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廣東潮汕地區歷史悠久,其先祖多數由中原各省先遷至福建,再由福建遷至潮州府,有“潮汕人,福建祖”的說法,因此潮汕農村民居建築風格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又歷經數代相沿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從選址上,由於韓江、榕江、練江三江貫穿,溪河密佈,村寨多臨水,先祖在創村立寨時,總是依山朝水,這樣得天獨厚,注重人與自然緊密結合,以祈求人丁興旺,子孫昌隆。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民居以建築群體組合,形成幾個較固定的格局,有“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九龍吐珠”、和“百鳥朝鳳”等。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州府志》記載:

“潮人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宗嗣,崇配食,重祀田”。

一個鄉村,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建立大祠堂(整個宗族共有的),因此,大宗祠便是一個鄉村的中心,其它各種建築環繞大宗祠而建。通常是大宗祠左右為小宗祠(即私祠),小宗祠通常有左右火巷(又稱花巷)和厝包(後包),小宗祠從三面護衛著大宗祠。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宗祠的外圍便是一座座重疊相連的“下山虎”三合院和“四點金”四合院,對於未臨近溪河的鄉村都會在村前挖一個大池蓄水,民居前也會留一片大陽埕,陽埕與池塘之間有一面堅固的寨牆,在合適的位置設定寨門。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村落,這樣的村落從風水角度看是講究納氣聚財,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生活的需要而建,古代是農耕社會,大陽埕可以用來曬農作物,池塘方便於日常取水或是洗東西,寨牆具有防盜的作用,可見是非常科學的。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人比較信仰,榕樹在潮汕人眼裡是“神樹”,起辟邪作用,因此在潮汕鄉村幾乎都有種植榕樹。其樹齡往往與創鄉的歷史相接近,潮汕方言中有“前神後竹”的說法,潮汕話神與“剩”諧音,“竹”與“得”諧音,意味著年年有剩餘、有收穫,反映人們的的美好願望。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一個鄉村的建築風貌可以側面反映一個家族的興衰,祖宗的榮光,子孫的昌盛程度。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建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住宅的建築模式也隨之改變,人們的居住條件也越來越好,曾一度興起建造一般的土木結構平房。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建築風格,到處皆是濃濃的鄉愁!

自從改革開放以後,鄉村逐漸轉化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新世紀特別是近十多年,農村住宅建設城市化,許多農村的民房建設成為現代化生活小區,這是社會的進步!

祠堂、古屋、古榕、池塘、寨牆等是鄉村美麗的構圖,處處洋溢著濃濃的鄉愁!

TAG: 宗祠鄉村潮汕人潮汕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