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潮汕地名

地名如人名,起名初衷是為方便稱呼。當初命名之時,往往參照地理、物產、傳說以及歷史而定。時過境遷,今人看一些地名,會覺得一頭霧水,不得其解。下面以我市一些村名為例,深入探究,揭示其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歷史資訊。

溢洋村

澄海區隆都鎮的溢洋村,該村地勢低窪,溝塘密佈,昔年百姓有養鴨傳統,幾乎所有的水域都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鴨子,故稱鴨洋村,後才改為“溢洋村”。

品味潮汕地名

品味潮汕地名

糖埔村

龍湖區新溪糖埔村是因為昔年每逢榨蔗季節人們在這裡搭建土糖寮而得名。

百二兩村

澄海壩頭百二兩村,原稱福坪,後因有村民種出一個特大的地瓜,重7。5斤,摺合16兩制的舊秤剛好120兩。村民引以為榮,到處炫耀,還把村莊改名為“百二兩”。

品味潮汕地名

鹽灶村

而澄海區鹽鴻鎮的鹽灶村村名的由來更充滿傳奇色彩。傳說清雍正五年(1570),村人李嵩德中進士,晉見皇帝時,訴說村民多壘灶煮鹽為業,故雍正皇帝賜名“鹽灶村”。

石頭坑村

澄海區東里鎮石頭坑村,位於北溪大橋南端西部,因村莊三面環山,山間佈滿石頭和坑溝,故名。

明德村

而同鎮的明德村,原名狗舌尖,創鄉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昔年東里河流到村前又分成義豐溪和頭衝河,明德村的西頭因長期受河水沖刷,變得越來越尖細,遠遠看去,宛若狗舌尖魚的頭,故名。

菊池村

而上華鎮有個具有千年歷史名叫菊池村的古村落,則是因村前的水池四周長滿野菊花,金秋十月,五顏六色的菊花倒映在水池裡,就像菊花從水中長出來一般,故名。

品味潮汕地名

月窟村

東里鎮月窟村村名的由來也有故事,清乾隆年間,福建莆田劉姓人氏謀生於此,他們在閩時擅長養鴨,來到新居,仍操舊業,於是擇地挖窟以供鴨輩繁殖生息。由於窟呈新月形,外鄉人管它叫“月窟”。劉姓族人也接受這個名字,並以它作為村名。

隆城村

澄海區蓮華鎮隆城村,原稱龍眼城,有人以為該村因龍眼樹多而得名。其實非也。據張卓倫先生編著的《隆城古韻》記載,龍眼城約建於公元90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而該村在北溪堤畔種植龍眼樹則是上世紀60年代之事。也就是說,北溪堤畔未出現龍眼樹之前,隆城就叫龍眼城了。又據隆城張氏族譜記載:“龍眼城的創基祖為張道宗,字真傳,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涵頭鄉人,李唐時為殿前正將武功三大夫,唐僖宗乾符五年(878)與黃巢戰於黃梅,傷其左足。公緣體疾,因擇龍眼城而居,隨籍海陽縣”。可見這裡所指的“龍眼”,不是水果,而是一塊宜居的風水寶地。

鴻溝村

澄海區鹽鴻鎮鴻溝村,原名環山。相傳唐末因地震,村旁海灘裂開一條大海溝,常有鴻雁匯聚,故易名鴻溝。

石丁村

澄海區東里鎮石丁村,原名敬業裡。壬戌年(1922)“八·二”風災是澄海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置縣以來一次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可憐建成才7年的敬業裡,風災過後,整個村莊只剩下幾根石丁(石柱子),故易名為石丁。

品味潮汕地名

頭衝村

澄海區東里鎮頭衝村,原名頭充。因其地原屬清嘉慶年間樟林“二林案” 主犯的田地,後被清政府沒收充公,故名。汕頭龍湖區的內充公和外充公兩個地名也是緣於類似原因而得名。頭充村的後人把“充”改為“衝”。

觀一村

澄海區樟林古港觀一村,這個村名,如果不解釋,則難以理解其義。1950年,樟林分為4個行政村,並分別以“新光、仁榮、生禮、觀平”名之。這4個村名的頭4個字和後4個字連綴起來便為“新人(仁)生觀,光榮禮平”,以此紀念樟林籍烈士周禮平。其時觀一村與南社、頭衝村合稱觀平村,而現在的觀一村當時屬觀平村一片,故取名“觀一”。

品味潮汕地名

文|陳為峰

圖|陳為峰

編|小白 李曉漫

TAG: 澄海區龍眼一村百二溢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