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蒗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在這個偉大的國度,每個民族都擁有希望”

無論走在哪裡

我只背靠一座

叫斯布炯的神山

我懷裡

只揣著一個叫果流的村莊

寧蒗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在這個偉大的國度,每個民族都擁有希望”

【幸福故事】

這首名為《選擇》的詩,描繪的是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的家鄉。1967年,他出生在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一個叫果流的村莊。數百年前,普米族先民從西北長途遷徙而來,選擇定居於此。多年之後,魯若迪基用“長在那片土地上的另一種作物”——詩歌,把他深愛的故鄉和普米族文化帶出了大山,將當代普米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故事傳遞給世界。

寧蒗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在這個偉大的國度,每個民族都擁有希望”

用詩歌表達對祖國的愛

站在拉市海溼地附近的玫瑰園裡,遠望著黛色的大山,身材高大的魯若迪基向記者講述著他小時候餓著肚子上學的故事。從11歲起,他便翻過大山、蹚過河流,外出上學。從這個位於小涼山中、瀘沽湖邊的小山村到縣城,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走上一整天時間。

他說:“山區不出產大米,我們一般吃的都是苞谷飯和自己家帶來的土豆。可在長身體的年紀,還是常常會感到很餓。”為了以後能經常吃上一碗大米飯,在高中畢業後,他選擇報考雲南省楚雄糧食學校。卻沒想到,因為在校期間發表的一篇作品,他開始與詩歌結緣。

在此之前,作為人口較少民族的普米族,長期處於“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有口傳文學而沒有書面文學作品”的狀態。當魯若迪基走上詩歌創作之路後,兒時在火塘邊聽過的母親唱的民歌、父親講的故事、家鄉的村寨和山水,都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而參加滇西筆會、雲南省作家協會改稿班、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等經歷,則開拓了他的眼界,堅定了他的文學理想。

從1988年創作的第一首詩歌《詩夢》算起,至今魯若迪基已出版了《我曾屬於原始的蒼茫》《沒有比淚水更乾淨的水》《一個普米人的心經》等6部詩集,並收穫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首屆漢語詩歌雙年十佳獎、第三屆徐志摩詩歌獎等榮譽。

魯若迪基認為,詩人是愛的代名詞。而這份“愛”,從不侷限於對故鄉、對親人的愛的表達。雖然在魯若迪基的詩歌裡,很少直接出現“愛”的字眼,但當寫到祖國時,他卻說願意“把祖國當作金幣”,永遠“揣在自己懷裡”。

在這些年裡,魯若迪基發現,家鄉的小村莊建起了幼兒園,不少村民家門口停上了小汽車;夜晚讀書時曾用來照明的松枝,已被嶄新的電燈替代;上學時到縣城要步行一天的山路,如今開車一小時就可抵達……曾經想到就忍不住流淚的、被形容為“雪一樣的普米人”,正在迎來嶄新的小康生活。他說,不論是個人的成長經歷,還是在整個民族的發展歷程中,都始終能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愛。因此,在創作時,自己的愛國之情總是自然地流淌出來。

寧蒗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在這個偉大的國度,每個民族都擁有希望”

將家鄉的變化“豎在別人的眼前”

“當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後,我就夢想著透過文學讓世界知道這個民族,透過詩歌傳遞中國56個民族的和睦團結、奮發向上的精神。”魯若迪基表示。他在詩集《沒有比淚水更乾淨的水》的自序裡寫道:“我的詩要證明的是,在這個偉大的國度,每個民族都擁有希望。我的詩就是這個民族希望的證明。我的詩就是這個民族希望的一部分。”

寧蒗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在這個偉大的國度,每個民族都擁有希望”

三十多年來,魯若迪基的作品已經被譯為英、俄、西班牙等多種外文。如今,身兼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第四屆副會長,雲南省作協副主席,麗江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等職務的他,已經到訪過美國、墨西哥、法國等國家。越來越多的人透過閱讀他的詩歌,接近和了解他的民族和他所熱愛的普米文化。

2003年,寫下一首《小涼山很小》詩篇時,魯若迪基還在麗江市寧蒗縣擔任財政局局長。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寧蒗縣曾經長期是麗江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當時,寧蒗縣24萬人裡有19萬人沒有擺脫貧困,吃不飽穿不暖,貧困面很大。”魯若迪基回憶。如今,寧蒗縣脫貧摘帽的目標已經實現,包括傈僳族、普米族在內的12個民族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籤。

寧蒗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在這個偉大的國度,每個民族都擁有希望”

2017年,在第六屆墨西哥城國際詩歌節開幕式上,魯若迪基用普米語和漢語分別朗誦了《小涼山很小》,讓普米語第一次在大洋彼岸的拉丁美洲迴響。他驕傲地告訴大家,自己來自中國一個僅有四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如詩中所寫,他要將自己的故事、家鄉的變化“豎在別人的眼前”。

“作為人口較少民族的一員,能夠見證偉大的變局、參與到偉大的時代,並將自己親身體會的中國故事傳遞到國外,我感到非常有力量。”魯若迪基說,除了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培育青年作家之外,未來自己還計劃嘗試小說和其他形式的文學創作,更好地展現普米族的歷史文化和家鄉在新時代的發展風貌。

我知道你

在看

TAG: 魯若迪基普米族詩歌民族麗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