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北京的顏色?

北京城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800餘年的建都史,作為今日中國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

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座城市應如何為自己確定整體“色調”?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王劍英

什麼是北京的顏色?

北京故宮

“紫禁城的紅牆、金色的琉璃瓦、深紅的廊柱、墨綠的古柏、漢白玉的雕欄……這些色彩總是異常分明。”這是老北京城留給魯迅先生的色彩印象。

城市色彩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氣質與魅力,是城市個性的表達,並見證其獨有的歷史記憶。如何形成色彩豐富又統一和諧的城市色調,考驗著管理者的能力,也是衡量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指標。

北京城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800餘年的建都史,作為今日中國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座城市應如何為自己確定整體“色調”?

日前,北京給出了官方答案:丹韻銀律。

“丹韻銀律,這是北京這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大氣,渾厚,很美。” 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所長宋建明這樣評價,他是我國城市色彩規劃領域的先行者,也是這四個字的重要貢獻者。

何為丹韻銀律?

8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從北京歷史、人文、地理、民俗等角度出發,經過大量現場調研,梳理和提取出城市關鍵色譜與色域,確定北京城市色彩主旋律為“丹韻銀律”。

何為“丹韻銀律”?

《導則》解釋:從色彩學的語境看,它由“丹韻”引導的紅色系與“銀律”引導的灰色系兩大色系構成;從現實景觀的視覺感受來看,“丹色”之暖與“銀色”之冷和諧交融、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構成了北京城相得益彰的色彩主基調。

“丹韻銀律”是宋建明和他的色彩團隊的心血結晶:2018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邀請多個專業團隊為北京城市基調與多樣性進行多領域的願景研究,最終成果凝結為“望山親水,兩軸統領;方正疏朗,莊重恢弘;包容創新,古今融合;丹韻銀律,活力宜居”,彰顯核心內涵的32個字中,宋建明團隊貢獻的就是“丹韻銀律”。在這四個字的背後,是18675張調研照片、231次現場比色和上百份實樣採集。

“北京的色彩辨識度非常高。”宋建明說,“80%以上色譜都可以歸納到這兩個大的色調結構裡。”

在他的闡釋裡,“丹韻”由多組典型的紅色系構成:紫禁城的紅牆、皇家的朱柱紅門等,還包括傳統建築的磚紅、醬紅、深紅乃至褐色所構成的濃重的紅色系;其次,北京的土壤呈現出豐富的橙紅褐色系,這些土壤的微粒長年隨風飄浮,附著於建築物和植被之上,使整個京城景觀呈現出一種微“丹味”的暖色調;其三,來自當代城市“自發”的色彩,最近30年來,北京城市街道與建築外牆被反覆地塗裝成濃淡深淺不一的紅色系。

“銀律”則由多組灰色系組成的,其根源可從傳統四合院和衚衕的灰色系開始追溯,這是傳統歷史風貌特色片區的民宅色調。當代建設的大量以石材為主體的建築,顯示著不同明度不同冷暖的灰色系。近年來城市建築大量使用新材料,如玻璃幕牆、鋼結構,以鳥巢、國家大劇院等地標性建築為代表,慢慢形成了以可用銀色系概括的另一個主要色調。

“高科技是重要的時代推手,會導致城市風貌發生變化,色彩規劃好比城市風貌的‘化妝師’,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趨勢。”宋建明對《瞭望東方週刊》表示。

《導則》對北京城四個不同年輪階段的色彩風貌作了這樣的表述:新中國成立之前為“紅黃金碧、灰瓦素城”,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為“暖韻低豔、大城經典”,改革開放至2000年為“丹色米調、晶石交輝”,2000年至今為“銀灰清新、熠城彩市”。

《導則》分為技術導則和標準色譜兩部分,宋建明稱,“相當於為北京城市色彩的使用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現在還在發展過程中,希望往丹韻銀律的方向進行引領,慢慢把一些非主流的又顯干擾的雜色剔除掉,色彩主旋律就更明顯了。”

什麼是北京的顏色?

北京鳥巢

古都五色系統

為城市提煉色彩基調、進行色彩規劃,其背後有著嚴謹的科學考量。

宋建明告訴本刊記者,首先需要了解大自然的色彩,包括土壤的色系、植被色彩的狀態、日照和四季色彩的呈現等,“這是自然賦予這座城市的底色”。

他打比方說,與北京的土壤顆粒呈“丹味”不同,杭州的土壤以黃土和灰土為主,整座城市建築上有一層薄薄的灰色粉塵。此外,杭州水資源豐富,冬天都能呈現出綠色,有一種溫潤的氣質。

“要了解人文色彩因素,釐清文脈,不同時代的建築是重要承載體;包括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等,都需要考慮,挖掘它們與色彩的關聯。”宋建明說,北京的皇家氣魄、渾厚博大,杭州的粉牆黛瓦、詩性空靈,都能從色彩基調中反映出來——2005年,他為杭州提煉的城市色彩主旋律為“水墨淡彩”。

據瞭解,國內有不少城市色彩規劃的經典案例:如澳門的“丹青交匯”、南京的“梧桐素彩”、襄陽的“古雅灰紅、清淺秀墨”、西安的“黃韻銀律”等。

《導則》編制的直接原因是2017年釋出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出:要加強城市色彩管控;對建築、設施、植被、路面等提出色彩使用指導意見,發揮城市色彩對塑造城市風貌的重要作用。

其中尤為提到:“充分汲取古都五色系統精髓,規範城市色彩使用,形成典雅、莊重、協調的北京城市色彩形象。”

何為古都五色系統?

北京中山公園的主體為社稷壇,原是明清皇帝祭祀社稷神的地方,其中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鋪設了五色壇土,俗稱五色土,由各地納貢而來,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時代,禮教制定規制的時候,將五行“木火土金水”與五色“青赤黃白黑”相對應,同時又與“東南中西北”逐一對位,這樣的顏色系統稱“五方正色”。

明清時期,北京城呈中心放射狀,沿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城市色彩由正色而間色,體現了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如明黃色是皇家御用色,是君權的象徵;故宮的屋頂為黃琉璃瓦,王府、壇廟大都為綠、藍琉璃瓦,民居的屋頂則為灰瓦。

自2008年起,北京建築大學教授陳靜勇帶領團隊對北京老城地理色彩進行系統研究,歷時8年,為歷史文化街區提煉出五個主題色——“青赤黃白灰”。據他介紹,《總規》中的古都五色系統指“青赤黃白黑”,而“青赤黃白灰”則是在歷史街區層面對“古都五色”的詮釋,對應著“雅、典、莊、和、靜”的色彩風貌五映像。

傳統中軸線是北京極具色彩韻律的所在,富含“青(天壇)-灰(前門)-白(天安門廣場)-赤(宮牆)-黃(宮瓦)-灰(鐘鼓樓)”的色彩秩序。

針對中軸線,《導則》亦提出了相應的色彩引導建議:中軸線的色彩控制力求塑造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色彩氛圍,打造活力多樣的中軸線色彩空間,透過控制組團色彩形象,強調組團色彩特徵,延續歷史文脈。

一場關於“灰”的討論

“北京對色彩規劃非常關注,政府層面的力度相當大。”宋建明這樣評價。

2000年,北京第一次提出“複合灰”的城市色彩建設構想,在當時的中國,城市色彩這一概念還是個新事物。

其背後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北京市政府釋出檔案,主要針對城市道路兩側臨街和重點地區的建築物、構築物外立面進行清洗和粉飾。這項“家園面子工程”得到京城百姓的熱情響應和支援,兩個月內,共清洗、粉飾臨街建築物700餘棟。

但由於對色彩設計重視不夠,粉飾過程中出現多個五色樓、七彩樓,與周邊環境很不協調。某街道為使小區更加漂亮,將臨街居民樓外立面刷成了寶石藍色,遭到居民強烈反對後,被改為橘紅色。

此事引發專家和政府關注,很快,官方出臺了《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面粉飾推薦色樣》,提出“北京城市建築物外立面粉飾主要選擇以灰色調為本的複合色,以創造穩重、大氣、素雅、和諧的城市環境”的原則,但“灰色調”的提法再度引發熱議——部分市民認為這一顏色不夠現代、活力不足、缺乏某種愉悅感,甚至有網站發起討論“要不要灰色的北京”。

當時政府相關負責人特意向公眾解釋:以灰色調為本的複合色並不是一種單純色,也不是傳統的灰磚色,而是現代的、複合的色彩系列,包括紅色灰、藍色灰、黃色灰等各種顏色的“彩色灰”。

對城市基本色調的大討論從北京蔓延至全國。當時業內專家評論:此事表明我國的城市建設“已告別了單純的蓋樓時代,標誌著城市色彩意識的覺醒,北京給全國城市建設開了個好頭”。

2008年北京奧運會發布的專用色彩被視為在國際舞臺上塑造北京形象的經典案例,其色彩系統分為中國紅、琉璃黃、國槐綠、青花藍、長城灰和玉脂白。

其中,關於“長城灰”部分如此闡述:蜿蜒起伏的萬里長城和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是北京城傳統建築景觀中的重要標誌色;灰色是北京奧運色彩系統中獨具魅力的元素;萬里長城那深沉的灰色,讓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經歷了滄桑鉅變的民族正以冷峻的思考、全新的姿態走進一個嶄新的時代。

近年來,北京大力進行老城衚衕更新,但過程中曾出現過“色味變異”,比如,原本衚衕的灰磚牆面由一組複合的灰色構成,但有的施工方在牆面單一塗上灰色塗料,或者在牆面貼磚,導致顏色和質感“不對味”。

針對這一現象,《導則》建議在傳統建築修繕過程中,保持建築的原有用材、用色特徵,避免出現冷灰色替代暖灰色、單一顏色材料簡單覆蓋的現象發生。

巨大的發展潛質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建築外觀色彩,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性格、居民的喜好,甚至文化上的追求。”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伊利爾·沙裡寧曾這樣說過。

城市色彩規劃可追溯到19世紀的都靈城市色彩計劃:都靈是義大利極具藝術氣息的古城,市政府委託當地建築師協會對全城色彩進行全面規劃與設計,經過近50年的研究和實踐,於1845年釋出“城市色彩圖譜”,以此作為建築粉飾的參考,“都靈黃”成為這座城市的主色調。

在亞洲,日本在城市色彩規劃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上世紀60年代,東京為迎接奧運會的舉辦,大興土木,在街道與建築上大量使用高豔度顏色和強烈對比色,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閃爍,令人眼花繚亂、心緒煩躁,後來政府委託日本色彩研究中心進行色彩規劃,以“煉瓦灰”這一主色調對城市色彩進行規範,度過危機。2004年透過《景觀法》,將景觀建築色彩納入法律體系。

尤值一提的是,大阪於1995年出臺政策:在城市規劃審批中增加了“色彩規劃審批”專項,相當於色彩擁有一票否決權。

相比而言,中國的城市色彩規劃僅20餘年,目前仍屬於前沿學科,但已經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質,正呈現出後來者居上的態勢。

據宋建明團隊的統計,截止2019年5月,國內做過色彩規劃的城市有近200座,以省份密度分佈而言,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位居前列。

1993年底,宋建明第二次赴法研究色彩歸國,被許多單位邀請去作色彩規劃與設計的講座。“城市色彩竟然也是問題?在當時這是大部分人難以理解的。”三年以後,他接到了第一個色彩專項訴求:為深圳華僑城“歡樂谷主題公園”做專題色彩規劃與設計,“這大概在國內算是開了先河”。

進入本世紀,城市色彩的需求慢慢升溫。20多年過去,他和團隊接手的色彩規劃專案已超過100項,包括城市及片區,乃至鄉村與海島,形態越來越多樣,訴求越來越高;還完成了國家級課題“中國城市色彩規劃方法研究”,編制國家“江南水鄉色彩標準”。

“這些年來,色彩專業人士與城市管理的覺醒者聯手攻關,積極實踐,已現端倪。中國城市色彩的經驗越來越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宋建明說,“當下,我發現國人已經到了從關注物質價值到向精神價值品鑑轉變的階段,越來越重視城市美學品質價值和家園意境的意義。色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受到各方重視。”

但他也表示,城市色彩規劃當前還受制於國內學科分野過於狹窄的影響,比如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屬於工學,色彩設計屬於藝術學科,加之我國美育與色彩學教育的不足,因而社會民眾的審美意識、品鑑能力與審美價值的判斷力都有待提升。

“城市是一個複雜的巨構體,其品質、品位標誌著城市的文化與文明的發展水平。隨著‘美麗中國’成為國家發展的偉大願景,我希望‘城市色彩規劃’由工學與藝術學等相關學科聯動來尋求更大的突破。”宋建明說。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AG: 色彩城市銀律北京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