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現存300多年曆史的五子祠,你去過嗎?

走近位於文山市學海巷的五子祠,遠遠地就看見了朱褐色的大門上方“五子祠”3 個金晃晃的大字,門前兩邊的石碑上註明了五子祠是雲南省和文山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證明了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祠廟的文化價值和它的分量。

文山市現存300多年曆史的五子祠,你去過嗎?

拾步上臺階,進得祠門,敞開的門上雕花刻鳳,栩栩如生,房樑上硃紅色的木格方窗和鋪蓋的瓦片顯得時間久遠,屋樑中央的橫木上還儲存著註明是清代建蓋的紙封條,這是它的身份證。每日陽光會穿過門和窗,慢慢烘烤著這裡面永不消逝的理學氣味。

文山市現存300多年曆史的五子祠,你去過嗎?

院落格局是典型的四合院,兩邊是廂房,正前方是大殿,大院內長著數株百年的參天樹木,四周的廂房現已經成為大眾練武、健身、學畫、下棋的場所,這讓祠堂多了一些接近平民的氣息。而廂房照板上的西番蓮、牡丹等雕刻圖飾和題詞稍顯破舊,上面有一些久遠的光陰之塵。大殿平常也是大門緊閉,儘管巷子外熱鬧非常,人來人往,但巷內有些隱秘的五子祠卻顯得安靜和寂寥,留下更多的是歷史的印跡,昔日的輝煌。

文山市現存300多年曆史的五子祠,你去過嗎?

據文山史志和史料記載,“五子祠”所在之地原為明代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土司龍上登家的宗祠。龍上登到北京述職時,在內地學習了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回鄉後將宗祠改為“先師廟”(即文廟、聖廟),塑孔子聖像,祭大禮。龍上登本人和女兒也努力學習漢文化,龍上登還按孟子學說寫出了評論明王朝的“龍馬山碑”,其女精通漢文典籍,能工寫花卉翎毛山水,是文山地區由尚武的土著民族文化走向學習漢民族文化的開端。

文山市現存300多年曆史的五子祠,你去過嗎?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擔任刑部主事的文山人龔發舉回鄉省親,為“五子祠”辦學的熱烈情景所感動,書寫了一副長聯懸掛於大殿中格兩柱上:

上聯:此地屬三長官,帶河襟山,應數句町名勝。自先輩經營聖域,率鄉人禮拜前庭。棫樸菁莪,造吾邑二百載英才之盛。忽而雕牆峻宇,忽而蔓草荒煙,感其事者,每慨乎桑田滄海。然發抒興致,面面皆宜。請看那:螺峰西擁,雁塔東高,鳳嶺北橫,龍江南下。

下聯:於今祀五夫子,馨香俎豆,實接孔孟淵源。賴諸君大啟賢門,不數年恢復舊制。廉洛關閩,開後儒億萬世理學之宗。或則花裡尋師,或則竹中問友,登斯境者,恍得之魚躍鳶飛。況梳溣性靈,時時可領。莫負他:楊柳春疏,芙渠夏滿,桂林秋潔,榕樹冬青。

文山市現存300多年曆史的五子祠,你去過嗎?

文山市現存300多年曆史的五子祠,你去過嗎?

楊仁志書法

《五子祠長聯》長達190個字,比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還多10個字,為七鄉第一長聯。上聯寫文廟在該地的作用、興廢,抒發感慨,描寫四周景緻。下聯闡述建五子祠的意義、希望,描繪登臨的感受和四時美景,切合當地的景象。從對聯藝術上來講,此聯不失為一副描寫文山美麗景緻的好聯。

五子祠為二進院,現僅存後院建築,由過廳、東西廂房、正殿組成,正殿設月臺,中間設天井,整個建築群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426平方米,建築群內單體建築的結構和風貌儲存還較完好。

TAG: 五子文山龍上長聯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