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 第3夜 -

‘’ picnic ‘’

一款春日限定

微(熱)風徐來

陽光溫而不燥(火辣)

你我腦中湧現的不就是久違的外出遊玩野餐歡聚嗎?哪怕沒有湧現,朋友圈的大賽選手們早已曬出戰書!

然而,這再日常不過的「野餐文化」,近日卻頻頻被網路抨擊,無辜成為網紅體系的貶義詞。既然帶上「文化」二字,那請說出故事吧!

01

///起源 · 狩獵///

還記得臺灣的食安風暴嗎?加上受到慢活、環保概念的風行,綠地野餐開始形成一種休閒活動。而起源的定義,更是十分原始粗暴。野餐的最開始,是貴族狩獵後的宴會。

《野餐史》(The Picnic: A History)的作者沃特利維(Walter Levy)說,在野外和親朋好友席地而坐吃點食物喝點飲料的行為,其實應該從遠古就有了,只是沒有一個正式的名詞去稱呼它。而演變成書面記載,則可溯及貴族狩獵後在野外進食的習慣。

14世紀末一位法國菲比斯伯爵所著的《狩獵之書》就詳盡地記載了當時歐洲貴族在外進餐的細節:

當貴族去狩獵時,貴族的陪侍僕就要在野地搭起桌子鋪上臺布、擺設餐具,由廚師準備清晨出發前就備好的半成品,如火腿和餡餅等處理好,席間飲用的酒水也先在山泉裡冰著,確保入口清涼消暑,等貴族打獵完,疲了渴了,馬上就有食物可吃,過程其實一點都不輕鬆,反而是專屬貴族的一種象徵。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馬奈(Edouard Manet)《草地上的午餐》,1862

這種戶外飲酒作樂的形式,則被視為「野餐」最早的起源

02

///作用 · 社交///

隨著中產階級逐漸出現,享樂就不只是上流社會的貴族專利。歐洲鄉紳社交也少不了在野外打造精細優雅的餐會,這也

成了青年男女互相結識的重要社交場合

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小說及戲劇情節裡,野餐的場景不勝列舉,男女在風景優美的野地裡,或坐或倚各顯風情,搭上色彩豐富的食材和餐具,人和風景結為一體,這也成為畫家們眼中的最佳作品靈感。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1996年版改編珍·奧斯汀《艾瑪》中的野餐戲

03

///性質 · 分享///

「野餐」(picnic)這個詞更要算是近代的產物,《野餐史》考證,picnic一詞是從法文Pique-nique而來,

原指每位參與者應自備食物與酒水茶飲

這個詞後來傳到英國,一群熱愛法國文化的倫敦人組成了野餐社團(Pic-Nic Society),團員每人攜帶餐點到約定的地點,一邊大吃大喝,一邊演演戲,朗誦幾句詩,漸漸的出現了西洋野餐的雛形。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而在東方,野餐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清明寒食節。舊俗農曆3月的寒食節,民間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到了唐朝,寒食慢慢演變為祭祖掃墓的日子,祭掃完畢後就齊聚踏青郊遊,帶去的供品或餐點就在野外當午餐吃掉,也演變成野餐的形式。

由此看來,無論東西方,「野餐」從以前到現在不變的意義,就在於

「自己攜帶食物,並且與他人分享」

的精神。

04

///中心思想 · 野餐籃///

「野餐」(picnic)這個詞更要算是近代攜帶食物最重要的容器,

首推藤編提籃

。這種形式的提籃似乎專為野餐打造,只要看見它,就自然而然聯想到優雅的草地野餐。

但當初人們使用這種籃子,純粹是因為食物放籃中重量可觀,以從前材質來看,藤編最耐重,所以多用藤編提籃。

但是名畫給人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以至於到現在,即便輕巧耐重的材質輩出,

只要一想到野餐,大家還是會想要用藤編野餐籃裝食物,似乎更感優雅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05

///

象徵 ·

野餐墊///

平常人們很難一屁股就在草地上坐下來,但是神奇的野餐墊就像是一塊魔法墊,只要一鋪在地,似乎就是宣告:「這塊地方是我們的地盤」。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大人得以在瞬間拋開矜持或坐或臥,小孩可以任意奔跑,大家盡情吃喝歡笑,

有野餐墊的地方,彷彿就是一個個「家」的延伸

06

///

精神 · 自由

///

野餐的精神之一,在於迴歸大自然與放鬆自我的「自由呼吸」感。拿行事低調嚴守本分的日本人來說,賞櫻時節已經演變成了日本野餐的高峰期,家人或同事在櫻花樹或吃燒烤或吃便當,喝著啤酒高談闊論。

雖然有不少人批評,賞櫻季節是日本野外最嘈雜的時刻,賞花的優雅蕩然無存,但某種程度這也是野餐的重點之一:就是人們可以比平常時候更加放鬆,不拘小節。

尤其在高度科技化的現代,

野餐就是「放鬆喘口氣」的同義詞,這也是野餐風氣之盛,從古到今一路不墜,甚至更加受到歡迎的深層關鍵了

“各國的野餐”

01.

日本

櫻花樹下野餐

「白櫻,雪片般滴落在茶碗裡;武士高舉茶碗,將融入雪櫻的茶湯一飲而盡。」一代茶聖千利休以櫻花作為自己對美的告解。日本人的傳統習俗「賞花」(日語:花見/はなみ)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從最初從中國唐朝傳入的賞梅,到平安時代開始普及的賞櫻,成了每年三、四月風靡全日本的活動,人們不僅寫詩來吟誦纖弱、生命短暫而美麗的櫻花,也在櫻花樹下野餐,稱之「花宴」。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過年後,接著就是奔赴日本賞櫻的春假!記得出發前先關注由日本氣象協會發布的「櫻前線」預報,櫻花從綻開、盛開到凋落約持續一~二週,從最南方的沖繩向北移動,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到達東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最後才移動至北海道,今年安排個長假來當個追櫻一族,設計絕美野餐LOOK成為IG女王。

02.

英國

野餐一定要吃Scotch Egg

在中世紀,戶外野餐只是有錢人的遊戲,懂得享樂生活的英國人在狩獵季節開始前,就會展開與家人、好友和愛人們在日光下野餐,但許多人並不知道,英國人的野餐餐桌上除了有頂級煙燻火腿、燒烤與傳統水果塔之外,幾乎一定會出現「蘇格蘭蛋」(Scotch Egg)。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蘇格蘭蛋是有三百年曆史的Fortnum&Mason百貨公司發明的鹹食,將香腸肉裹水煮蛋沾粉後油炸,容易攜帶,很快就流行起來成為高階旅客的豪華午餐,並從18世紀晚期開始,成為英國最具標誌性的野餐美食。

03.

澳洲

全民野餐日

為了享受野餐請假?可以理解,但特別為了野餐定一個「國定假日」?澳洲北領地就是這樣一個夢幻國度,他們在每年8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定為野餐日(Picnic Day),這一整天的假期是為了與陽光、閨蜜們約會歡聚,草地會坐滿正在野餐的人群,大嗑野味十足的燒烤袋鼠肉、鴯鶓肉還有又甜又鮮的藍魔蝦,配著麵包沾著澳洲當地的戴維森李子果醬,滿席的鮮豔澳洲指橘,度過難得悠閒的美味假期。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至於地點,首推叢山綠林中寧靜的公園O‘Donohue Picnic Ground,裡頭有野餐桌與燒烤裝置,還有常年交替綻放杜鵑花、山茶花、櫻花和黃水仙的National Rhododendron Gardens,野餐兼賞花更舒心。

04.

法國

別用爛杯子喝酒

許多人野餐會準備摔不破的杯子,輕量又好攜帶,但對天生有挑剔味蕾的法國人來說,用塑膠杯喝葡萄酒簡直粗鄙到難以想像,酒杯就像是messenger,能將葡萄酒的風味傳遞給喝的人,好的酒杯能帶來美好的「觸覺」體驗,不同杯口角度使水流往舌尖或兩側方向並影響葡萄酒口感。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所以即使在戶外野餐,法國人也堅持要用高階餐具(特別是高腳杯)來確保葡萄酒的最佳風味。

05.

美國

誰是大胃王

美國人會利用暑假、陣亡將士紀念日(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美國國慶日(7月4日)、勞動節(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來作為野餐的「藉口」,聚會中除了有兩人三腳比賽來熱場,還有最受歡迎的「吃貨比賽」!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除了常見的吃西瓜、喝啤酒大賽,最馳名的就屬吃熱狗比賽,美國第一屆的吃熱狗大賽於1916年舉辦,當時的最高紀錄是吃了13個法蘭克福熱狗,往後每年都會在紐約康尼島的Nathans Hotdog舉辦吃熱狗比賽。

2013年,參賽者Joey Chestnut在10分鐘之內吃下69個熱狗,打破保持7年的68個熱狗世界紀錄,2017年,則由美國著名大胃王切斯納吃下72個熱狗,挑戰人體極限。

關於野餐的幾個小tips

出片系列

早上的時間段會比下午的更能提升野餐舒適度

出片為主的選在日出和日落時間段陽光更柔和

別網購英文報紙了,帶上日常展覽的小冊子會更有味道

帶一個硬托盤(木質最佳,塑膠也可),一來作為飲品的穩固擺放,二來輔助構圖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吃貨系列

食物選擇自己愛好的口味來,會比網紅食物吃得更開心

水果可以提前一晚叫好外賣切盤,搭配飲品還可以來一杯現場特調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不建議帶蛋糕,任何暴露在陽光下的奶油食物不會好吃到哪裡去

需要主食的話M記和K記的選擇其實是最佳的,而早上時間段的可以直接order一份M記的全餐,飽腹均衡

各種自制食物可以量力而為,適合中華小當家體質的親

準備幾個密封小袋作為吃剩食物的打包,和幾個清場收拾的垃圾袋

一款春日限定:野餐文化

延續野餐精神

能在那一席綠地上

呼吸自由的空氣

是這款春日限定的本源

- CU tomorrow night -

TAG: 野餐熱狗食物貴族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