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川:百年古鎮煥新生 碧水青山入畫來

青木川:百年古鎮煥新生 碧水青山入畫來

春天的青木川古鎮。記者 李宛嶸攝

清明時節,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寧強縣青木川千山瞿家大院人來人往,遊客絡繹不絕。“今年清明假期,我們接待的遊客達1萬多人次,民宿更是一房難求。”瞿家大院負責人李靜告訴記者。

4月6日,沿著青石板小路,記者走進這座隱藏在青山綠水間的四合院。傳統懸山頂,手工雕花脊,廊坊雕樑,窗扇精刻,無不彰顯著瞿氏家族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經過近年來的重新整修和精心打造,瞿家大院已然是青木川發展鄉村旅遊一個新的成功嘗試。

青木川,這座百年古鎮,擁有四季如畫的田園風光,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眾多傳奇人物和故事,像一壺醇厚的老酒,芬芳醉人。如今,它藉助發展良機,發掘文化資源,傳承歷史精髓,以其無窮的魅力和迷人的神韻,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青木川:百年古鎮煥新生 碧水青山入畫來

位於青木川新舊古街之間的飛鳳橋。記者 李宛嶸攝

雕欄玉砌應猶在

千畝茶園吐綠,萬株油菜花競放。綿綿細雨中,臨街的輔仁書坊小桌旁,76歲的魏樹武翻開葉廣芩小說《青木川》的靛青色扉頁,一筆一畫地寫下了“魏輔唐長子魏樹武,於青木川輔仁書坊,2021年4月6日”三行正楷小字,而後微笑著遞給慕名購書的遊客。

近年來,葉廣芩的小說《青木川》和由此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一代梟雄》,讓魏輔唐這個民國時期青木川傳奇人物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旅遊業開始蓬勃發展,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當了一輩子農民的魏樹武有了新的身份和不錯的收入。

沿著書坊門口的小路,記者踏進了魏氏宅院的大門,這裡是魏輔唐及其家眷和僕人們生活過的地方,也是青木川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穿梭在古樸的兩進式院落,雕樑畫棟、軒榭廊坊依舊,撫摸著房內閃耀著光芒的黑色福特汽車,彷彿還能感受到當年院主人的地位和財力。

今年93歲的魏元斌老人清楚地記得,在他小時候,青木川來往客商很多,街道很繁華。民國時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寬鬆的營商環境,讓青木川一度成為天南地北客商的雲集之地。一時間,這個居川陝大山的小鎮,成了一個勾欄酒肆、典當醫館、車腳牙行無一不有的繁華之處。

如今的青木川古街,被金溪河隔成兩部分,北邊是新修建的商業步行街,南邊則是原汁原味的回龍場老街,兩街之間有一座廊橋相連線,名曰“飛鳳橋”。

回龍場老街,發軔於明代,形成於清中葉,鼎盛於民國時期。青石板鋪就的街道綿延800餘米,因形似一條巨龍而得名,曾是陝甘川交界地帶最繁華、最負盛名的三省文化融匯交流場所。

沿著街道一路向前,形如一艘烏篷船的建築出現在眼前,門上方“榮盛魁”三個大字舒朗大氣,這裡是當年三省交界有名的休閒娛樂場所。從三層中式古典建築張燈結綵、古琴悠揚的表演平臺,到錦燈香榻的艙式船屋,可以洞悉到當年的風花雪月。

如今,漫步在回龍場街道上,感受到的卻是“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意境,自釀的青稞酒、蕎麥酒,當地的傳統吃食,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鋪,讓人流連忘返。

瞿家大院位於青木川鎮東北約1公里處。這裡前依平壩,背靠山巒。宅前溪水蜿蜒,茶樹嫩芽吐綠。宅後山林蔥蘢,蝶飛鳥啼。清朝咸豐年間,瞿家先祖從山西移居至青木川,斥巨資修建了這座文化氣息十足的宅院。

2008年的“5·12”大地震,讓青木川房屋損毀嚴重,年久失修的瞿家大院也難以倖免。幸運的是,這個搖搖欲墜的老宅院,得到了一位“貴人”的青睞,他就是寧強縣千山茶葉公司董事長王有泉。

“第一次來瞿家大院,見到它的一瞬間,我就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搶救這處難得的古建築群落。”撫摸著古樸典雅窗欞上精緻的雕刻,王有泉深情地講述了他這些年來與瞿家大院的不解情緣。

滿懷對瞿家大院的喜愛和無限憐惜,王有泉克服重重困難,收購了原本破敗的房舍,在儘量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在內部打造了一個古樸典雅的民國風格民宿,還流轉了大院附近幾百畝地,疏通渠水,開闢茶園,讓流水綠茶與成片古宅相依相伴,重現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瞿家大院。

青木川:百年古鎮煥新生 碧水青山入畫來

青木川古鎮回龍場老街街道風光。記者 陸晟攝

襟隴帶蜀羌韻足

穿越歷史的塵埃,徜徉時光的隧道,如今的青木川,古街與民國遺風尚存,青山溪流風貌依舊。

青木川古鎮襟隴帶蜀,是一個“雞鳴三省響”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青木川當地文化風俗亦川亦陝,並帶有部分隴南文化特色。羌族文化及民國時期形成的“鄉紳文化”對青木川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各種文化並行碰撞、交相輝映,是青木川文化的最大特色。

距離老街5公里處,有一條通往甘肅的秦隴古棧道。走在古棧道上,從沿途所見的殘橋、界碑、遺址及文人墨客的題字留言中,可以洞悉當年這條茶馬古道上的繁榮景象。極目遠眺,群山逶迤,山上是“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秦蜀文化,山下則是幾千年的農耕生產與遊牧方式相交融的秦隴風情。

在民風習俗上,青木川也融合了三省特色,婚嫁、喪葬習俗保留完整,獨具特色。尤其是儺戲表演、唱川劇、吼秦腔、趕場、逛廟會、正月鬧春、跳關公、過刀山等民俗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三月三廟會、七月十五鬼神會、牛王會、馬王會、文昌公廟會等地方特色濃郁。

每逢集市,趕集的山民揹著揹簍唱著山歌,揹簍裡裝滿核桃、木耳、茶葉和蜂蜜;身著羌族服飾的女子用五色絲線繡著鞋墊、圍裙、手帕,繡著憧憬與希望;街邊的餐館、酒坊,核桃饃、涼粉、蒸碗、苞谷酒飄散著誘人的香味兒。

不過要說起最原汁原味的羌文化元素,儺藝表演當仁不讓。郭金魁今年59歲,已經從事了40多年的儺藝表演。他最擅長的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他年近花甲、面蓄白鬚,身手敏捷矯健,手掌粗壯有力。

TAG: 青木瞿家大院文化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