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教授懟了一篇文章,結果被罵不能說話的哲學大師,結果

前段時間學術圈裡有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位教授發表了一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學術性的文章,是否能用“爛”這個詞來表述,但卻沒有人關心這位教授所寫的內容到底如何。

這位教授懟了一篇文章,結果被罵不能說話的哲學大師,結果

都說文物第一,武無第二,對他人的理論有意見,都可以去批判,相信如果康德在世,也會歡迎人們對他理論進行批評,但如果像韓東屏這樣的學者寫出這樣的文章,懟一個不能說話的哲學大師,就有些不公了。這位韓東屏教授自己也是研究倫理學的專業學者,出過一本專業著作《人本倫理學》。那麼我就結合他批判康德的文章以及他自己的理論,來看看這位韓教授的哲學水平。

韓教授為什麼說康德的倫理學爛呢,主要基於:

“一套理論,如果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錯誤的,就已經是一個有大缺陷的理論;如果它的系列觀點包括基本觀點也幾乎都是錯誤的,並且這些錯誤的觀點還存在相互不自洽的情況,那我們就只能說它是一套很爛的理論了。而康德的倫理學,經過以上兩個部分的分析可知,就是一個這樣的理論。它的研究方法和各個主要觀點,沒有一個可以直接得到肯定……”

而深究這種問題的原因,韓教授提出了:

“康德的倫理學之所以滿是弊病,乏善可陳,主要原因是認知上存在四個根源性迷誤:一是他獨斷事物現象背後的事物自身不可認知,從而凡遇說不清的問題就心安理得地歸於此,使理論喪失徹底性;二是他在否認道德的約束性不可能來自人的本性的同時,還徹底割裂了人的感性與理性的聯絡;三是他沒意識到理解既有道德的必要,並完全沒有對它的思考;四是他錯誤地堅信人服從道德,只為道德而做就是最有價值、最有尊嚴的最高理想。”

那麼韓教授說的是否有道理呢?

首先一個大前提,當你要相對客觀的批判一個人的某一個理論體系的時候,是不是要先嚐試去理解它們。特別是當對方是幾個世紀前的外國先人時,你不能要求他用一種現代的、你可以理解的母語,給你講明白他的理論,你必須要仔細的去排除掉語言的時代特色、個人風格以及翻譯問題,在真正掌握了內容之後再去批判。

韓教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不懂,所以你很爛”。

這個不懂體現在:

一、對康德哲學體系的不瞭解。

韓教授首先說——康德那裡,邏輯學屬於“形式的”“理性知識”,因為邏輯學就“單純是形式的純粹哲學”;而所謂“形式化”,不僅指沒有“質料”、沒有“某一物件”,也指“沒有經驗的部分”。所以,邏輯學就是沒有質料、特定物件和任何經驗的理性知識。

然後的出結論——既然道德形而上學是以道德為物件的,那它實際上就是“與某一物件有關”的有“質料的”“理性知識”,而不是“不涉及物件差別”的“形式的”“理性知識”,自然也不是“單純是形式的純粹哲學”,當然,也就無法提供不以“來自經驗的論據為依據”的“思想的普遍必然規律”。換言之,這樣的道德形而上學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經驗,一切屬於人學的東西的道德哲學”。

在這裡,想必韓教授是沒太仔細看過《純粹理性批判》,或者完全就沒看過。在康德的話語體系中,邏輯是有兩種,一種是純粹形式的,一種是先驗邏輯。純粹形式的不管判斷內容,只對輸入的進行判斷,而先驗邏輯則是具有一種先天的判斷基礎,其本身是要對結果負責的。

雖然在行文中,康德沒有明確提出這些,但只要瞭解《純粹理性批判》的人,就能明白康德的真正意思。

二、膚淺的文字理解

韓教授說康德的內容混亂——證據之一是,在康德那裡,“有理性的東西”不僅指人,還包括某些非人的其他東西。可他又在一處說:“有理性的東西,叫做人身。”

這個人身是翻譯過來的,原文是Personen,如果非要按照翻譯字面去理解,當然這會有矛盾。但實際上,康德應該是不想創造個新詞,只不過用這個詞來指代具有人的特點的東西而已。韓教授非要扣著翻譯的問題說這是康德的爛,明擺著就是自己不想去深入理解,而怪作者寫的不好。

在韓教授的批判文章裡,有很多類似的問題,除了翻譯外,還有說康德用詞混亂等等。首先在康德那個年代,沒有數碼校驗,一本書能夠流傳幾百年,中間有問題是難免的,而且康德的書多源自他平時的手記,有錯漏也是難免。我們現在的人讀古書,不能要求古人去把錯誤改了,而應該站在當今的位置,去努力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在此之外,關於韓教授說的方法性錯誤和觀點性錯誤,在此只針對方法性錯誤進行一個反駁,因為就觀點來說,是很難有客觀衡量依據,韓教授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覺得康德的觀點很爛,這就像我們喜歡郭德綱不喜歡于謙一樣,難以反駁。

在方法性錯誤中,韓教授說——康德的《原理》是從介紹他要用於此書的自創性研究方法開始的,這個方法就是不依賴任何經驗的單純形式化的形而上學。可是,這種研究方法真的存在嗎?康德又是否是在用它進行研究?筆者的看法是否定的。

首先,形而上學在康德這裡,並不是單純形式化的,這一點在《純粹理性批判》當中康德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康德的形而上學是批判的,也是先驗的。

其次,韓教授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就搞錯了康德的研究方法。道德形而上學與其說是方法,不如說是康德的追求,康德希望找到普遍的、絕對的不依賴於現實經驗得到的規律,這是康德的道德哲學的目標,並不是什麼方法。

方法康德自己說的很清楚:“我相信,我在這本書裡所採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從普遍認識過度到對這種認識的最高原則的規定;再反過來綜合地從這種原則的驗證、從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裡得到的應用的普通認識。”

韓教授所批評的康德道德哲學,或著說道德形而上學中實際上帶有經驗性的東西,這也是由於他不懂康德的形而上學,同時他也沒搞清楚康德的方法和目標之間的關係。

在對康德道德哲學的整體評述中,韓教授提出了四點:

一是他獨斷事物現象背後的事物自身不可認知,從而凡遇說不清的問題就心安理得地歸於此,使理論喪失徹底性;

二是他在否認道德的約束性不可能來自人的本性的同時,還徹底割裂了人的感性與理性的聯絡;

三是他沒意識到理解既有道德的必要,並完全沒有對它的思考;

四是他錯誤地堅信人服從道德,只為道德而做就是最有價值、最有尊嚴的最高理想。

就第一點來說,將事物分為現象和自在之物,這是康德引以為傲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是康德所有學說的基石。當然這一點是可以批判的,但如果不接受康德的這個假設,康德的哲學就無法瞭解,掀翻這個假設,也就等於徹底否定康德。但歷經這麼多年,人們持續不斷研究康德,並不是因為這個假設是對是錯,而是康德的理論體系和思考方法值得後人借鑑。

第二點韓教授這個問題本身就把人割裂了,康德認為道德源自自由,源自理性,而韓教授認為康德說道德不能源自人的本性,這時韓教授已經將人的本性定義為感性了,這裡他自己就已經割裂。另外,如果不用二分法去描述和表達,我們的觀點是無法進行清晰的傳達,理論也無法進行構建。科學就是以分類為基礎的,但不能說分類了就是割裂了,就像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講動物的特點就能割裂地球生態麼。

第三點韓教授實際上表達的是,康德沒有考慮歷史性的道德。這個康德一開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目標——“找出並確立道德的最高原則”,並且他認為這個最高原則不在經驗和歷史中,就沒必要去考慮了。如果韓教授想寫一本道德百科全書,那肯定是需要的。

第四點是一個純觀點性內容,可以說相信這些是康德的觀念,也可以說是他的理想,也正是有這種理想,他的火焰才能影響後來的哲人和普通人投身這種理想。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也說了,理想是沒有現實基礎的,韓教授想反駁也可以,他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想,但不能認為康德的理想就是錯的。

韓教授說康德獨斷,但在一些理念問題上,卻一口一個康德錯了,理念如果能分出對錯,就跟物理原理一樣,不需要哲學的加持了。

最後,我們可以看一下說康德倫理學很爛的韓教授,自己的倫理學表述如何,在《人本倫理學》中,他是這樣說的:

“基於個人全面自由發展就是個人的幸福所在,其實也是個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之事實,將人本道德原則按照其基本含義用於個人,就有這樣的要求:個人不僅要把自己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至善即終極價值或最高目的來終生追求,也要把它作為自我完善、自我實現和幸福來終生追求,努力做一個全面自由發展的人。並且在這個追求過程中,要有意識地使自己的全面自由發展成為實際上有利於一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條件。從這個對個人的要求出發,既可推出做人的規範,也可以推出做事的規範。”

在一篇評論中這樣說《人本倫理學》——

該書提出了確立道德原則的“六項條件”: 唯一性、以人為本、個人與社會目標的統一、品質規範與行為規範的統一、為社會提供“善的為人處事方式”。該書認為人本道德原則能夠成為唯一的一級道德原則。原因有三: 一是它符合道德原則的“六項條件”。二是它所涵蓋的兩個命題———“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至善”和“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其他一切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條件”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一貫性的價值訴求。三是它在實踐上具有普遍合理性。“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至善”具有普適性、綜合性、可行性和無限性,因而能被人們普遍接受。根據“六項條件”、“兩大命題”的逐步推演,該書建構了富有創意的人本道德規範系統。人本道德規範系統以人本道德原則為整個系統的根本原則。在個體道德規範子系統中,以“進取、和諧”為個體基本的為人處事方式,以“智慧、勤勞、擅創、勇敢、堅毅、樂觀”為為人的主要品質,以“平等、互尊、互利、互助、愛國主義、人類主義”等為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主要規範; 而在社會道德規範子系統中,以“為人而立、為人服務”為社會基本的為人處事方式,以“健壽、富裕、和諧、自由”作為社會建構、改造和發展的價值標準。至此,人本道德規範原則及其衍生規範就完整而嚴謹的建立起來。

韓教授的倫理學又有理論又能指導實踐,應該比康德高出很多。但通篇看下來,韓教授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康德所說的“定言命令”,韓教授說道德要這樣,不要那樣,智慧樂觀是道德,平等互利也是道德,韓教授站在道德的巔峰,給世人列出了一個清單,清單上寫著道德允許和禁止的事情,以及明確該如何教育培養道德。

康德在幾百年前,在宗教的束縛之下,所作的講道德決定權奪回到大眾手中的努力,被韓教授斥的一文不值,韓教授卻在另一端,收回了大眾對道德的自我判斷,想以自己的理論體系,為眾人樹立道德楷模,這就已經不是爛能評價的了。這就如同他批評康德一樣——不自量力。

TAG: 康德道德教授倫理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