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錢穆

第一次閱讀繁體字的書籍,連猜帶蒙讀完了,耗時近兩個月,大大地影響了閱讀速度。錢老先生用不到1000頁(917)來寫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非集大成者,料是不敢動筆的。大師不愧是大師,錢老先生很少突出一般歷史書籍的武功,特別是偉人的豐功偉績,重點是突顯中國歷史的盛衰之由,透過重點著墨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民族融合與鬥爭、人口變化以及經濟變革等,來闡述中華民族生命精神氣,一脈相承的根本。

以前讀歷史,大概是以崇拜心理來讀,重點關注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現在感覺有點入門道,能夠對歷史規律有所體會。下面是我讀此書重點關注的兩條線:

個人權利的提升

1)權力的分化及普通百姓地位的上升,皇權——>貴族——>平民參政,世襲制——>九品中正制——>舉薦製為主——>科舉選拔製為主;教育普及化也體現這點。

2)任何整體變革的原因都在經濟不行了,經濟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繁榮可以掩蓋很多問題,經濟不好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通讀後,對之前心中的兩個疑問,有了較為明確的解答。

1)為什麼基本都是從北往南統一全國?為什麼明朝創立與統一是從南到北?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逐步南移,黃河水患、北方氣候變化、北方外族入侵、長江天險及水利。

2)為什麼同樣是外族入主華夏大地,蒙古元朝只有短短的九十多年,而清朝卻出現了康乾盛世??

蒙古武力統治,不信任漢人(第四等人);清朝靠漢人統治,清朝統治者積極漢化,並手段高明,不斷拉攏(給漢人官爵)與打壓(留髮還是留頭?,徹底擊垮漢人信心),文字獄,跪拜上朝等等,嚴重加深國人的奴性。題外話,這讓我一直特別反感清朝。

下面是在閱讀期間產生的啟發與共鳴(倒敘):

1)唐朝的貞觀盛世、吏治精神,有兩大作用:1)租傭調製,重生產,輕稅賦;2)府兵制,不同於漢武時的全民為兵,而是全兵為民,還是有利於生產;

中後期,改為兩稅制,其核心為因出制入,典型以官為本;府兵制變為方鎮與禁兵,對生產造成影響。歷史的興衰,與採用相當程度的市場經濟有莫大關係。

2)為什麼佛教能夠在中國盛行?作者解釋是佛教尊釋迦摩尼,同屬人類,與儒家尊崇人文歷史、敬仰先哲教義大體相同,而其他大宗教,敬仰天帝神力。第二,佛教主救世不主出世,“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因果迴圈與儒家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類同。在消極方面,佛教主張“無我”,一切以因緣和合為法,此觀念與道家思想接近。因此,佛教容易在國內盛行。

3)儒教、道教、莊老、陰陽教,秦漢時期,儒教積極入世;魏晉南北朝時期,常年混戰,民不聊生,加上佛教傳入,出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況。中國的宗教(儒道)以神、皇帝、民眾三位一體的結構,皇帝是神與民眾的中間代言人,如果民不聊生時,常出現替換代言人,而不會犯天威、神怒。這與西方的宗教觀不同。

4)魏晉南北朝,名門望族在南北兩方,處境不一樣,激發的志氣不一樣。南方唯上欺下,崇尚莊老與清談,逐步墮落;北方留下計程車族,因不夠資格南遷,留下來與入侵的外族一道治理國家,地位比較尷尬,所以團結下層,積極參與政務,同化抵抗外來胡族,發揚兩漢崇儒風氣,積極入世,為開隋唐盛世立功。這是否能解釋,中國統一全國路徑,大多為北方合併南方,少有南方合併北方。

5)察舉制進化到九品中正制,就是魏晉南北朝名門望族的貴族世襲制,是歷史的倒退,因為中正制特別容易被名門望族壟斷,導致出現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這樣的王、謝、袁、蕭四大名門望族,故在生活作風上與婚姻制度上,甚至日常交往中,都畫出與非對等門族割裂的界限。

6)魏晉南北朝:正義,有崇高理想才能團結大多數,否則人心渙散,不能長久。曹魏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晉朝是師從曹魏,奪權篡位,陰暗不光明正大。西晉就倡導孝,而無從倡導忠義,導致西晉只有短短52年壽命。

7)西漢&東漢遷都影響:當時中國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西部上游武力較優,東部下游則經濟與文化較勝。西漢首都在長安,導致經濟不斷向西輸送,與西部武力凝合,導致驅逐匈奴,開通西域,開創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東漢遷都洛陽,因王莽之亂,導致東西互動減少,社會經濟不協調,所以說東漢的立國姿態是偏枯的、靜的、退守的;與之相對的西漢,則是協調的、動的、進取的。後面的唐宋國力進退,正如兩漢一致。

8)看到秦、西漢、東漢和王莽政權更迭,總結到當王權沒有太多支撐時,容易被顛覆(秦),西漢:君權+王室+貴族+外戚;王莽:復古,君權+貴族;東漢:君權+士族+外戚+宦官;每次進步,都是權力覆蓋面更廣了。平民對抗貴族的歷史,由於平民在春秋時期開始受教育,有能力的平民脫穎而出。像遠離中原圈的秦,楚,吳,越輪流稱霸,秦朝聚集大批平民謀臣:百里奚、張儀,呂不韋,李斯等等,最後秦一統江山,這也是順應了,士族階級崛起、貴族沒落的大勢。

TAG: 名門望族佛教貴族平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