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解惑 | 做夢和安心有沒有這種可比性?另外如果沒有的話,師父您平時做不做夢?

問道解惑

——達照法師答疑

問道解惑 | 做夢和安心有沒有這種可比性?另外如果沒有的話,師父您平時做不做夢?

問:

我的問題是,我從上次皈依之後很長時間不做夢了,可是上週又開始做夢。我就不知道做夢和安心有沒有這種可比性?另外如果沒有的話,師父您平時做不做夢?

問道解惑 | 做夢和安心有沒有這種可比性?另外如果沒有的話,師父您平時做不做夢?

做夢啊,現在全國人民都做中國夢,怎麼能不做夢呢?

馬雲講過一句話我覺得有道理的,他說,“不是科學改變這個世界,是科學家背後的夢想改變了這個世界。”這句話我覺得用佛法去解釋也能解釋得通。因為凡夫他的整個生命,六道當中,就是我們被善惡、好壞這兩種觀念和情緒對立起來的,因為我們凡夫都是這樣的狀態,好和壞、是和非、愛和恨都很清楚,在內心中,然後就選擇自己愛的,選擇自己對的,選擇自己好的,那個不好的我們就想逃避,這樣子在互相地博弈,人生就是在互相的博弈當中。

那麼在博弈當中你要選擇什麼樣的狀態,這個背後就要有一種力量推動自己。那我們凡夫推動的力量就是慾望,慾望其實就是做夢——就你對未來有夢想,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達到什麼境界。一個人如果沒有慾望了,他就死得很快,所以大家還是要有一點慾望,沒有慾望他的生命會枯萎掉。

但是慾望有兩種。一種是惡欲,惡的慾望就會讓自己不停地變得越來越糟糕,就走下坡路,生命力量會弱掉,眼界也提高不了,心胸也寬闊不了;然後一種善法的慾望,會讓自己生命力越來越強大,善法的慾望就是走向上坡路的。

然後羅漢解脫道,是要把我們的慾望徹底要把它放棄掉,解脫道,所以我們要修減法,把你所有的對六塵的這種追逐,要把它收攝回來,包括我們禪修說,你要回到你生命的本源來,不要被外界其他的人事所幹擾。當你真正回來以後,你就變成零了,連慾望也沒有,想法也沒有,這個時候像阿羅漢他證得涅槃以後,《法華經》裡面佛就罵阿羅漢叫做“焦芽敗種”,就是你的生命完全枯萎掉了,已經沒有生機了,他“不受後有”,就以後再也不輪迴了,以後再也不受苦了,以後再也不要快樂了,什麼都不要了。但是大乘菩薩他生生世世不捨眾生,所以大乘佛法在中國會比較適應,因為大乘菩薩他背後還是有夢,還是有慾望,不是慾望,它叫願望。所以我們發四弘誓願,你看“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當他發了這個願以後,這個願就成了他的生命的動力。

它的區別在哪裡呢?慾望是我為中心的,只要你是凡夫,你一定是“我”為中心的。我們所謂的母愛很偉大,母愛是因為他是我的兒子,我就很偉大,如果別人的兒子她也沒那麼偉大了。所以這個還是因為我,它核心還是圍繞自己。那菩薩是以“他”為出發點,就是眾生需要什麼他真的是可以去做到,因為他看到自己沒有自我,不需要為自己,那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佛法裡面是可以做到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菩薩也是有願望的。

那麼願望和慾望其實是一個東西。只是我們凡夫不懂,就以滿足自己作為自己的慾望,然後菩薩把這個用來利益別人,然後他就以“他”為中心。“他”為中心這是菩薩,所以菩薩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當真正這個夢圓滿了就不再有夢了,那就是佛了。

老子講“真人無夢”是吧?就禪修功夫境界高的人,跟天能夠融為一體了。天人就是完全順其自然的,這種狀態的生命他確實沒有夢,他實際上是處在解脫道的邊緣,快要解脫還沒解脫,就天人的這種禪定。然後解脫道他本身就不需要做夢的,他讓自己生命就是徹底把痛苦解決掉,因為凡夫有慾望就會有痛苦,把這個要解決掉,他都處在這個狀態裡面,他的夢可能越來越少,所以大乘菩薩還是有夢。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夢跟醒其實是很像的。你醒的時候有人我是非,有種種相,夢境裡面也會呈現出來。所以用夢境來考察、勘驗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的功夫,倒也是一個辦法。如果你夢裡面很糟糕很壞,白天你再好也是冠冕堂皇的。那麼當你修行好了以後,你慢慢地,白天的境界跟夢裡對人的境界會拉近距離。我們一般的人,一開始修行都是做表面工作的,就是你人前一套背後一套,在人前搞得很像樣,背後其實心裡面有很多的汙濁。然後當你人前背後都一致了,發現夢境跟醒的時候還有距離,因為畢竟夢跟醒是兩個世界一樣的,所以當這個距離再慢慢地拉近,那就是功夫在進步。這可以勘驗一下。

問道解惑 | 做夢和安心有沒有這種可比性?另外如果沒有的話,師父您平時做不做夢?

安福利生

安心即是福

TAG: 慾望凡夫做夢菩薩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