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一定不會對“流放”這個詞陌生。“流放”是我國自古便有的一種刑罰。傳說中,共工被堯帝戰敗後便被流放了。歷史上,各朝各代遭受流放的名人也不計其數。名義上是君王不忍心將你處死,才流放你。實際上,這是一種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流放是對犯人更加深刻的肉體與心靈的雙重摺磨。有時,長痛不如短痛的一死了之,對被流放的人來說可能更好。

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水滸傳》中就出現一種“流放沙門島”的發配方式。流放是哪裡呢?那正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儘管蓬萊仙島風景宜人,然而在北宋時期,是當時古代重刑犯的流放地,令人不寒而慄。囚犯會被面部刻上刺字,戴上木板枷鎖,發配到流放服勞役。差不多是“一去不復返”。為何要這麼說呢,由於沙門島與世獨立,渺無人煙,生存環境極端惡劣。每日都需要進行高負荷的辛勞,不光無法填滿肚子,還要遭到看管官吏的暴打,長此以往,囚犯就一命嗚呼。

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其實《水滸傳》裡的描述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因為我國古代,生產水平低下,地區開發也十分有限。只有中原地區的環境,是最適宜人生存的。而四周的蠻荒偏遠地區,要麼便是茫茫戈壁荒漠,要麼就是冰雪覆蓋的苦寒之地,要麼就是瘴氣瀰漫山嶺海島。這些地方都是統治者流放的首選之地。被流放的人下場十分悽慘,很多人都是心灰意冷的含恨死去。這些被流放的人在那些地方會做什麼呢?

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首先,他們會在邊疆進行勞作。說的難聽點,就是做苦力。流放地是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那裡的勞役也是沒有人願意幹的活。這些,全落在了被流放的人的身上。自古以來,我國邊疆地區就經常受遊牧少數民族的侵擾。這些被流放的人,他們成了邊疆地區重要的勞動力資源,完善了邊疆的軍事建設,間接意義上,他們為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次還有開墾荒地。邊疆地區不僅戰亂頻繁,而且土地貧瘠,荒漠、戈壁佔了絕大多數。可這樣的土地,仍然有利用價值。這是統治者很聰明的一點。如果開發了這個地區,就會有人生存。如果有人生存,就會有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古代重農抑商,土地是十分珍貴的資源。如果開發得當,農業開始運轉,糧食產量就會增多,國家有了農業的保障,才會興旺發達。

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另一種是作為奴隸。清宮劇中經常動不動就會“流放披甲人為奴”或是“流放寧古塔”。這是最為殘忍的。“披甲人”是指那些受降而披上鎧甲上戰場作戰的人。他們的地位比軍人低,比奴隸高。被流放的人就會成為披甲人的奴隸。作為奴隸,主人可以對你有生殺大權,你可能隨時會被殺死。女性更為悽慘,經常會遭受主人的姦淫和侮辱。“寧古塔”是清朝著名的流放基地,地址在今天黑龍江寧安地區。寧安的滿語,就是寧古塔。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冬天苦寒無比,一年有半年會被積雪覆蓋。很多人被流放到這裡,會被活活凍死。

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貶謫是一種程度較輕的流放。一般都是針對一個失敗的政黨,或者是罪臣之類的,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我國許多知識分子都遭遇過貶謫。貶謫,意味著你將會遠離政治中心,意味著你遭受到了統治者的疏遠,遭受到了政治對手的打擊。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知識分子為了排遣鬱悶壓抑的心情,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在文學上,出現了“貶謫詩人”這一群體。

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就是這一代表。他有詩云:“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我在這巴山楚水這樣悽慘荒涼的地方已經默默待了二十三年了,只能獨自一人吹奏樂曲,懷念故人。一轉眼早已物是人非,我好似爛柯人一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但憑杯酒長精神。”沉舟側畔,早已經有千帆駛過。病樹枯枝前,早已經萬木逢春。今天聽見你為我吟誦的詩歌,我就憑藉這杯酒來振奮下精神。詩人貶謫二十三年裡,已經看慣世事變遷。但他看見昔日好友白居易,仍然是歡喜不已。我們讀起來並有幽怨憤恨的情感,而是充滿了生機和希望,令人回味無窮。

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古代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選著流放

這無疑給了我們了一個哲理,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經歷坎坷和不幸,但是永遠都要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曾經的失意和痛苦終究會逝去,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的人生。

TAG: 流放貶謫邊疆地區披甲寧古塔