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髎穴養生功效

中髎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出自《針灸甲乙經》,足太陽膀胱經的第33個穴位。主要治療便秘,洩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 ,腰痛。

【中髎穴名解】

中,與其餘三髎穴相對位處中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下髎穴養生功效

【中髎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健脾除溼。

治法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中髎穴位位置圖】

中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處。

下髎穴養生功效

【按摩中髎穴位的作用】

緩解治療腰痛、便秘、洩瀉、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等。

【中髎穴的功效】

疏導水液,健脾除溼。

下髎穴養生功效

【中髎穴的穴位取法】

俯臥位,在第三骶後孔處取穴。

【中髎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便秘;配殷門穴、承山穴治療腰痛、下肢癱瘓;配關元俞穴、三陰交穴治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療便秘、腹脹。

【按摩中髎穴的手法】

中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透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針刺中髎穴的方法】

中髎穴直刺1-1。5寸。

下髎穴養生功效

【中髎穴的穴位解剖】

穴下為面板、皮下組織、骶棘肌、第三骶後孔。面板由第一、二、三骶神經後支的外側支臀中皮神經分佈。左右第三對骶後孔間距為29毫米,與第四對骶後孔縱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後孔,在活體,與第三骶前孔傾斜為70度。個體也有差別。

【中髎穴的主治疾病】

便秘,洩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腰痛。

中髎穴:便秘、月經不調、腰痛 - 艾艾貼百科

胃倉,屬足太陽膀胱經。胃,胃腑也。倉,存貯聚散之所也。胃倉名意指胃腑的溼熱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胃腑的溼熱陽氣,至本穴後,因受人體重力場的作用,溼重而熱的陽氣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溼熱陽氣屯留於本穴之中,故名。

【取穴位置】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位置】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肋下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經後支。

【功能主治】

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水腫,背脊痛。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生殖要穴——中髎穴-疾病防治-就愛閱讀網

【按摩中髎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腰痛、便秘、洩瀉、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等。

中髎穴的功效:疏導水液,健脾除溼。

中髎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便秘;配殷門穴、承山穴治療腰痛、下肢癱瘓;配關元俞穴、三陰交穴治療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療便秘、腹脹。

下髎穴養生功效

特效按摩:用雙手緩和揉壓中髎,以有酸脹感為宜,可治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

精準定位:在骶區,正對第3骶後孔中。

快速取穴:同上髎的取穴方法,此時無名指所指的位置即為中髎穴。

【編者按語】

人體共有上百個穴位,對於這些穴位不可能每日一一按摩,但只有對一些關鍵穴位堅持按摩,就會減輕或治癒疾病,在體能、精神方面也將會與日俱增。明日給大家講足太陽膀胱經——下髎。

下髎穴_下髎穴定位_下髎穴位位置圖_下髎穴養生功效 | 人體穴點陣圖

xià liáo

下,上下之下;髎,骨隙。穴在第4骶後孔中,居下,故名。

下髎穴養生功效

【下髎穴位位置圖】

在骶部,中 下內方,正對第4骶後孔中(圖⑤)。

【圖解下髎穴位的位置】

位,從骨盆後面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觸及一高骨突起(髂後上棘),與之平行的髂骨正中突起處即第2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其之間的凹陷即為第2骶後孔,然後把無名指按在第2骶後孔上,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等距離分開,食指尖處,按壓有酸脹感(圖⑥)。

【下髎穴養生功效】

清熱利溼,通調二便。主治腰骶痛,小腹痛,腸鳴,洩瀉;小便不利,帶下;腰痛。

【按摩下髎穴作用和好處】

【經穴養療法】

刺法:直刺0。5~1。5寸。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0分鐘。

推拿:點按法、揉法、指推法、一指禪法。

【穴位配伍調身祛病】

1。配氣海穴,主治腹痛。

2。配承筋穴、胞肓穴,主治腰背痠痛。

【特別說明】

針刺時,區域性有酸脹感。

TAG: 穴位下髎地部膀胱經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