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工程大壩的庫首,這裡東與夷陵區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接壤,西臨巴東縣,北接興山縣。這裡不僅有舉世無雙的三峽風景、山川秀美的高峽平湖、清幽迷人的泗溪生態園區,還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民族和親使者王昭君的故鄉。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在秭歸縣鳳凰山完成了三峽庫區最大的地面文物復建工程——鳳凰山古建築群。這片古建築群包括歸州古衙門、江瀆廟、青灘水府廟、屈原故里牌坊、屈原祠、屈子橋、紫光閣等古建築及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被稱為中國地面文物復建博物館,現已成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古民居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分量,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群。三峽地區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地,是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其民居建築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多變的風格。同時三峽地區的建築也充滿了強烈的山地和水域意識,形成了峽區獨具特色的人文地標景觀。今天我們就走進這片被稱為“新灘古民居”的民居區,領略古老的峽江古民居的建築魅力。新灘古民居群大都修建於清代,流傳至今,每幢房子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建築特色。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鄭萬琅老屋,清代建築,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鄭萬琅是清末當地有名的秀才,於2002年復建在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坐南朝北,四合院式佈局,單簷硬山灰瓦頂,五花封火山牆,由前廳、堂屋、廂房和仿木結構牌樓式門、窗構成。前廳為抬梁式構架的三開間兩層,一明兩暗;天井兩側廂房各一間,均為兩層;堂屋同樣是三開間,一明兩暗。經布展成為蒙館,展示古代私塾教育的場景。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鄭啟光老屋,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於2003年復建在鳳凰山。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為磚木混合結構,四合院式佈局,由前廳、天井、後堂、廂房及配房組成,五花封火山牆,單簷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它是三峽地區建築風格的代表之一。復建的鄭啟光老屋經布展成為“羋繡館”,是三閭刺繡的非遺傳承陣地。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鄭韶年老屋,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於2002年復建在鳳凰山。坐西向東,為磚木混合結構,兩進四合院式佈局,由前廳、堂屋和左、右廂房等單元組成,單簷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廳明間為抬梁式構架,廂房各一間為磚牆承重,其餘為穿鬥式構架,門廳為雙柱單間樓牌坊式門,五花封火山牆,也是三峽地區建築風格的代表之一。復建後的鄭韶年老屋,經布展成為“青灘民俗館”展示三峽地區的非遺物質。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透過眾多的古民居參觀可以清晰地瞭解三峽地區的古民居建築結構。以磚木為主,主體梁多為穿鬥式、招梁式;兩側山牆多為風火山牆式,造型變化多端;屋面以硬山頂式,蓋以小青瓦,瓦頭用白灰堆塑成四葉花瓣、卷草花紋等;老建築的裝飾圖案主要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民居紋飾多以漢代卷草如意雲紋,龍鳳裝飾,有騰雲駕霧倒海翻江之勢,也體現沿江居民對長江的親近和敬畏。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巴、楚、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多元多變的建築風格,秭歸古民居

TAG: 古民居復建三峽地區老屋前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