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文/魏志祥 圖/蘇海利

張家灣是竹峪鎮民主村的一個生產小隊,處在秦嶺北麓腳下丘陵地帶的半山腰上。民主村解放前叫上鬧莊,一九五八年前後改稱民主村,這個村名現代氣息濃,無論如何和這裡的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沾不上邊,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平原上的新農村,實際上它就是方圓二三十里都知道的槐樹溝一帶,相傳這裡河道溝底曾經長有一棵枝幹兩摟粗的古槐樹,它的樹冠佔地半畝,虯枝飛雲,樹上棲息有國家一級保護鳥一一朱䴉,後來年久枯死腐朽,偶遇雷電被焚,雖無槐樹,但槐樹溝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村因樹得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啞柏、青化、四屯一帶的群眾常常去槐樹溝割柴擔草,淳樸的槐樹溝人為外鄉人提供宿住和寄存車輛,竹峪群眾從槐樹溝進秦嶺跑南山砍木頭。槐樹溝的名字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在古人的認知裡:槐樹是科第吉兆的象徵,官宦人家才有資格栽植槐樹,槐樹還具有遷民懷祖的寄託,代表吉祥、興旺、安泰之意,如果把民主村改叫槐樹溝村更能接近“竹峪個個山谷”的本意,讓外界的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青山綠水,樹木蔥鬱,吉祥如意的美麗山村。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週末,陪同竹峪鎮的兩位領導幹部來到槐樹溝村的張家灣實地探訪。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樹林是張家灣翠綠的肌膚。早在生產隊的時候,這裡就分佈著面積不等的八個洋槐樹林,面積過百畝,是天然的放蜂場地,也是群眾做飯燒柴草的重要來源之地。每到陽曆四月中旬,洋槐花開,一簇簇,一串串,一掛掛,壓彎枝條,像一串兒舞動的花燈。洋槐花色純白,花蕊的部分卻透著點兒明黃,綠影婆娑,微風吹過,空氣中瀰漫著特有的香甜。眼前又新添了白楊樹林,國槐林,紅葉李林,雪松林,法桐林,一片連著一片,枝幹茂盛,綠葉茂密,蔽日遮天。梧桐樹、楸樹,偉岸挺拔,是樹中美男子;柿子樹、核桃樹雍容華貴,是樹中美少婦。這裡就是個天然的植物王國,草木葳蕤,鳥語花香,到處都是流淌的、奔放的、欣欣向榮的,富有彈性的綠。路邊的青枝綠葉,嫋娜娉婷,柔美養目,就像一位美麗的綠衣仙子,水袖舒張。綠如懸空的霧,新綠,草綠,嫩綠,翠綠,墨綠,綠隨山坡起伏盪漾,山坡也因綠而顯得蔥蔥郁郁,整座山村就是一塊被綠色包裹的肥碩的翡翠。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綠樹把村莊壓矮了,村莊藏匿樹下。我們沿著清幽曲折的生產小徑漫步而行,幾乎是從綠蔭下邊經過,彷彿徜徉在一片綠色海洋裡,那綠色濃郁欲滴,讓你不禁迷了雙眼,染了周身,還醉了心智。人成了活動的樹,樹也成了靜立的人。綠鎖住了村莊,抬頭看不見天,而是一張巨大綠緞幔。單層的,透嫣嫣的黃綠;雙層的,濃淡交織;立體的,海一樣深。樹葉的縫隙中投下點點斑斑的光影,不規則灑在地上。李書記一眼發現了路邊樹叢中的皂莢樹,皂莢樹皮皺崢嶸,虯枝斜飛,樹葉翠綠,樹身周長需兩三人合抱,大概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小時候,我們常在樹下乘涼,採摘皂莢洗衣服。柴草已將主杆包圍,樹幹一側已老化朽枯,嚴重威脅著古樹的生命,再不保護搶救,一旦遇火,古樹必遭殃。李書記忙拿出手機拍照,並打電話讓鎮上負責的工作人員明天立即勘測登記,清理隱患,並做好防護圍柵,一棵古樹就這樣又獲得新生,它是山村歷史悠久的象徵,是張家灣的風脈。出村進入田野,回首仰望,綠色是山村的外衣,綠色是靈動的,有生命力的,充滿活力的。蟬噪林愈靜,鳥鳴村更幽。進入張家灣這世外桃花源,天然氧吧中,都市喧囂中的紛擾在這一刻被沖刷殆盡,一顆焦躁的心也被洗滌得澄澈明淨,獨享這難得的靜謐,讓靈魂也有棲息地。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張家灣是鳥的天堂,自然的伊甸園。這裡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小鳥,在這片開放的音樂大廳裡放聲歌唱,翩翩起舞,曲曲悠揚悅耳,首首回味無窮。啁啾鳴啼,唧唧啾啾,清脆的叫聲不絕於耳,天籟之音,節奏歡快,穿透力強。小鳥跳躍飛翔,呼朋喚友,歡快開心,無憂無慮,不知疲倦。畫眉嘹亮,黃鶯婉轉,鐵蓮夾嘀哩嘀哩,布穀鳥咕咕咕咕。遠處還傳來“算黃算割”鳴叫聲,提示收割麥子要及時。順著“呵呵”的聲音尋去,只見森林衛士啄木鳥在專心的為樹木捕捉害蟲,麻雀成群在樹枝上跳躍,嘰嘰喳喳鬧成一片。樹枝上一隻小巧玲瓏的鳥兒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它振翅懸停,眼睛紅紅的,背上的羽毛和腹部的羽毛米黃色,光滑柔軟,脖子前面的羽毛更像一條領帶,它用小喙時不時的梳理著自己的羽毛,同行的李主任抓拍成功,分享在朋友圈。又一隻不知名的小鳥,獨自在樹叢中騰挪遊蕩,體態小巧,嫵媚羞澀,羽毛紅黃相交,小爪玲瓏,我正要抓拍,一隻可愛的小松尾從樹梢躍過,小鳥受驚“撲稜稜”飛走了,鑽入樹林深處,我遺憾了半天,小松尾這麼不給我面子。這裡紛飛不羈的野生鳥兒,不用提防網捕和獵手,這裡的群眾和鳥類和諧共處,同享自然!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鳥是人類的朋友,鳥類對棲息地要求苛刻,鳥類聚集的地方,必定是環境生態優美的地方。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土屋是張家灣原生態居住場所。人類從洞穴居住到建房居住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土木結構的房子已經被磚混鋼混所代替,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新農村升級換代的勁風下,農村土木結構的房子幾乎消失殆盡,然而在這個森林村中還藏著二十多座土木結構的房子,從房屋外牆的煙薰火燎痕跡不難看出,它櫛風沐雨,飽經風霜,老態龍鍾。土屋沒有磚混結構牆面的華麗,牆壁全是胡基壘成,厚重而穩固,外面覆於泥草,平整光潔,環保而無甲醛,土牆散發著淡淡的泥土味,土炕保留著悠悠的溫暖,住在這裡,冬暖夏涼,睡在土炕上,也無失眠之困擾。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旅居住土屋,身心皆舒暢。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在幽靜的村子轉了一圈,來到自家老屋門前。房子年久失修,周圍還是土路,唯院子的竹林蔥蔥郁郁,我正為沒有修繕房子和打水泥路而尷尬,李書記卻說,這才是原生態,接地氣,保持原貌最有開發價值,走在土路上面人舒服自然,住在土屋人長壽健康,這裡開民宿得天獨厚,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門前洋槐樹丫枝上,有三個喜鵲窩,兩隻嘴尖尾長黑羽毛的喜鵲在樹上合唱,喀喀喀,喀喀喀,熱情打招呼。一隻麻野鵲站在屋脊上也來助興,看來喜鵲是歡迎主人和訪客的到來。屋簷下的小燕子把空氣切開一個縫隙,在天空不斷變化飛翔捉蟲的姿勢,也為客人表演空中雜技,困了就在老屋旁邊的電線上休息,簡直成了一幅完美的五線譜。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越過新建的環山公路,從老屋後面小路開始爬坡道,陽光燦爛,風兒溫暖,天空蔚藍,路邊野花遍地,蝶舞蜂繞,雜草叢生,小草幾乎吞噬了小徑。颼一聲,一隻紅腹錦雞鳴叫著從料漿石灘旁的麥地衝出。三個人在氣喘吁吁中到達雙冠山,這兩個小山包,草木崢嶸,山體渾圓,被綠樹包裹著,像兩個超級大蘑菇,又像兩個美麗皇冠,故名“雙冠山”。山頂上有一個天坑,既像隕石坑又像戰爭防禦壕溝,最接近事實的是,這兒和擂鼓臺一樣,是西周訓練盩師的基地。小時候頑皮,和村裡小夥伴分成兩個派打土仗,守方爬在天坑裡阻擊,土塊是武器,天坑當掩體,常常躲過土彈的襲擊,也是最後勝利一方。聽老一輩人講過,早年山頂上還建有“魁星樓”一座,煙雨風雲,年久損毀,早已無影無蹤,過了雙冠山如果繼續爬坡就到了宴家梁,這是上宴家梁的另一邊通道。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站在雙冠山,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左顧右盼:東接張龍村黑溝水庫,和火龍山周城隔空相望,東南和翠峰青山,安樂山石佛寺相連,南邊和晏家梁山脈緊緊相接,西邊和泥峪河口擂鼓臺遙相呼應。站在雙冠山上,可眺望渭北楊凌武功扶風岐山興平五縣,鳥瞰渭河平原;可仰視秦嶺,凝視太白。腳下便是新修的環山公路,蜿蜒盤旋通向遠方。一路同行,暢所欲言,李書記開發槐樹溝的藍圖構想,讓人遐思飛揚,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祈盼。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相約槐樹溝,打卡張家灣,暢享生態之美。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周至:森林中的村莊一一張家灣

作者簡介:魏志祥,啞柏中學教師,陝西省作協會員,周至縣作協、李二曲關學思想研究會理事。著有長篇小說《青山鎮》、《昌公塬》,近年來在各類微信平臺發表散文六十餘篇。

TAG: 槐樹張家灣雙冠羽毛土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