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寫了兩句詩,皇帝聽到後對出後兩句,竟成一首大氣磅礴的名篇

有一種詩,說得好聽點叫做“合詩”,說得不好聽就是:寫到一半寫不下去了,最後被別人拿去寫完了。文壇有幾次經典的合詩事件,讓我們一一回顧一下。

當年朱元璋帶著幾個大臣微服出巡,吟了句“微微細雨灑斑竹,陣陣清風吹落花”後就卡殼了。幸好有個秀才路過接了句“獨倚闌干閒眺望,乾坤都屬帝王家”,為他成功解圍,後來這個秀才自然是被封了官。

高僧寫了兩句詩,皇帝聽到後對出後兩句,竟成一首大氣磅礴的名篇

明代大才子王陽明當年鄱陽湖邊吟了句“安仁鋪內倚闌干,遙望孤牛俯在山”後,也接不下去了,正好旁邊花轎裡有位新娘子聽到了,幫他添了句“任是牧童鞭不起,田畫荒盡至今閒”。王陽明是欣喜不已,親賜嫁妝。

而本期這首合詩,則是由一位唐代高僧和一個皇帝合寫。當年唐宣宗李忱在香嚴寺遁跡,與寺中的香嚴閒禪師為好友。一日禪師對李忱訴苦,說自己寫了兩句詩但是卻對不出後句。於是李忱聽完前兩句後,隨口便吟出了共14個字的後兩句,4句詩合起來後竟成了一首大氣磅礴的名篇,詩名《瀑布聯句》。讓我們來讀讀看:

高僧寫了兩句詩,皇帝聽到後對出後兩句,竟成一首大氣磅礴的名篇

《瀑布聯句》

唐:香嚴閒禪師,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 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這是一首詠瀑布詩,前兩句出自香嚴閒禪師之手。“千巖萬壑不辭勞”寫的是瀑布的源頭,它本是千巖萬壑中滲出的細流,但卻積少成多,慢慢匯聚,到了崖前就形成了一條壯觀的瀑布。第二句“遠看方知出處高”是寫瀑布之高。一般人只看見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卻不曾細想它更高更遠的源頭,這是此詩別具一格之處。

高僧用“不辭勞”將瀑布擬人化,稱頌它的堅韌和頑強,也寫出了成事往往要歷經艱難險阻,樹人則常常要千錘百煉的道理。

高僧寫了兩句詩,皇帝聽到後對出後兩句,竟成一首大氣磅礴的名篇

從前兩句來看,高僧之句其實是寫得不錯的。那為什麼他很難接出下句呢?原因就在於起句太高。不少名家寫詩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最後往往寫成了一首高起低落的“爛尾詩”。而李忱為了避免這個問題,便不再寫瀑布的形,而是寫它的歸處,這就相當高明瞭。

高僧寫了兩句詩,皇帝聽到後對出後兩句,竟成一首大氣磅礴的名篇

細流歷經千辛萬苦,匯聚成瀑布,它的志向絕不是在溪澗中,而是要湧入大海,化成滾滾波濤。在這兩句中,李忱用“豈能”和“終歸”來加強語氣,再用“留”和“歸”兩個擬人化的動詞,令全詩大氣磅礴,意境全出。

高僧寫了兩句詩,皇帝聽到後對出後兩句,竟成一首大氣磅礴的名篇

縱觀這首名作,最高明的地方其實是在於前後的無縫連線。雖出自兩人之手,但讀來卻並不覺得轉接生硬。因為從詩意上來看,前兩句寫的是瀑布的來源和出處,後兩句寫的是瀑布的歸處,渾然一體;而從意境上來看,起得高落得也不低,前後的格調都是頗有氣勢的。這就是此詩能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這次合詩大家覺得寫得如何?歡迎討論一、二。

TAG: 瀑布李忱兩句千巖萬壑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