉泥等等細節

,還有一部分

瓷器原材料樣品

陶冶圖卷的制瓷流程

《陶冶圖卷》描繪了制瓷工序中的鑿土、煉土、造匣缽、修胎、施釉、畫彩等情景,此套共34幅,記錄了十八世紀清代景德鎮外銷瓷器以及廣州夷商的活動。這本圖卷現藏在

香港海事博物館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幸好這本圖冊是嘉慶道光時期繪製的,不然,能囫圇個兒被“殷教士”傳回國外,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本《陶冶圖卷》是由一位

法國宮廷畫家王致誠

繪製,我們可以發現這本圖卷與其他圖捲風格不同,充滿著一股子

“洋味兒”

,器物有明顯的透視關係,顏色也更加鮮麗大膽。並且有

很大篇幅的外景渲染

,這次我們一起來看看外國人千方百計想偷走的秘方,僅

九張圖

帶你領略制瓷的黃金法則。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 1 採石制泥、淘練泥土

這個場景清晰地描繪了窯工們上山採石挖泥的場景,四周有方格狀的沉澱池,很多現存的窯廠遺址都有這樣

方格狀的澄泥池

,人們將山上挖來的石塊背下山,制瓷以瓷石做胎,瓷石產於安徽省祁門,山名坪裡、谷口兩處,據窯廠二百里路。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接下來將瓷石舂成泥,製成色純質細的磚式原料,稱之為“

白不

(dun)”。白不在西方人來看相當於瓷器的“

骨骼和神經

”,這種材質在

法國的利摩日

有,但他們從沒想過這竟然是製作硬質瓷的

關鍵元素

,也沒有想象到高嶺土竟然是製作“白色黃金”的點睛之筆。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這裡就要拍下中國祖先的馬屁了,

大自然是公平的

,高嶺土在東西方都有,但為什麼只有中國人能發現並利用它的特性製成西方人眼中的“白色黃金”呢?而且不止早了幾百年就製作出暢銷歐洲皇室的高檔器物呢?

# 2 製造匣缽、煉灰配釉

制瓷所需的

瓷泥

,需淘練使其精純,泥缸攪拌,使雜質下沉,泥漿過篩、再沉澱成型以備用。

制匣缽

的目的是不讓瓷坯沾染沙灰,因此匣缽不必用精細瓷制,常以粗泥製作。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配釉這件事就有點“配方”的意思了,

每家窯場都有自己的配比配方

,灰以青白石和鳳尾草迭壘燒製而成,再配上練好的瓷泥,調成漿水。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 3 圓器拉坯、圓器修模

古代的拉坯一般採用

輪車製法

,泥匠將泥放在輪車盤上,拉坯工坐在車架上,用竹竿撥動木盤旋轉,然後用手轉泥,塑造器型(圖中一位穿黃衣服的老者正在指導一旁修模的年輕工匠)。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關於修模,並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修型,關於修模所參照的模子,要修稿、

試燒數次才能確定

,確認好的模子供模工參照,陶瓷入火燒造會收縮,模工要有十分的經驗

把握窯火和泥性

,心中有數,使做好的器物燒出來與原模型差不多。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圖中還有一個

場景非常有趣

,這些人可能在討論

模子的設計或者改進方案

,也可能是在

檢驗工匠們修模的工藝問題

,桌子上一排擺著幾隻不同的樣品,桌子上方加了簡易的二層架子,擺放著

等待陰乾

的器物(器物晾乾必須採用陰乾的方式,如在陽光底下晾曬,導致器物的乾燥程度不一,器物的水分會因為蒸發過快而

乾裂

)。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 4 琢器做坯

有些器型不是圓形,是方的,還有的器型需要做“耳”,這時候就需要將之前模印好的泥塊粘在器物的相應位置上,先用

毛筆蘸水把需貼上的地方打溼

,再用

泥糊粘合

,再進一步修型。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畫面中綠衣服的工匠在

脫模

,這個模型可能是用來粘在器物上的“耳”等裝飾件,紫衣服的工匠面對著器物正在拿著

毛筆構思如何下筆開畫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 5 揀選青料、圓器青花、制畫琢器

青料是繪製青花和霽青釉的原料

,這種顏料的製成步驟和煉泥的步驟類似,不過青料的品質分等級,青料往往在生坯上繪畫,最後在器物表面

再罩一層釉水

,入窯後燒成青翠色,如果不罩釉,燒出來色澤烏黑無光,不好看。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青料一般用在描繪圖案上,勾線渲染、繪邊飾,花鳥禽魚、人物等等乃至寫款都各有分工,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青花瓷的器物就是用青料繪畫後罩釉燒造而成的。琢器一般是修飾器物之意,明清器物的制畫方式有

彩繪和鏤空

等等,手法多樣繁雜,極盡華麗,顯盡古代文明之象。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們可以看到從事這個步驟的工匠們正在仔細地

勾畫青花花紋

,對於小件器物,師傅們會直接一手拿著器物一手畫;而對於相對較

大型的器物

,比如畫中的大缸,師傅將其

墊在柔軟布料上的竹製品

上,這樣小心繪製一方面師傅不會太勞累,另一方面,會避免大件的器物摔碎,這樣做比較

保險

。直到現在,我們去景德鎮都會看到現代的年輕匠人用這種方式墊著器物繪製青花紋飾。

# 6 蘸釉吹釉、圓琢洋彩

我們現在上釉多用電器裝置,古代沒有電力,完全手工,那吹釉是怎麼完成的呢?說來也簡單,找一竹管,一段罩上細紗布,

蘸釉

,一端對著嘴,

吹之

,吹的

遍數不等

,用越細的紗布吹的次數越多,釉越上的均勻飽滿。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 王致誠《陶冶圖卷》|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洋彩,指在圓琢器上模仿西洋繪畫技法,首先要選用繪事高手,把原料調細,還要做實驗,

在瓷片上繪畫試燒

,以熟悉顏料的火性,待到燒成的實驗瓷片達到要求後,再開始正式在器物上繪畫燒製。我們看到很多清宮舊藏的器物精美絕倫,紋飾精緻細微,原來工匠們早就做了萬般實驗,才敢將最終的成品送到皇帝面前。

最後

畫面到一個人抱著器物走出來就戛然而止了,圖中的人物的面部五官有別於傳統繪畫的線條勾勒法,採用有透視陰影的西方繪畫技法,手中抱著的器物也有著器物的透視關係,人物衣服色彩豔麗,紋飾刻畫的非常細緻,一幅景德鎮制瓷“洋畫”就誕生了。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景德鎮的窯火熊熊燃燒了千百年,從最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窯口,到

宋代各窯口“百家爭鳴”的情況下以青白瓷見長

,再慢慢地,其他窯口都相繼衰敗了,而

景德鎮卻堅持到最後,跟緊市場

,窯火一直燒到明清。直到現在,景德鎮還是中國的制瓷聖地,好多愛陶製陶的小夥伴都雲集景德鎮工作生活,創新了景德鎮的

瓷器經營模式

大肉莊「優選」景德鎮奇異之旅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外國人一直想偷走的中國傳統秘方,你知道是什麼嗎?

TAG: 圖卷器物陶冶制瓷王致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