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尋蹤:一個生活窘迫卻創作了不朽詩篇的唐代詩聖

杜甫草堂尋蹤:一個生活窘迫卻創作了不朽詩篇的唐代詩聖

1262年前,48歲的杜甫逃難來到四川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一家人在一座寺廟內寄身,過了好幾日近似討吃的生活。“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困頓中的杜甫不忍心看著一家人捱餓,只好給老鄉,當時任彭州刺史的高適發出了求救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高適得信後,肯定接濟了他。杜甫不像一些文人死要面子,他將接受的情形寫入了詩中:“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寺旁鄰里又送他些蔬菜,杜甫一家才落得有米之炊。

他的朋友尹裴冕,還為他在浣花溪上游選擇了一塊風景不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稱之成都草堂。

杜甫草堂尋蹤:一個生活窘迫卻創作了不朽詩篇的唐代詩聖

現在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應該很少保持了原來的模樣。如果當時的杜甫,能住上佔地面積近300畝,有典雅的建築,還有清幽的園林,想必他寫不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的名詩來。

詩中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杜甫在八月風雨中遭遇到的窘境:狂風捲走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從屋頂上漏瀉到室內,床被淋溼了,無法睡覺,杜甫在長夜漫漫中捱過了一夜。由此,杜甫流露出內心的正能量:如果能得到千萬間高大寬敞的房子,使天下貧寒的讀書人住進去,即使他的茅屋被吹破了他被凍死了也心甘情願。

杜甫草堂尋蹤:一個生活窘迫卻創作了不朽詩篇的唐代詩聖

100多年後,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年),一個叫韋莊的晚唐詩人,尋找到了杜甫草堂舊址。當時,草堂早已荒蕪,但房子的基礎還可以看得出來,幾個屋柱子仍立在那裡,他便把茅屋重新搭了起來,儲存了草堂原貌。韋莊在草堂也住了一陣子。

以後,宋元明清歷代都對草堂進行了修葺。特別是經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兩次的擴建修葺,基本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的建築格局。解放後又經過屢次大規模整修,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杜甫紀念館。

杜甫草堂尋蹤:一個生活窘迫卻創作了不朽詩篇的唐代詩聖

杜甫當時住的茅屋附近倒是有一處秀麗的風景地,他在《狂夫》詩中寫道:“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現在百花潭還在,叫百花潭公園了。

可以說,杜甫這個給後人留下不朽詩篇的偉大詩人,一生窮困潦倒,四處漂泊。他雖以“不廢江河萬古流”自詡,但沒有一次得志。

44歲前,他以詩屢作敲門磚,“朝扣富兒門”,不過做了腰裡彆著一串鑰匙,看守兵甲仗器的小小官兒。後做了4年左拾遺(類似現在監察局裡的科員)。所以世稱他為杜拾遺。48歲到成都,53歲時,管理四川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敬慕杜甫的大名,就舉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類似現在的秘書)。杜工部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從公元759年底到765年5月(48歲-54歲)杜甫流寓成都6年期間,其中在草堂內過了近4年的相對平靜的生活。再後來,又是帶著一家人流浪。公元770年59歲時,病逝在湖南耒陽至衡陽的湘江小船上。

杜甫草堂尋蹤:一個生活窘迫卻創作了不朽詩篇的唐代詩聖

幸虧杜甫沒有做過大官,幸虧杜甫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他才能親眼目睹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已,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從而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歷以詩史的形式寫出來,如著名的《三吏》、《三別》。他的詩作在歷史上留下了珍貴的文學遺產,並被後人譽為“詩聖”。

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期間,一共大約寫了240首詩,其中包括了《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絕句四首》、《戲為六絕句》等名篇。

杜甫草堂尋蹤:一個生活窘迫卻創作了不朽詩篇的唐代詩聖

杜甫住成都草堂期間寫的詩,我比較喜歡的是下面這樣的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雖然一生大半漂泊,寂寞如沙鷗,可是當春風伴著夜雨,悄悄潤物時,寂然乾枯的心裡彷彿也開放了一朵生機的花!這樣的詩容易得到現代人的共鳴。

這首《春夜喜雨》,記得在小學課本上就讀過,所以記得特別牢。

TAG: 杜甫草堂茅屋成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