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導讀:

房屋,人類遮風避雨的棲息所,人類家庭的基體。自從人類學會了建造房屋,才結束了露宿曠野的歷史。如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各地域,各民族群體在不自覺中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特色,比如日式風格、古典歐式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東南亞風格、中式風格等。而在如此眾多建築型別中,民居建築與人類最為息息相關。今天,我們來談談最為熟悉的,中國的民居建築(庭院式)。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本期話題: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帶有庭院設計?

一個地域,一種文化,民居建築,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經歷數千年的時代變遷,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演繹出了各種富有地方特色、別樣風情的民居建築。

比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等。而在中國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築中,其中有個比較顯著的特徵就是:不少民居建築都帶有庭院。

如北京的四合院,帶有非常顯著的庭院設計特點;客家土樓,皖南民居等帶有“天井院”設計,西北的窯洞,也有“天井”設計……那麼,中國的民居建築,為何大多都帶有庭院設計呢?這究竟都有哪些講究呢?要了解這些,我們有必要先從其起源和發展歷史說起。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1。何為“庭院”?

“庭”,本指房屋的正室。在建築物當中,“庭”依位置的不同,有前庭、中庭和後庭之分。“院”,本指圍牆,後指有圍牆的院子、房屋。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辭源》中寫道:“庭者,堂階前也;院者.周垣也”。

簡而言之,“庭院”,即用圍牆圍起來的建築空間,它包括亭、臺、樓、榭等四周的場地。所以,說到中國古建築,在人們的常規印象中,往往會想到亭、臺、樓、榭等庭院特性。

《阿房宮賦》中曾寫道:“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這裡所提到的,便是經由樓閣、庭院組成的建築群,透過詞句,可以看到,阿房宮賦這個龐大、雄偉的建築群體,其亭、臺、樓、榭有多麼繁複多樣與奢華壯麗。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當然,這些庭院的建築特徵,不僅存在於皇宮建築,更存在於其他普通的建築群中。如今,我們還能在許多公園或觀賞性景點中,看到這樣的建築庭院設計。

總體來說,中國的庭院建築,主要包含幾個要素:

從主體要素來看:包括殿、堂、樓、閣、房等。從連線要素來看:包括、牆、門、柱廊等。從構成要素層次來看:包括石山、水塘(水池)、植物等。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其中,庭院設計裡面包括的兩個較為顯著的特徵在於:

山水;植物。

所以,在許多文人墨客筆下,均能找到許多與之有關的描寫。比如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對

瀟湘館的描寫為:

“忽抬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裡面數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從裡間房內又得一小門,出去則是後院,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後院牆下忽開一隙,清泉知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可以說,這裡面寫到的,不單只是一種環境、氛圍的烘托,它更凸顯了庭院的整體風貌和基本特徵。房屋有院,院裡有門,門內有竹、有芭蕉、有梨花等植物,還有潺潺的清泉流水……這不正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特色嗎?

2。歷史演變

遠古時代的人類,主要居住方式為巢居和穴居。

√南方典型代表:巢居

巢居,顧名思義,類似於鳥的築巢方式,將房子搭建在樹木之上(後來漸漸發展成為杆欄式建築)。這種居住方式主要聚集在中國的南方地區,因為南方雨水多,氣候潮溼,蟲害多,構木為巢,暮棲木上,可以較好地避免群害。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之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逐漸演變為在地面建構土木房屋的形式,並出現了組合式的院落。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用木材進行佈局的完整的庭院設計。後來,這種用木構成的房屋,以院落式組合成的建築,漸漸成了我國古建築最基本的特徵。

庭院式建築,在許多歷史資料文獻中均能找到其身影。比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描繪刻畫出了不少的庭院式民居建築宅。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北方典型代表:穴居

穴居,氏族社會時期人們的一種主要居住方式。穴居,分為兩種型別:以天然洞穴為居住;以人工洞穴為居住。如今,穴居方式已經退成歷史的舞臺,但是這種居住形式並未完全消失。現在,在我國的黃土高原一帶,還能找到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建築——窯洞式住宅。

窯洞式住宅有幾種常見的形式,包括下沉式、靠崖式、獨立式等。比如山西的“地坑式”窯洞遺址,就屬於下沉式窯洞住宅,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然後再沿著院壁橫向挖出窯洞。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窯洞建築,主要以院落為載體。它們或是成排連成線,或是隨群山、地勢、地形變化而分佈於山間,整體上給人一種雄渾、壯美、深沉的感受。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所以,從以上兩種古老的建築方式的歷史發展演變來看,我們大體能夠窺視到,庭院式民居建築的出現,並非是偶然形成,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原因。

當然,除了與地理因素、歷史因素等有關,還有中國的傳統精神文化因素有關。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1。庭院的佈局設計,隱喻著“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學

依水而建,園林庭院的佈置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一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人。這種影響在中國傳統建築的佈局設計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比如蘇州的古民居,大多依水而建,多設有廳、堂、臺、亭、天井、巷道等。這些由不同房屋、院落排列布局構成的庭院式建築群,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如此園林庭院的設計,小橋流水,青磚黛瓦的風情,讓人不禁想到了杜牧筆下的煙雨江南: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水村、山郭、酒旗、寺廟”,詩中用了寥寥幾句話,形象地展現了江南依山傍水的建築特色,生動地勾勒出了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這種意境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然飄逸和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山水植物的佈局

中國人向來喜歡山水自然,這些雅趣愛好在古代文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如我們最為熟知的那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庭院,作為建築的連線要素,作為建築的過渡空間,它在很大程度上為整個建築增加了藝術性和趣味性。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寫過一篇大家都耳聞能詳的文章(《蘇州園林》),就形象地闡釋了庭院、園林山水的迷人、美麗。

在庭院空間裡佈局假山、水池、種植盆景、花木,這種藝術處理手法,既能夠陶冶情操,給庭院空間增添了別樣的人文色彩,又能營造出了一種“別有洞天”,隱逸山林的遁世氛圍,這正是中國人崇尚自然的情懷寫照。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天圓地方”的設計

說到“天圓地方”的建築設計,要數老北京的傳統民居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四合院中的“四”代表著四方,地方,而“合”表示閉合,有天圓的象徵。因此,四合院的設計,盡顯一種“天圓地方”,“萬物與我為一”的和諧之美。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2。“天井、合院”的佈局方式,體現了中國的家族宗法觀念和禮制思想

家族宗法觀念:以庭院為中心,向四周環抱閉合,體現了對內凝聚的家族理念

中國人的家族宗法觀念比較強烈,同一種族的群體,往往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共同聚居在同一建築群裡。為此,中國的古民居建築,往往是以院落為單位,以圍合佈局的方式,向四周輻射並閉合,從而形成了以庭院為中心的傳統民居住宅。

比如徽州古民居,其“天井”的設定,不僅是為了採光通風,更有“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說法。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相傳,當年,那些經商發財的徽商,積聚為本,因為害怕財源外流,便建造了天井,以便於雨水雪霜降至房頂後,能夠從四面八方彙集於院落中的名堂,即有“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財美好寓意和習俗內涵。

此外,建起相對封閉的高牆深院,還可以起到防禦、防偷、防盜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家族團結一致,抵禦外來侵略的重要精神象徵體現。

比如客家的土樓、圍屋民居建築,就充分體現了這點。客家所處的贛閩粵交界地帶,自古以來戰亂不斷、土匪橫行,為了抵禦外來襲擾,客家人想到了“祠宅合一”的民居建築模式。這種以祖堂為核心,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的集體性建築,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理念。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此外,庭院,有內聚(斂)性的象徵意義,這和中華民族的低調內斂天性不謀而合。

禮制思想:中軸對稱、縱向延伸的庭院建築佈局,體現了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禮制觀念

中國的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尤為講究主次、尊卑地位,這種講究在建築佈局和排列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如四合院建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中央”是一個重要的詞彙,它表示的不僅僅是一個方位名詞,更有表示尊貴、顯赫的意思,“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說的不亦如此。

而四合院,基本採用“中軸對稱,前堂後室,左右兩廂”的建築格局。以中軸線貫穿,由倒座房、正房、廂房等圍成院落,這種左右對稱,前後呼應的格局設定,飽含了中國人禮制管理的思想。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具體而言,四合院建築的基本規格:北面為正房,東西為廂房,南面為倒座,東西南北四面均為房子,中間為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

我們都知道,四合院的正房為年長者、一家之主居住。廂房為地位稍次的晚輩們居住,且“以東側為尊,西側為卑”,東廂房為長子、長媳所居,次子、次媳居於西廂房。倒座則為僕人居住。

故此,這種以中軸線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並向東西方向對齊並列的庭院建築佈局和居住方式分配,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家族禮制觀念。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中華民族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當中,中國人民在這片熱土上創造出了各種不同風格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無論是北方傳統的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深沉的窯洞、徽州典雅的古民居,還是南方大氣的客家土樓等,這些極富中國傳統特色的民居建築,都充分展現了中國民居的多樣化面貌。

而在這當中,中國的大多數傳統民居建築,都帶有庭院設計,這是自然、歷史與人文作用的結果。

庭院,一個由圍牆圍起來的閉合性空間,給人以家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庭院,四方之上,盡顯天之四相和四季的變化,庭院,內與外的相融結合,充分凸顯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追求;庭院,一個個方格院落組成的建築群,蘊意了中國人幾千年的禮制思想。

總而言之,不管是婉約、平淡,還是深沉、雄偉的民居建築風情,這種將居住的空間,與自然、人文融合在一起的庭院意境表達,是中國人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統一追求。

參考資料:

馮維波著,重慶民居下民居建築,重慶大學出版社

楊遠,劉莉莉,曹永智著,中外建築簡史,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點贊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為何大多數帶有庭院?談談庭院式建築的大智慧

TAG: 庭院建築民居四合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