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中的清代“倪氏民居”

本報記者 魏建軍

在巍巍秦嶺的南麓中段的陝西省鎮安縣歷經滄海桑田、朝代更迭,縣境內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有崖墓、石刻、古道路、古棧道、古建築等,這些歷史遺蹟凝聚著無比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其中一處清代“倪氏民居”,特點鮮明、儲存完整、規模較大、歷史有序。

秦嶺山中的清代“倪氏民居”

圖為“倪氏民居”屋頂的鳳凰雕刻

幾番遷徙 徑術傳家

鎮安縣鐵廠鎮倪氏黃龍支系為宋末紹棠公之子南淑公後裔。據史載,始祖源於山東,曾遷徙豫、皖、蘇、鄂等地,來陝西前原籍是湖北武昌府興國洲安酆鄉永福星靈泉保北山莊。

倪氏二十四代孫世昌根據相關族譜研究發現,倪氏族人為擺脫水患與貧困,第十八世祖嘉泮公25歲(1758-1828)於清朝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3年)隨父啟銳公(1730-1806)與溶、滸、淟、汰四弟由今湖北陽新縣老家遷陝。初始居興安(安康市富家河村),不久又遷至鎮安水田溝(今青銅營口村)居住長達30餘年。

由於人口增加,地理條件受限,嚴重影響後裔的生存與發展,泮公後與二、四、五弟相商,決定再次攜同五弟並家眷於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尋找新的發展地。

他們兩翻燕子山,經和平、兩河、螞螂坪沿河而上,遇三里峽之阻,即穿黑溝、越陰坡山,終於發現地處秦嶺南麓,位於鎮安縣城東部65華里處的一條小山川,順道東西狹長約20華里,地勢酷似船形,兩端東連芋園鋪、西鄰鐵廠街。

分水嶺、渭南嶺二嶺為山川東西天然屏障,川中有小河蜿蜒自東向西流去,傳說“此地深蘊天地靈氣,福地也”。河兩岸原有幾戶人家早期開墾有少量零星耕地,明清以前川中人煙稀少,森林茂盛,植被長綠,重山疊影,氣候宜人。曾有墨客讚美這裡“東水西流天工巧,南環北拱地造奇”。

倪氏先祖認為在這裡發展農耕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最早落住下川九間房。從此,他們在開發中勵精圖治,滄海桑田;在繁衍生息中,傳承始祖創立的氏族家訓。這就是倪氏黃龍支系的前身。

秦嶺山中的清代“倪氏民居”

“倪氏民居”為陝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世事如煙 繼徒安業

現存的清代“倪氏民居”分三處,一處坐落在黃龍鋪下川黃龍河北岸,曾是鎮安縣四大家族倪氏倪海鯤的宅居,佔地30餘畝,為一座園林式建築宅居,至新中國成立時已歷4代人。現存房屋35間,前廳面寬5間,兩端為左右庭院偏門,構成了三門並列式庭院結構。

三個大門的門額上各嵌一塊石質牌匾,正門匾額上刻“徑術傳家”,東門匾額上刻“雲獻吉祥”,西門匾額上刻“星聯福壽”。前廳兩側為稍間,其上為木閣樓形式,置於木梯上下;前廳與正房和東西廂房形成天井式迴廊,院內地面用條石蔓鋪設,並配有地下排水道設施。正房面寬五間,簷廊兩端有門道與左右庭院連通,左右庭院呈南北長方形,房屋稍低於正院,組成橫向庭院式格局建築形式。倪氏大院是鎮安現存最為完整的清代民居,部分清代傢俱尚存,2008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嶺山中的清代“倪氏民居”

圖為“倪氏民居”天井

第二處位於鎮安縣鐵廠鎮新民村一組的倪加泮民居,坐西朝東,為一進院式“四水歸堂”的清代民居建築。前房面闊三間寬16米、進深6。5米,硬山灰瓦頂,簷口飾滴水瓦;明間前後貫通為過道,石質門框,石門墩,門額上嵌有匾額,簷廊有明柱,間裝置六扇木板門,上方為閣樓式。

第三處為位於鎮安縣鐵廠鎮新聯村二組鎮安至山陽公路北。該院落坐北朝南,由前廳、天井、東西廂房和後堂組成。前廳硬山灰瓦頂,橫脊施蓮花紋瓦件,保留部分滴水瓦;東西山牆兩側有彩繪,山牆前簷施封火牆,前簷墀頭有動物彩繪圖案。

祖墓猶在 山寨殘存

秦嶺山中的清代“倪氏民居”

圖為倪家寨遺址

在鎮安縣普遍流行圜丘、魚脊丘帶石碑樓的土葬墓,不少碑樓上記載墓主人多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遷徙而來。文獻記載,明清政府曾組織湖廣地區大量民眾遷居貴州、四川,鎮安這些祖籍湖廣的民眾是“湖廣填四川”大移民形成。

其中,倪氏家族唯一其中代表家族,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記載:“倪氏,祖籍湖北武昌府,後遷居此地。”

與此同時,倪氏家族還在鐵廠村修建了倪家寨。倪家寨遺址位於鎮安縣鐵廠鎮鐵廠村四組南高山之巔,大致呈長條狀,西北向東南延伸,兩側窄小,中間稍寬,南部寨牆沿山脊搭建為弧狀,整座寨址長約70米、寬約10-30米。

寨址四周為寨牆,由塊石和片石幹扎壘砌搭建,內填夯土,殘高1。50-3米。寨牆均為上下兩層,下部石牆壘砌寬厚,寬約1-3米不等,於其上另築較低矮且狹窄的石牆。在東南牆外側下方砌築一半弧狀石欄,西邊靠近南端有一排牆朵列於石牆上方、寬1米。其旁有一寨門,為拱形門,四周塊石幹扎壘搭建,高1。94米、寬1。60米,儲存完好。該寨址屬於清末民初黃龍鋪倪氏大家族所築。

現存的三處“倪氏民居”和倪家寨遺址對研究陝南地區古代建築具有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安心 稽核:楊勇

TAG: 倪氏鎮安縣民居鐵廠前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