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今天的臨江門,圖片來源於百度)

幾年前,一部央視爸爸出品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大家還有一種重慶火鍋叫做“臨江門洞子火鍋”(鄙人發誓真的沒有收廣告費哈),一時間臨江門這個古老的重慶地名成為了熱搜網紅;最近,央視爸爸再度強勢推出紀錄片《城門幾丈高》,以全新且獨到的視角給大家詮釋了“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的重慶曆史,這座其實並不臨江的“臨江門”再度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今天安律師就給大家講一講這個並不臨江卻被叫做“臨江門”的地方。

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網紅洞子火鍋,圖片來源於百度)

一座重慶城,九開八閉十七座門,隨著民國“基建狂魔”潘文華就任重慶第一任市長,重慶城終於衝破了古老城牆和城門的禁錮,向著西、北、南三個方向野蠻生長。這一瘋狂拓展重慶市區的時期,無數的重慶老城門、老城牆消失了,到今天我們還能見到的只有通遠門、東水門、太平門、人和門四座城門。臨江門這座屹立了幾百年的城門也已被拆除,只留下這個古老的地名繼續流傳。

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重慶城門、城牆圖,圖片來源於百度)

重慶人相對文化不高,喜歡把很多知識、歷史、記憶編成段子、童謠進行傳唱,其中描述臨江門的段子就有“臨江門賣木材,樹料齊整”、“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臨江門糞碼頭,臭得死人”三種。明清時期的重慶,那是一個沒有天然氣的時代,諾大的重慶全城燒火做飯均依賴鄉下運來的柴火;那也是一個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時代,重慶全城的房地產開發建設均依賴竹木搭建。而在歷史上,臨江門承擔的城市功能便是木材的集散地。重慶城內常年擁擠大量人口,據記載民國拓建之前的重慶城內最擁擠的地方一度達到每平方公里三萬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能感受到的所有國際化大都市其人口密度也不過每平方公里一萬人。所有擁擠在這座城池裡的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撒,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糞便,這些糞便必須每天從城市裡運往鄉下,而臨江門承擔的又一重要城市功能便是城內糞便集裝地。

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重慶碼頭老照片,圖片來源於百度)

臨江門在1921年就被拆除了,據史料記載,古時臨江門非常雄偉,城門高大開闊,上書“江流砥柱”四個大字,城門內還有甕城,甕城上書“臨江門”三個大字,在臨江門前除了有臨江門主碼頭外,還建有大碼頭、新碼頭、石灰碼頭等附屬碼頭。臨江門雖然叫臨江門,但嚴格意義來講它其實並不臨江,在它面前還有一片開闊地,從城門出來也需要走上一段距離才到達嘉陵江邊,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從臨江門出來可以沿著繞城陸路到達通遠門,但是由於這條路比較難行,所以選擇的人並不多,出城的人們更願意直接走到通遠門再出城。

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重慶渝中半島老照片,圖片來源於百度)

說到臨江門,安律師還給大家講一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的轟動全城的故事。臨江門內在清代時期設有重慶府文廟,文廟是古代學子考試的地方,很多成功人士便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文廟的旁邊還建有一個泮池,取名“夫子池”。據史料記載,重慶人有在這個夫子池內放生祈願的習俗,一般放生的有魚蝦蟹,但人們認為龜能長壽,所以夫子池裡最多的還是要數烏龜。後來清朝滅亡,文廟逐漸荒廢,至抗戰時期文廟被小日本炸燬。市政府索性就拆除了文廟,修建起了學校,也就是今天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的前身,文廟旁的夫子池也一併被填平,一小部分烏龜就被埋在了下面。時間一晃就到了解放後的六十年代,重慶二十九中對面有座公共廁所需要翻修,一開挖卻一下子挖出好多活的烏龜來,人們都認為這一定是當年夫子池內放生的烏龜,在那個訊息並不發達的時代,卻不折不扣成為了年度爆炸新聞,男女老少紛紛前往臨江門一看究竟……

聽安律師說重慶曆史臨江門

(重慶府文廟及夫子池老照片,圖片來源於百度)

TAG: 臨江門重慶文廟城門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