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從美國鋼鐵之城匹茲堡的孤獨男孩,到流連於紐約名利場的藝術明星,安迪·沃霍爾的人生故事和他的藝術創作一樣豐富。日前,這位著名的波普藝術家“來到”了上海。2021年11月6日至2022年3月6日,繼北京站後,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分館UCCA Edge呈現展覽“成為安迪·沃霍爾”。展覽從匹茲堡安迪·沃霍爾美術館的館藏中精選近400件作品,從早年的繪畫與商業插畫、著名的絲網肖像和實驗電影,到晚年向抽象和概念藝術的轉變,展覽呈現了他藝術生涯的各個階段。

在UCCA Edge建築外,能看到幾張展覽的海報,其中一張出自安迪·沃霍爾1964年的《自畫像》,畫中的他微微抬頭,凝視著前方,在市中心商場的對面與十字路口的一邊,這位刻畫了消費社會的波普藝術家出現得尤為應景。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UCCA Edge外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成為安迪·沃霍爾”首展於2021年夏秋在北京UCCA展出,隨後巡展至上海,並根據UCCA Edge的環境空間進行了策劃。展覽由UCCA與美國匹茲堡安迪·沃霍爾美術館聯合推出,安迪·沃霍爾美術館首席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亞茲及館長帕特里克·摩爾共同策劃,展出該館館藏中的近400件作品。

澎湃新聞了解到,這是安迪·沃霍爾藝術生涯於中國的首次全景式呈現——從早年的繪畫與商業插畫、著名的絲網肖像和實驗電影,到晚年向抽象和概念藝術的轉變,展覽呈現了他藝術生涯的各個階段。在展覽開幕現場,策展人迪亞茲在遠端影片中介紹道,北京UCCA的空間是一個巨大而空曠的廠房,而UCCA Edge所在建築則是一棟新建築,會帶來跨越多層的體驗。

成名之前

“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安迪·沃霍爾的這句話常常被人引用,說到他本人,人們首先想到的也總是他“波普明星”的身份以及他和一眾名流的交往。而在展覽“成為安迪·沃霍爾”中,策展人們試圖回到這一切的起點,從頭講述他的人生和藝術生涯。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安迪·沃霍爾高中畢業照,展覽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在展覽的“緣起”章節,一系列照片和繪畫展現了沃霍爾的藝術開端。安迪·沃霍爾原名安德魯·沃霍拉(Andrew Warhola),1928年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一個普通工薪家庭,是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父母都是來自斯洛伐克的移民者。展覽中,一排照片展現了沃霍爾的出生、成長的環境,以及匹茲堡當年作為鋼鐵之城的發展,由工業化帶來的環境變化。

童年時代的沃霍爾常因“聖特維斯舞蹈症”而無法上學,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四肢會不自主地運動。在家休息時,沃霍爾看了大量漫畫書、雜誌和電影,由此展開了他與流行文化以及藝術最初的接觸。儘管並不富裕,沃霍爾的父母一直支援他的學習以及對藝術的愛好。14歲時,沃霍爾的父親安德烈去世,他在生前已經為沃霍爾攢下了一筆教育費用。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18歲的安迪·沃霍爾的速寫作品

在二樓的展廳中,能看到沃霍爾從高中時代開始的照片和繪畫,其中,一組素描寫生展現了他對於線條和光影的早期探索,另一幅1944年的自畫像則與他後來以絲網印刷創作的自畫像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如果說沃霍爾在日後的繪畫創作中日益傾向於“成為機器”,那麼在初期,你能明顯看到“藝術家之手”的痕跡。

1945至1949年,沃霍爾就讀於卡內基理工學院(現為卡內基梅隆大學),畢業後來到紐約,以商業插畫家的身份開始其藝術生涯。他為時尚品牌和百貨公司工作,並在此期間創作的最早的波普繪畫作品。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到沃霍爾此時期為百貨商店所設計櫥窗的重製實物和歷史照片。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沃霍爾1944年《自畫像》,展覽現場,2021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沃霍爾的母親朱莉婭對他的藝術和生活有著同等重要的影響。在展覽中,一個以橙色牆紙圍起來的空間專門呈現了沃霍爾的母親和他在藝術上的聯絡。朱莉婭隨沃霍爾搬到紐約,之後一直與他同住。他們在擁擠的公寓裡養了一大堆貓,在展覽中,能夠看到朱莉婭畫的各種貓,母子倆還共同出版了一本題為《25只叫Sam的貓和一隻藍貓》的繪本。從溫馨的橙色空間走出來,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了沃霍爾的一系列商業插畫,這些插畫的畫風儼然與朱莉婭一脈相承。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安迪·沃霍爾和母親,展覽現場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20世紀50年代,沃霍爾躋身紐約最成功的的商業插畫家,在他的諸多商業插畫中,各種各樣的“鞋”尤為出名。他於20世紀40年代便開始為《Glamour》雜誌畫鞋,之後又當過鞋履設計師。正是在鞋履產業,沃霍爾發展出了“印跡線”(blotted line)的獨特技藝:他用鉛筆在描圖紙上描摹影象,再用鋼筆在描圖紙的背面一筆筆地描摹,趁墨水乾之前印在紙上,留下不連續的、有粗細的非常特別的墨跡,留下不連續的,有粗細的非常特別的墨跡。由此,他能對同一個主題進行不同的演繹。這一過程也接近於最基礎的版畫複製。由此,從充當商業插畫師開始,沃霍爾已經體會到“複製”的魅力。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安迪·沃霍爾設計的邦威特百貨香水櫥窗展示

名利“廠”

離開第一章節後,便走進了“攝影師沃霍爾”的世界。這一章節從“實驗”、“夜生活”和“肖像”等角度呈現了其職業生涯從拍攝主題到各種實驗探索在內的攝影藝術實踐,其中包括眾多與其同時代的人物和合作者的肖像照,這些肖像照為藝術家的絲網肖像創作提供了素材。此外,這一章節還展出了沃霍爾的拼合攝影、快照亭照片、寶麗來照片,用較為傳統的黑白照片拍攝的電影場景和都市夜生活,以及集藝術家和攝影師於一身的沃霍爾用相機記錄下的個人生活。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展覽再現“銀色工廠”

在二樓的展廳中,一大塊區域被打造成沃霍爾的“銀色工廠”——1964年5月,在紐約東區47大道的一座老式工作車間內,沃霍爾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用銀色錫紙和油漆裝潢內部,並起名“銀色工廠”。沃霍爾的工廠超越了一般工作室的概念,是其仿照工業生產線創作作品的地方。同時,也是藝術家、電影明星、搖滾歌手、社會名流、文藝青年們聚集的場所,兼具工作室和沙龍的雙重性質。與此同時,沃霍爾的許多電影亦是以工廠成員生活狀態為靈感的敘事記錄。在展覽中,這個銀色的空間再現了當年的盛況,其中包括他在這裡拍下為工廠成員拍下的照片,以及此前鮮少展出的沃霍爾曾使用過的裝置,如寶麗來Big Shot相機、輔助手繪波普作品底稿的投影儀、16毫米電影鏡頭、投影膠片和其創作中挪用的源素材。而在另一個紫色空間中,一系照片重現了沃霍爾流連於派對、結交名流的夜生活。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成為安迪·沃霍爾”展覽現場,UCCA Edge,2021。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站在銀色的空間往上看,能看到沃霍爾著名的《帝國大廈》(1964)等實驗電影。這些實驗電影的拍攝資金往往來自沃霍爾成功的商業藝術,如繪畫和以標誌性品牌為主題創作的作品收入。“電影作為客體”章節呈現了繼波普藝術取得成功之後,沃霍爾於60和70年代在“工廠”工作室拍攝的實驗性電影,其中出鏡的很多人因此成為了超級明星。“沃霍爾重塑”章節集中展出了沃霍爾的商業藝術創作。作為一名商業藝術家,沃霍爾將此前作品中的影象和品牌與20世紀80年代的紐約文化重新混合,創作了諸如金寶湯、布里洛盒子和可口可樂,以及新版本的瑪麗蓮·夢露絲網版畫等作品,彰顯了其對現已成為標誌性商業影象的敏銳洞察。從20世紀60年代強調運筆的手繪,到80年代光滑平整的美國典型風格,沃霍爾藝術表現手法的改變體現了藝術家根據美國時尚潮流及社會規範的變化,以及自身藝術發展需求而進行的技術創新和風格轉變。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從絲網版畫、電影,“工廠”,再到金寶湯和布里洛盒子,沃霍爾敏感而精確地捕捉了工業化社會的特性,也就是無限的複製,另一方面,那是一個崇尚金錢與消費文化的時代。沃霍爾揭開了關於藝術崇高性和原創性的想象與偽裝,將真相暴露在人們面前。那就是工業化、機械、技術、資本、金錢、市場以及媚俗。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成為安迪·沃霍爾”展覽現場,UCCA Edge,2021。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成為安迪·沃霍爾”展覽現場,UCCA Edge,2021。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永遠“年輕”

1967年某天,安迪·沃霍爾在工作室裡遭遇槍擊,這次遇刺後,安迪身體狀況一直沒有完全康復,直至1987年死於用於康復的外科手術併發症。而在遇刺後,沃霍爾對於生命和藝術也展開了重新思考。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非物質”位於四層,深藍色的牆紙烘托了沃霍爾突然進入暮年後的沉鬱,探討了他在生命最後階段與靈性的抗爭。例如,同樣以絲網印刷創作的《頭骨》系列,以及旁邊在他離世前幾個月前所作的自畫像,已經沒有其名人肖像系列中展現出的光環,更多地流露出恐懼。UCCA Edge展覽部副總監及策展人秋韻在展覽現場的導覽中介紹道,頭骨作為人類必有一死的象徵,在藝術史的線索裡是很重要的象徵;從一進門黃色區域溫暖的年輕男孩到1986年即將離開人世的肖像,有非常大的反差,“中間經歷的事件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寫照了。”與此同時,這個章節呈現了沃霍爾從具象趨於抽象的探索,其中包括“迷彩”和“羅夏墨跡測驗”兩組作品。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安迪·沃霍爾晚年自畫像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羅夏墨跡測驗”系列,羅夏墨跡測驗是一種人格測試。

此外,這一章節還呈現了沃霍爾20世紀80年代初創作的“神話”(Myth)系列。這組絲網版畫展現了20世紀美國電影、歷史、流行文化中最家喻戶曉的人物和角色,包括超人、山姆大叔、米老鼠等。時至今日,沃霍爾本身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神話”。

安迪·沃霍爾“來到”上海:永遠的年輕,無窮的複製

《神話系列》,展覽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在展覽開幕式上,安迪·沃霍爾美術館館長帕特里克·摩爾講到了沃霍爾時至今日仍然受到年輕觀眾的歡迎。“沃霍爾在他的時代是特殊的,他關注所有可能的創意表達形式——無論是繪畫,雕塑,作為插畫師的商業作品,為MTV製作電視節目,管理地下絲絨樂隊,還是創辦《訪問》雜誌。我認為這種多元的創作方式正是當代年輕人所追求的。”另一方面,“沃霍爾對廣義的大眾傳播媒介都很狂熱,而現今正是被媒體驅動的世界。這正是沃霍爾為何在當下仍具有價值的原因。”

(展覽持續至2022年3月6日,文中圖片除註明外由澎湃新聞記者拍攝)

TAG: 沃霍爾安迪展覽UCCA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