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3月30日

薩列哈爾德

-29 /-14°C

晴有時多雲

1

棄嬰

10點多,達尼奧來了。教了我一句涅涅茨語:“安-德魯瓦”(你好)。

“你好”的後面,就是“不好”了。

他說,考思佳已經走了(馴鹿群向北遷徙了)。至於不辭而別的原因,當然還是因為我——考斯佳對達尼奧說,“看看你那位朋友都什麼樣了?”

在不斷的退化中,“東北大爺” 終於修成正果,回到原點,成了棄嬰。

嗚呼哀哉!欲哭無淚。

雲飛安慰我說,150公里外的小鎮帕納亞烏斯科(Панаевск)明天舉辦牧人節。咱們今晚去那裡。

2

捎腳車

達尼奧幫助我們找了一輛捎腳車。車主叫基裡莫夫·德米特里(Килимов Дмитрий),愛稱米加。

38歲的米加是帕納亞烏斯科的鹿角收購商。他此次來薩列哈爾德的目的,想結束與原來的中間商的合作,直接把貨賣給高雲飛。

高雲飛說,從薩列哈爾德到帕納亞烏斯科的路況非常糟糕,去年11月他們去那裡,不到150公里的路程,竟開了6個小時。

如此路況,必須早一點出發。於是,4點半我們就到了達尼奧家。5點之前,米加和他的繼子也到了。

不知為什麼,又是喝茶。慢騰騰地喝茶。中間,米加莫名其妙地又出去一趟。

直到6點10分我們才出發。

3

“搓衣板”公路

中途三次停車。

19:03,第一次停車。

阿克薩爾卡(Аксарка,66°33′32″N 67°48′13″ E)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這個壓在北極圈上的小鎮,地處鄂畢河南岸,是亞馬爾首府薩列哈爾德沿鄂畢河向西交通的必經之地。居民3000餘人。

上個世紀初,這裡幾乎沒有人煙。1930 年開始,烏拉爾南部和中部的流亡者陸續遷移到阿克薩爾卡,使這裡成為一個村落。1940年,這裡成為亞馬爾自治區普魯拉爾斯基(Приуральского)區的行政中心。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阿克薩爾卡距離薩列哈爾德55公里,由一條黑色路面的公路相連。考斯佳的冬季牧場就在這條公路的南側。

公路的大部分路段還算平坦,但靠近阿克薩爾卡的10公里路段幾乎全是陡然起伏的搓板狀路面,車輛行駛在上面,劇烈顛簸,肝腸寸斷。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不過,千萬不要詛咒這“搓板”路面。要知道,在北極圈裡有路可走就該感恩上天了,何況在永久凍土層上修出如此高等級的公路呢!

離開阿克薩爾卡,就連“搓板”也享受不到了——繼續前行,只有鄂畢河“公路”了,冬季乘車走河道上的冰路,夏季乘船走水路,春秋則無路可走。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4

流放地的記憶

自古以來,鄂畢河流域就因為終年冰雪、渺無人煙、無路可逃而被當做懲戒罪犯的天然監獄。我們耳熟能詳的“流放西伯利亞”,常常就包括了亞馬爾地區——儘管這裡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西伯利亞。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沙皇時代的流放,只不過是一個限定行動範圍的鄉村軟禁。列寧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流放生活:“除了打獵、釣魚,就是游泳,大部分時間花在散步上”,“睡覺的時間特別長”,“住房和伙食令人滿意”……

因為監管鬆懈,流放期間,或去流放地途中逃脫者大有人在。第四國際的主要締造者列夫·托洛茨基則在經歷了數次流放後,於1907年在前往薩列哈爾德流放的途中成功逃脫,流亡到了國外。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沙皇被推翻,當年的被流放者掌握了政權。他們對流放地情有獨鍾,不僅將其更名為“勞動改造營”,還賦予了新的內涵——托洛斯基說,可以用來監禁城市和鄉村的資產階級,強迫他們幹髒活累活。

強制勞動的理論被托洛斯基的政敵斯大林發揮到極致。幾年的時間裡,勞改營遍佈了蘇聯,並迅速成為蘇維埃經濟的重要支柱。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據統計,上個世紀50年代,全蘇聯的勞改營生產的黃金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煤炭和木材產量所佔比例接近一半!同時勞改營也大量生產幾乎所有其他產品。

亞馬爾一帶曾設過三個勞動改造營,關押過大約6500名囚犯。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前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的長篇紀實文學《古拉格群島》讓勞改營一夜成名。

所謂“古拉格”(ГУЛАГ)是前蘇聯內政部“勞改與流放管理總局”的縮寫(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 -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

5

古拉格501

1949年,莫斯科計劃將鐵路從薩列哈爾德延伸到西伯利亞的伊加爾卡。這是一個建在苔原和永凍層上的高難度專案,為此,一個編號為501的勞改營建在了薩列哈爾德附近。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根據官方檔案解密,這個勞改營的任務是:完成薩列哈爾德鐵路以及另外三條鐵路;修建鄂畢河渡輪碼頭和葉尼塞渡輪碼頭;修建伊加爾卡港口及港口員工住宅區;維護礦棉廠;建設木材轉運點;建造倉庫、冰庫和小木屋;採伐木材;縫紉和修理衣服……

眼花繚亂的任務中,最讓人心驚膽戰的是,打通薩列哈爾德至伊加爾卡(Игарка)長達1200公里的“死路”,建造一條有28 個車站和 106 個側線的單軌鐵路。

這個龐大工程動用的勞動力至少 8000人。

1949 年夏天,501勞改營從薩列哈德向東開工,另一夥囚徒——503勞改營從伊加爾卡向西推進。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冬天,嚴寒、永久凍土和食物短缺;

夏季,沼澤地、疾病和蚊虻的襲擊……。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千辛萬苦,鐵路總算有了點模樣。但不知道為什麼,莫斯科認為這條鐵路沒有價值了。1952 年,勞改營的官員開始默許降低工作節奏。1953 年,斯大林去世,工程徹底停止。

三年間完成的 698 公里鐵路,很快就因凍脹和結構故障而毀壞,橋樑逐漸腐爛或燒燬。唯有電話網路一直使用到 1976 年。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薩列哈爾德和納德姆之間尚有 350 公里的軌道可以執行。然而,誘於鋼鐵價格的上漲,這段鐵路在 1990 年代被拆除並作為廢鋼鐵回收。

前文回放

歡迎進入《王建男的北極圈》。

2005年起,我們在北極理事會劃定的原住民居住區(下圖紅線內區域)開始了“環北極人文生態攝影觀察”。至今已25次進入北極8國,踏查了186個人居點和生態區(見下圖紅點)。

王建男已成為世界上踏查北極原住民部落最多的攝影家與人文觀察家

北極日記|最後的遊牧-18-穿越流放地

本微信平臺將陸續釋出我的北極攝影作品、北極觀察雜記及北極相關資訊。如有興趣,請點選本文開頭位置的藍字“王建男的北極圈”,再選擇“關注”,就會即時與我分享資訊。選擇“檢視歷史訊息”,則可以瀏覽我的全部微信作品。

點選螢幕右上角的(…)或左下角的(分享),選擇將本文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TAG: 哈爾德勞改營薩列薩爾卡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