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一介書生王昌齡的豪情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來看看一介書生王昌齡的豪情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經典詩詞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來看看一介書生王昌齡的豪情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詞簡析

前兩句寫景:

青海湖上,長雲瀰漫,綿延千里的雪山暗淡無光;從邊塞孤城遠遠望去,只有玉門關與邊塞孤城遙遙相對。

兩句詩把三個相隔千里的地名連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綿延數千裡的蒼涼廣闊邊塞場景,創造了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蒼涼悲壯的情調。

後兩句抒情:

對戍邊將士的戰鬥生活與胸懷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現和抒發,雖然在荒涼的沙漠裡,戰鬥繁多,將士身經百戰,但即使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只要邊患還沒有肅清,就決不解甲還鄉。

來看看一介書生王昌齡的豪情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閱讀借鑑

名句——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句概括了戍邊將士的戰鬥生活,“黃沙”渲染出邊塞戰場的典型環境,道出邊庭之荒涼蕭瑟;“百戰”二字,形象說明了將士戍邊的時間之漫長、邊塞戰鬥之頻繁;而“穿金甲”三字,則渲染了戰鬥之艱苦、激烈,也說明將士為保家衛國曾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後句用漢大將軍霍光智取樓蘭的典故,表達了將士們不畏艱苦、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誓言,鏗鏘有力。

作者——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之為“七絕聖手”,此詩是他登第做官前赴西北邊塞時所作。

作為一介書生,作者的邊塞生活並不多,登第後的仕途也不順利,更沒有做過與戍邊有關的官職,他的邊塞詩中為什麼有如此的豪情壯志呢?

因為作者處於盛唐時期,國家政治經濟的發達和國防的強大給國人以高度的自信,許多人樹立了建功立業的理想,更多的文人希望投筆從戎,赴邊求功,自然就出現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楊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的王維,“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的岑參,當然也就有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王昌齡……可見,詩人的悲歡憂喜、抑鬱豪邁,無不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

表達技巧——情景相襯

全詩四句,前兩句寫景,一個“遙望”把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於同一幅畫面,既是寫實,也有想象、誇張,給人“視通萬里”之感,境界闊大,含蘊豐富,為後面的抒情鋪墊;正因為有這樣蒼涼悲壯的邊塞景物描寫,才有了第三句邊塞將士艱苦生活的概括,有了前三句的反襯,才更突出了第四句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

情景相襯,使詩歌畫面恢宏開闊,情調悲涼壯美,意境深邃高遠,令人感到一種極為向上的力量。

來看看一介書生王昌齡的豪情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TAG: 邊塞戍邊將士穿金甲百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