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王陽明:我對於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粗淺理解和將心注意力

【心學】王陽明:我對於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粗淺理解和將心注意力

看過一個講王陽明心學的影片課。不短,七八個課時,加起來有五六個小時的樣子。於是這才把以前零零碎碎接觸到的一些心學知識勉強串聯起來。

感覺來說,心學不是一個注重理論構建的學說,至少相較於邏輯推演,它更看重自我體悟。

從影片課到現在快一年了,陽明心學裡的一些觀點不斷與我所經歷的,讀到的一些東西碰撞、交融。我越來越感到,這是一個越見越深,值得用一生來體悟的學問。

就目前來說,我想談一談自己對於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粗淺理解,以及建立在這兩者基礎上的將心注入。

心外無物

心外無物最經典且為人熟知的故事,是王陽明對於巖中花樹的解說:

你不看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看花時,此花顏色便一時明白起來。

我記得當年教科書上,將這一段當做唯心主義的經典案例來批判。唯心主義是精神決定物質,教科書的意思,是王陽明認為花的存在與否取決於人的觀看,故而是典型的精神決定物質。

在我看來,作為主將多次帶兵在戰場取得勝利的王陽明,不會真的認為山中野花會在沒人看它時消失不存在。

那麼王陽明是什麼意思呢?

我認為,王陽明是說,你未曾看到那花時,此花便如同在你的世界裡並不存在,直到你看到那花,它的顏色、形狀畢現,這才明白出現在你的世界裡。

自你看花那一刻起,你的世界便已不同,多了一朵「顏色明白」的花。

你的整個世界,就是如此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慢慢構建起來。而在你構建的世界之外,那些東西對當時的你來說,其實跟「不存在」沒什麼兩樣。

這就是心外無物。

知行合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直以來,我以為知行合一,就是要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的認知。光明白一個道理還不夠,必須能運用在實踐中才行。

但其實,在王陽明心學中,知行合一中的「合」,並非符合之意,而是融合的意思。實際上,知行合一,只是方便說法,他的本義是知行一體。

為此,我專門去查了《傳習錄》,在第一卷第五章,即有解說: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傳習錄》

知和行,是一個東西的開始與結束,它們本是一體的。舉個例子,吃飯。長大之後我們都已知道怎樣吃飯:夾菜,咀嚼,吞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先去獲得一個吃飯的知,再去謀求一個吃飯的行。也就是說,吃飯這件事,在我們長大之後,已經融合為一件事,渾然一體,無法區分知與行。

如果一個人能夠明顯感覺出知行之間的隔離,那就說明他沒有達成真正的「知」,而他的「行」乃是由潛藏的其他「知」引發。

不論是偽君子、演員,還是我們這些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一生的普通人,概莫能外。

所以聖人是很難得的,他們能夠像吃飯喝水一樣,踐行自己內心的任何想法。這便是真正的所謂「做自己」吧。

將心注入

風吹幡動,風動邪?幡動邪?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所謂心,到底是什麼?我想心決不止心臟。至於到底是什麼,恐怕難以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事實上,在心的領域,難有確切之物。就比如說現在我面前的電腦螢幕,在我的心裡,我將其構建為「電腦螢幕」,但其實它是由塑膠邊框和液晶屏構成,而塑膠邊框和液晶屏又由各自的原子構成。實際上我面對的是一堆原子、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甚至這些微觀粒子也不是確切的,而是機率雲,乃是由我的觀察進而才坍縮成的塑膠邊框和液晶屏。

【心學】王陽明:我對於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粗淺理解和將心注意力

我的心的構建,早已自觀察開始,經由我過往的經驗與學習,最後在我的心智中達成「電腦螢幕」。

電腦螢幕,從最現實的角度來看,其實並不存在。它的實在,是難以捉摸的微觀粒子。它射向我眼裡的光,是光子們特定的頻率,也就說顏色與形狀也是不確切的。而它在社會學意義上的牽扯就更為複雜,無論是「電」「腦」,還是「屏」「幕」,在人類社會千百年的演化中,這兩個詞都牽連甚廣。

然而我的心就是這麼神奇的構建了它,成為我篤信的實在之物。再看「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雖然仍說不出「心」到底是什麼,但讀來卻感覺自然許多。

心外無物,萬物均由心構建。一個人自他出生,便開始將他的心向世界敞開。他構建自己世界的過程,也是將心注入的過程。

但前面說到,構建的世界皆為虛幻,那麼將心注入,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要說:

獨立的靜態之物皆為虛幻,但它們之間的互動卻誕生真實。

無數人心構建的虛幻世界,構築成一個公共的真實世界,這便是我面前的「電腦螢幕」如此真實的緣由。與此同時,我的手指正在鍵盤上翻飛,伴隨著清脆的噼啪聲,電腦螢幕上的文字慢慢增加,一種穩定、安全、真實甚至溫暖的感覺在我的心底滋生。

我對於世界的理解,正化作一個一個的符號,將螢幕上的特定部位一點點塗黑,成為一段一段的文字。它們會從有線的無線的網路傳播出去,變為公共世界的一部分,發揮其微弱的影響力。

至此,我的行動,完成了一次互動意義上的將心注入。現在再回過頭看知行合一,又有更深刻的認識。

更進一步的,我看到,我的這次微小行動,乃是建立在公共世界更多人的「將心注入」基礎上。王陽明總結儒釋道思想精華,將心注入創立心學;語言文字更是歷經無數代人修正、最佳化和完善,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另一方面,電腦發明以後,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師們耗費無數心血,讓其按照摩爾定律快速進化。網路工程師們將心注入,構建起網際網路及其複雜的網路協議,華為工程師們嘔心瀝血,終於領跑5G。喬布斯按照他對世界的理解,將心注入,創造出iPhone,引爆移動網際網路。微信團隊將心注入,將公眾號引入微信,引爆自媒體時代。

【心學】王陽明:我對於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的粗淺理解和將心注意力

這世上再奢華的珠寶,也比不過心愛之人長久佩戴的普通首飾;再美味的佳餚,也不及愛人親手下的一碗麵條。

將心注入,心的互動,是最真實的,也是最珍貴的。在《寫一顆結緣豆——讀周作人〈結緣豆〉》中,結緣豆因注入心而珍貴;在《李國飛:將心注入——我對攝影藝術的一些思考》中,照片因注入心而出彩。

這便是我們的世界。雖然有些時候,我們會因困惑而迷茫,因孤獨而無助,我們會看到世界的荒誕,會被世界的悲傷擊中,但我們從來都知道,這並非世界的全部,更非我們的心的全部。

心外無物,知行合一;仁者心動,將心注入。

TAG: 將心注入王陽明構建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