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創作時間在1893年八月末至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創作時間在1893年八月末至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

該曲創作時間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且他本人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最成功、最得意的作品。

《悲愴》首演的時間是1893年的1月28日,而在首演後不到一個星期,柴可夫斯基便因為染上霍亂而死去,所以此曲又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創作時間在1893年八月末至

這首交響曲正如其標題一般,充斥著強烈的“悲愴”的情緒,曲中描繪了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和滅亡等等,否定了一切肯定、美好、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

柴可夫斯基在曲中還刻意的描寫了人們為生活奔波的情景,然後揭示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且無可避免,生活的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他所體現出來的這種情緒,正是反映了當時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

該曲雖然是標題音樂,但卻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特殊的個人感情描寫,而是以抽象的手法表現了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又名悲愴交響曲,創作時間在1893年八月末至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

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如同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

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最後的終結部以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行板式慢板。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

自始自終,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

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盪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

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洩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經擴充套件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淒涼片段。

本樂章在無限悽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悽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TAG: 樂章主題交響曲柴可夫斯基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