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師家溝是我們先前去過後最想讓暖看的三處地方之一,餘下兩處是丁村和湘峪三都古城,原因簡單,都屬於藏在山西深處的有著精美民居建築的村莊,目前還沒被過度開發,基本保持著原始風貌。尤其是師家溝和三都古城,人們提起時總愛用“被遺忘的”來定義。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得知師家溝還是在寫《圖說大同民居》的時候,查閱大量資料,這個被建築專家稱為“天下第一村”的清代晉商窯洞民居群落便躍入眼簾。第一次成行是在2012年深秋,從霍州市區出來,轉道去汾西縣東南面的僧念鎮,中途即路過師家溝。據當地人說,現在的路是新修的柏油路,去師家溝容易了,以前坑坑窪窪不好走。在我看來,現在也很不容易,盡是盤山路,一會兒就得和一輛運煤車“狹路相逢”,心總在嗓子眼兒提著。當老馬“苦盡甘來”,在師家溝精美的民居前手舞足蹈,連說一定讓暖來看看時,我心裡真的是牴觸的,不想讓孩子冒這個險。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但是,兩年後我們還是帶著暖來了,路還是那條路,但民居建築魅力實不可擋,上一次意猶未盡,念念不忘,這一次,又來了。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追述師家溝古村的歷史要從哪裡開始呢?遠處可以說到汾西之地的新石器文化和龍山文化,如果從近處說起,那就是師家溝主要建築形成時期——清代中期了,正是山西晉商文化鼎盛時期。每一處歷史古蹟的形成,都應該在時間軸上尋找成因,這似乎是研究民居時應把握的一個基準。另一個基準即是地理成因吧,好古宅一定佔著好風水,這是風水學,也是建築科學。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師家溝村地勢北高南低,南邊臨溝,避風向陽,古老的窯洞院落依山就勢伏於向陽的山坡上,層層相錯,互不遮蔽,于山嶺中奪目生輝。村莊南面坡勢低緩,漸漸與河相接,視野開闊,遠山如黛。可惜現在河水已漸乾涸。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毋庸多言,師家溝村落有著很重的晉商民居痕跡,村中最著名的師家大院,始建於乾隆年間,經過四朝加蓋擴建,成規模氣候,共有大小院落三十餘座,包括民居、祠堂、商鋪、廟宇等。站在遠處觀這個建築群落,好像呈風車狀展開,院落階梯式佈局,院中有院,窯上有樓,與山勢自然銜接,層樓疊院,氣派非凡。雖然現在不少院落已經荒廢,但整體風貌還是能反映出晉商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蘊,每觀之讓人扼腕。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師家溝是一個以家族血緣聚居的村落,現在村中過半人口還姓師。據查,這個姓源自專管司樂的官職,及至兩週春秋戰國,精通音律擅長樂藝之文人能士,皆稱為師。這個蠻有意思的,師家溝的建築那麼富有韻律美,不知是否和血脈裡潛在的藝術因子有關呢?師氏家族在師家溝的興起,是從師家第三代開始的。由於其在經商、治學方面的業績,師家成為當地的望族。第五、六代中,透過捐納和求學,有十一人獲得監生、貢生等功名,獲得六品、七品、八品等官銜的子弟也為數不少,師家的社會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官”與“商”的交融,是師氏家族興旺發達的原因。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據資料記載,鼎盛時期,師家的藥鋪、鹽鋪、錢莊等遍佈五省十八縣,有老人回憶,當時師家子弟外出行商都不需帶銀兩,一路吃喝住皆在自家店鋪。師家溝村裡也遍佈他們家的油坊、醋坊、酒坊、染坊等。師氏家族的宅院就是那時隨著其勢力、財力的不斷膨脹而擴充套件的,由最初的祖宅逐步擴充套件到了整個村落,子弟五門,每家都有一套連通的大院,多為三進、兩進。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清代後期,由於受到社會、政治以及新經濟的衝擊等原因,師家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師家的宅院沒有再進行過修繕,但卻因此保持了原有的風貌,成了師氏家族興衰和明清官商興衰史的見證。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節孝牌坊”建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相傳師家子孫師自省39歲時不幸染病身亡,當時年僅30歲的妻子趙氏和25歲的張氏,恪守婦道,並未改嫁,一直伺候公婆、養育兒女,非常辛苦。其後人師丙成官場得意,呈報皇上敕準,建造了這一石材質地的“節孝牌坊”。牌坊外形是四柱三門式,八個翼角原掛有八隻風鈴,遇風聲起,八隻風鈴迎風奏鳴,,如一曲交響樂,夜闌人靜時更顯清脆(此處無來由又想到師姓的來源)。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村裡有一條不規則的環道,將村落分成了內外兩部分:環道里頭是民居,大多數是四合院(以窯洞為主)的形式,環道外頭則是作坊、寺廟等公共建築。師家溝的居住建築區共有十餘組不同院落,規模最宏大、佈局也十分講究的。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成均偉望”院落群始建於清末,共三層四進院,由工房院和三進主院組成。主院依靠山勢而建,層層疊疊,樓上起樓,下層屋頂即是上層院落,空間極豐富。外宅門內第一進院是工房院,由此可分別進入主院的一、二層院,並可以穿過二層院進入三層的“瑞雪”院,通常這裡鎖著門的,第二次去就沒上去。主院三層共分為兩家,第一層是一戶,透過垂花門“成均偉望”出入,二三層是另一戶,經過工房院的坡道上到二層後,透過垂花門“觀國光”進出,並以之為該院主要出入口,除此之外還在二三層分別有通往外部街巷的出入口。如此贅言敘述,只是想說明,這裡的各個院落是相通的,院中有院,院上有院,進院又出院,出院又進院,院落之間是用圓門、偏門、耳門、暗門連在一起的。師家溝有“關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的說法。親自走上一趟,確實會有這樣的感受。據村人介紹,好多家中還有暗道相連,地下防禦工事也十分發達,一旦發生匪情,全村人均可從容不迫地透過不同的通道迅速逃離或集中防禦。這種獨特的共同防禦方式也是北方民居建築中的一大特色。比如我們去過的湘峪三都古城也是這樣,這不僅反映了偏僻山區中富商畏懼盜匪的心理,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動盪的局勢。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成均偉望”是垂花門上懸著的匾額內容,意指師氏第六輩“成”字輩族人,皆成就偉望事業出人頭地。垂花門木雕精美,簷下斗拱裝飾性強,額枋部位以萬字紋為底,雕刻琴、棋、香爐、書、畫,表達了主人對書香門第的追求。雀替浮雕細緻生動,牡丹花中既有喜鵲,又有小獅子,寓意大富大貴。過了垂花門,透過由倒座房、耳房及廂房形成的一個自然小巷道,才會見到整個院落風貌,層樓疊院,豁然開朗。主院正房比地面高出近一米,中間和兩側都有臺階。正房是五孔靠崖窯,三明兩暗,屋頂為二層院落,正房最中間三孔窯洞是家庭活動中心。最中一間房門上嵌有匾額“元吉”,是主人待客議事及供奉祖先的地方,其門窗裝飾也最為精緻。因為窯洞沒有能遮風避雨的出簷,所以這裡一、二層窯洞前均有木構的單披簷廊,四柱三間,用精美的木雕及彩繪裝飾。整個大院的門窗裝飾也很精美,連兩側廂房屋頂的女兒牆的十字花格,排列都頗有韻味。現在大院雖有師姓後人居住,但大部分窯洞房間已用於出租,包括正房。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觀國光”院(“成均偉望”院的二層)也有垂花門,但沒一層的華麗,它的正房與一層的形制完全一致,兩側廂房很有意思,還兼具組織交通的作用,北側廂房讓出一間作院落的入口,南側廂房盡端則為與外部街巷連通的磚券拱門。“觀國光”院中最突出的是每扇門上的匾額,院內共有8塊,除了“觀國光”,還有正房門上的“鬥才”、“朱軒”等,廂房門上的“積愛生福”、“作善降祥”等,字跡功力深厚,風格獨特,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從“觀國光”院內廂房與正房之間的樓梯可通至三層,這裡的拱門較為隱蔽,內部庭院十分狹窄,整個建築形制像“凹”字形,正房和南側廂房連為一體,裡面成設也很簡單,有充分理由認定是繡樓。院落東北側拱門外是村子內部幹道,這個門上雕有兩字匾額“瑞雪”,樸素雅緻。

汾西師家大院,詩意的院落和斑駁的記憶

師家溝院落中每個房間門上掛的布門簾是一大特色,第一次去“成均偉望”院,就喜歡的邁不開步,意欲帶回家中,後細想實在無展示之處,作罷。向村人瞭解得知,最初人們做這種拼色門簾,是為了節儉過日子,將破舊衣服的碎布料利用起來。但這裡的巧婦很多,漸漸就將門簾做成了手工藝品。她們依據自己的想象力組合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邊角裝飾、分格裝飾、橫紋裝飾多種,常常是用黑邊赭底填補上鮮明顏色的菱形布塊,再用藍綠等冷色調彩布,在布塊上補繡出動物花草等多種吉祥圖案,也有的乾脆就是大幅的吉祥圖案,風格多樣,引人注目。

原標題:詩意地告別之師家溝

TAG: 師家溝師家院落民居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