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詞|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譯詞|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文︱

吳其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這一期譯文選了得票最高的三家:

1。 A warrior dies for his bosom friend; a lady dresses for her true admirer。

2。 A gentleman will give his life to the one who knows himself; a lady will show her beauty to the one who wins her heart。

3。 A knight would die for his soul mate; a woman would doll herself up for her sweetheart。

公眾號的編者馮雷先生寫了一則按語,說明這兩句話的難譯之處,其中提到對“士”和“容”的理解存在爭議,“士”到底是“文士”還是“武士”?這倒確實是一個問題,牽涉到對古代典籍中“士”的不同理解。理解不同,翻譯自然也不同。

這兩句話最早見於《戰國策·趙策》,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人豫讓作為家臣為卿大夫智伯復仇的故事:“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智氏之仇矣。”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裡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從《戰國策》和《史記》的記載中,不難推斷豫讓的身份,首先他是“家臣”,在春秋時期是列國卿大夫的臣屬,職務有宰、司徒、司馬等,家臣不世襲,由卿大夫任免;其次他是“刺客”,即懷挾兵器進行暗殺的人。上述三種英譯中有兩人將“士”譯為a warrior或a knight,顯然是從“刺客”身份將豫讓理解為“武士”或“勇士”,其實不然。“士”在句中未必一定指豫讓本人,此其一;“士”和“女”對舉,在句中是“男人”或“男子”之意,所以不必譯為“武士”或“勇士”,還有“紳士”a gentleman,此其二。

只要查一查《辭源》或《王力古漢語字典》就可以知道,“士”在古代典籍中的主要意思。一、從事耕種等勞動的男子,後用為對男子的美稱,舉《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為例:“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孔穎達疏:“士者,男子之大號。”陳子展先生對這兩句詩的翻譯是:“女的說‘雞叫了。’男的說‘剛破曉。’”(《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後又指未婚的男子。二,古時四民之一,士農工商,章太炎先生在《常識與教育》一文(載《章太炎的白話文》,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說四民之分最早起源於管仲,但管仲所說計程車,只是預備作官作書辦的材料,今日卻是各種讀書的人,都叫做士。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字典裡也把四民之一的“士”解釋為“讀書人”。三,官名。四,兵士,《呂氏春秋簡選》:在車曰士,步曰卒。

所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中的“士”取第一義,即“男子”,英譯為a man即可。譯成a warrior、a knight與a gentleman,都求之過深。外文出版社有楊憲益和戴乃迭譯《史記選》(外文出版社,2004年),其中選了《刺客傳》,這兩句話的英譯是:Alas! A woman adorns herself for her lover, and a true man dies for one who appreciates him。這一譯文可以說準確無誤。楊氏夫婦之所以將後一句先譯,是因為豫讓說這兩句話時語氣上是有所側重的,重點在“士為知己者死”,相當於Just as a woman adorns herself for her lover, so a true man dies for one who appreciates him。

司馬遷在《史記·報任安書》裡引用了這兩句話,不過他改動了一個字“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司馬遷為什麼要改“死”為“用”呢?道理很簡單,司馬遷在寫這封信時想說自己雖受宮刑但還不想死,覺得自己壯志未酬,還可以為知己者所“用”。另外,我大膽地推測“用”和“容”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美國著名漢學家海陶瑋(J。 R。 Hightower)將這兩句話翻譯為:A gentleman acts on behalf of an understanding friend, as a woman makes herself beautiful for her lover。 不用說是誤解了“士”在句中的含義。北京外國語大學編撰的《漢英詞典》,流傳甚廣,影響至巨,在“士”條裡收了這兩句話,也把“死”改成了“用”,所提供的英譯就是海陶瑋的。在此,我建議詞典修訂時不妨採用楊憲益夫婦的英譯。

據李零先生在《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的介紹:“士”字在春秋時代以前,也就是在《詩經》的時代,其含義主要是“男子”和“武士”;春秋時代以後,“士”逐漸演變成不論出身,以讀書習禮取仕,偏重文學方士的“士”,類似後世讀書人的“士”,也可指從政做官的人才。這個說法是符合“士”的含義演變的。《論語》中專門論及“士”的主要有八章:孔子本人論及“士”的有六章,分見於:《里仁4·9》《顏淵12·20》《子路13·20,13·28》《憲問14·2》《衛靈公15·9》,曾子論及“士”的一章《泰伯8·7》,子張論及“士”的一章《子張19·1》,此外提到“士”字的地方還有六章。我查閱了手頭幾種《論語》的英譯本,發現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Arthur Waley)基本上把“士”翻譯成了“武士”(a knight),這其實是誤解了“士”字的含義;辜鴻銘先生和劉殿爵先生大都把“士”翻譯成了a gentleman,沒有區分“士”字含義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論語英譯及評註》,作者為美籍華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安平,譯者為香港城市大學鄢秀博士,該書中作者將“士”做了區別,分別譯為“讀書人(受過教育的人)”和“從政做官的人”。僅舉二例加以說明。《憲問14·2》“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An educated professional who longs for (the ease he finds at ) home does not live up to the name of an educated professional。《子路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What sort of man could be considered good enough to be in government(士)?《子路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How should a person conduct himself in order to be considered good enough to serve in government(士)?金安平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士”的出現早在孔子之前——他們是為從政而接受教育的人——但正是孔子道出了士人從政的要求。“士”是擁有從政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品格的人,孔子已經和子貢討論過“士”應具備的條件,子路在這裡提出同樣的問題,孔子再次談到了品德的問題,但他想要討論的是“士”和家人、友人等親近的人之間的關係。

說完“士”的英譯,突然想到翻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時還有一個難點卻是“悅己者”:是使女子喜歡的人呢(he who pleases her),還是喜歡女子的人(he who is pleased in her)? 《昭明文選》裡呂向的註釋說:“女為愛己貌者而飾其容。”於是這句話便可譯成:A woman beautifies herself for the man who is pleased in her。簡單一點可譯為:A woman beautifies herself for her lover。

由此看來,對古代典籍中“士”字的翻譯還是需要謹慎為是,率爾操觚總是不好的,翻譯錯了會影響中外文化交流。

吳其堯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END·

譯詞|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TAG: herwho女為英譯悅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